汪星宇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肝硬化是指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而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該病患者在發病初期可出現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貧血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可發生肝功能持續性衰退、內分泌失調等并發癥[1]。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主要是以循證醫學為指導,組建多個學科進行團隊協助,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制定護理措施,進而達到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預后的目的[2]。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對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
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期間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收治的76 例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經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患者的病情符合《內科學》中關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診斷標準[3]。2)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可與醫護人員進行有效溝通。3)患者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心、肺、腎功能不全。2)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內分泌系統疾病。3)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4)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將這76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8)和觀察組(n=38)。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3 例;其年齡為43 ~77歲,平均年齡為(62.19±3.57)歲;其病程為1 ~14 年,平均病程為(10.03±2.46)年。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4 例;其年齡為44 ~76 歲,平均年齡為(62.35±3.63)歲;其病程為1 ~15 年,平均病程為(10.14±3.5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了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內容包括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休息環境、對其進行飲食指導、遵醫囑對其進行用藥指導等。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多學科協作護理,方法是:1)成立多學科協作護理小組。該小組由主管護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中醫科醫師、專科護理人員等組成。組長由主管護師擔任,負責監督各項護理方案的整體實施情況。2)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病情,每周進行一次為時2 h 左右的護理討論會。為患者創建完整的病例檔案,詳細記錄其個人資料、對肝硬化知識的掌握情況、遵醫囑用藥的情況及心理狀態等。3)營養師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個人的身體情況,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以進食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進食含有粗纖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嚴格控制鈉鹽的攝入量。營養師協同護理人員需及時詢問患者的排便情況,若其排出柏油樣糞便則需禁食。若患者嘔血量較少且無嘔吐的現象,需進食清淡溫涼的流質食物。心理咨詢師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與出現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溝通,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幫助其樹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中醫科醫師根據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病情特征,指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穴位按摩護理。進行穴位按摩的方法是:用右手大拇指的尖端垂直按揉患者的足三里穴、委中穴、內關穴(雙側)及合谷穴(雙側),3 ~5 min/次,2 次/d。4)多學科協作護理小組成員與患者建立微信群,從其出院的第1 d 開始,小組成員通過微信群指導其進行自我護理,以改善其預后。
對比兩組患者血清ALT 和AST 的水平、再入院率及病死率。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血清ALT 及AST 的水平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接受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血清ALT 及AST 的水平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清ALT 及AST 的水平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ALT 及AST 水平的對比(U/L,± 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ALT 及AST 水平的對比(U/L,± s)
項目 時間 觀察組(n=38) 對照組(n=38) t 值 P 值血清ALT的水平護理前 90.93±18.06 90.82±19.39 0.026 0.980護理后 47.28±11.25 59.86±12.37 4.638 0.000 t 值 12.646 8.298 P 值 0.000 0.000血清AST的水平護理前 91.76±20.25 92.12±19.63 0.079 0.938護理后 40.43±8.94 53.37±9.15 6.236 0.000 t 值 14.295 11.029 P 值 0.000 0.000
接受護理后1 年,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再入院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1 年,兩組患者的病死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的對比[%(n)]
肝硬化是消化科的常見病。該病具有患者病程較長、預后較差等特點[4]。以往,臨床上常在對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常規護理,但護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多學科協作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利用多學科間的交叉互動,為患者提供系統化、規范化的護理服務,進而提高其臨床療效,利于其預后。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清ALT 及AST 的水平均更低。這可能是因為多學科協作護理中涉及多個學科的共同合作,可對患者進行更全面的護理,從而可有效地改善其肝功能。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多學科協作護理時,營養師的介入可使患者的飲食結構更加的合理,從而改善其消化功能。中醫科醫師指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護理可起到散瘀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心理咨詢師根據患者的心理變化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改善其不良情緒,利于其身體的恢復。接受護理后1 年,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再入院率更低。這可能是因為多學科協作護理小組的成員利用微信群對患者進行延續性的護理,及時解決其進行自我護理時遇到的問題,從而可更好的幫助其控制病情。綜上所述,用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對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肝功能,利于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