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劍敏 李雪云
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是腹部外科手術常見并發癥之一,也稱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與原發疾病、麻醉方式、手術創傷、術后解剖結構的改變、術后臥床制動等多種因素有關,也可能由腹腔內炎癥、腹腔內積血或是引流管刺激等引起[1],患者臨床表現為腹部脹痛、惡心嘔吐、腸鳴音減弱、肛門排氣和排便時間延長等明顯胃腸功能障礙癥狀[2],不僅影響生理健康,病程的延長也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負擔,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術后護理對于預防和避免此類并發癥至關重要。此外,中醫學博大精深,對于外科疾病有較豐富的治療經驗,本次研究通過對腹部手術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聯合中醫經典外治法中藥熱敷的護理方案探討其對于胃腸癥狀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95例腹部手術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參與研究的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共48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齡(54.62±5.79)歲;其中行胃十二指腸手術的患者17例、大腸手術13例、小腸手術10例、膽道手術8例;基礎病情況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9例。對照組共47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齡(55.29±6.15)歲;其中行胃十二指腸手術的患者17例、大腸手術13例、小腸手術10例、膽道手術7例;基礎病情況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5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8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查通過本次研究。
1.2 納入標準①于我院順利行腹部手術、術后生命體征穩定者;②患者年齡為18~60周歲;③手術時間不超過4 h、麻醉時長不超過4.5 h、術中出血量不超過400 ml者;④術前無胃腸功能障礙者;⑤無精神障礙者;⑥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且臨床病歷資料記錄完整者。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有呼吸、循環系統障礙的患者;②有皮膚過敏、皮膚大面積創傷等情況不適宜進行中藥熱敷者;③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4 方法2組患者給予術后基礎護理和預見性護理方案,包括遵醫囑用藥、抗感染、調整患者飲食方案等,預見性護理方案如下:①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詢問患者有無胸悶、心前區不適等癥狀,嚴格控制患者血壓和血糖水平,有異常應及時與主治醫生進行溝通處理。觀察并記錄患者每日出入水量,若有口渴、尿量少、低血壓等癥狀則針對性調整輸液方案或進行輸血。②監測患者體溫變化并定時檢查手術切口有無發熱、紅腫等跡象,預防切口感染,術后2~3 d可進行切口紅外照射,促進炎癥吸收。③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術后協助患者定時翻身并進行有效咳嗽和咳痰,必要時可采取超聲霧化吸入化痰以預防呼吸道并發癥。④術后一段時間后將患者下肢進行抬高,指導患者進行下肢主動和被動運動,例如踝關節運動、伸屈腿等,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對皮膚受壓部位進行定期按摩,防止壓力性潰瘍等。⑤定期行大便潛血實驗,觀察有無上消化道出血癥狀,防止胃腸道應激性潰瘍或出血。術后病情恢復至一定程度可進食后,調整飲食為易消化的流質并增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指導患者術前練習臥床排便,病情好轉后鼓勵患者進行下床活動以保護胃黏膜、促進腸道蠕動。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于術后第2天增加中藥熱敷治療,組方為大腹皮15 g,大黃12 g,萊菔子12 g,木香9 g,桃仁9 g,將中藥裝入紗布縫制的敷包中煎煮,煮好后以熱敷包熱力熏蒸患者臍部(包含神闕、天樞穴位),待熱敷包冷卻至適宜溫度后敷于臍部,持續30 min,每日1次,期間注意臍腹部保暖。2組患者均連續護理7 d。
1.5 觀察指標護理結束后分別對2組患者腹脹、惡心嘔吐、腸鳴音程度進行分級評分,評分標準綜合患者自體感覺和腹部查體。①腹脹:無明顯腹脹或切口脹痛為0分,自覺有輕微腹脹、但切口無明顯脹痛為1分,有可忍受的切口脹痛、腹部膨隆為2分,切口脹痛、難以忍受、有呼吸困難癥狀、可見腹部膨隆為3分。②惡心嘔吐:無明顯惡心嘔吐為0分,輕微惡心、無嘔吐為1分,惡性明顯、有干嘔為2分,惡心嘔吐程度劇烈、需借助藥物控制為3分。③腸鳴音:腸鳴音>5次/min為0分,腸鳴音3~4次/min為1分,腸鳴音1~2次/min為2分,無腸鳴音為3分。記錄并對比2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
1.6 統計學方法將以上檢測數據通過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胃腸癥狀評分對比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腹脹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研究組患者惡心嘔吐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研究組患者腸鳴音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胃腸癥狀評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對比護理后研究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對比 (例,
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是腹部或其他外科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機體出現一定程度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炎癥反應等,患者表現為腹部脹痛、惡心嘔吐、腸鳴音消失等癥狀,究其原因與多種因素作用有關。部分患者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病,激素代謝水平紊亂,手術創傷可造成機體發生應激反應,血糖、消化道激素代謝分泌異常;麻醉類藥物可抑制消化腺體和消化酶分泌功能,故麻醉后短期內可導致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麻醉過程中藥物劑量、麻醉時間等管理不當亦可引發術后惡心嘔吐等并發癥;此外,腹部手術通常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消化道解剖結構改變,術中腹腔暴露可能導致胃腸黏膜屏障損傷等,故引發術后胃腸功能紊亂[3,4]。
為促進腹部手術患者盡快康復,臨床護理較多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預見性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根據循證醫學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判斷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并提前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從而提高護理的質量。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除胃腸功能障礙外,還可能發生心律失常、血壓異常等循環系統并發癥,合并有基礎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現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癥狀,術后若長期臥床制動則有可能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和排便障礙等[5],因此研究方案中除基礎護理外,更多關注于飲水量、排尿量、血壓值、手術切口情況等細微變化并及時進行對癥處理,此外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并通過合理的飲食結構促進腸道蠕動和保護胃黏膜,以此預防胃腸功能障礙和其他術后并發癥。
研究組額外進行中藥熱敷治療,中藥熱敷是經典中醫外治法之一,是藥力通過體表和經絡傳導至全身從而發揮藥效的治療方式,可有效避免藥物的肝臟首過效應。胃腸功能障礙在中醫中對應“痞滿”“腸痹”等病癥,術中失血加之創傷損及經絡血脈,戧伐正氣,腸胃失于氣血濡養,運化失權,傳導乏力;術后正氣虛弱則腑氣不通,濁氣壅滯,胃腸動力不足,排氣排便困難,故屬虛實夾雜之證[6]。組方由大腹皮、大黃、萊菔子、木香、桃仁等中藥配伍而成,方中大腹皮為君,性溫,《本草綱目》曾記載大腹皮“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對于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有較好的療效;木香善調脾胃氣機瘀滯,可走三焦及膽經,下氣寬中,行氣醒脾;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佐之大黃瀉下攻積、潤燥軟堅,全方藥性平和,使氣血生化有源、脾胃運化有司,以此改善通便不利之癥[7]。臍腹部為神闕、天樞穴所在,具有和胃理腸的作用,其中神闕穴為任脈經穴位,絡通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對多臟腑功能有調節作用。現代醫學證實臍腹部表皮角質層較薄,皮下分布大量靜脈網和動脈分支,藥物可快速透皮彌散,吸收進入人體循環,改善胃腸道激素分泌,增強結腸的推進型運動功能,腸黏膜神經傳導反射增加,從而促進排便[8]。本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中藥熱敷護理后研究組腹脹、惡心嘔吐、腸鳴音評分均較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藥熱敷聯合預見性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改善胃腸癥狀療效較好,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