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宇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期,如何幫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孩子成為精準扶貧的時代要求,是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兒童的幫扶的重要內容[1]。本研究以這一課題,對山東省日照市莒縣8歲~14歲農村建檔立卡家庭兒童居住條件進行調查研究,旨在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的居住條件問題的進一步關注,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健康成長[2]。
本研究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山東省日照市莒縣465名8歲~14歲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為樣本,其中男童占比為37.6%,女童占比為62.4%,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輔以訪談法。
本次調查問卷從山東省日照市莒縣8歲~14歲919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中隨機抽取465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為調查樣本,調研地區包括莒縣境內4個街道、15個鎮、1個鄉。共發送問卷470份,實際收回465份,回收率98.9%。
本次調查研究遵循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則,根據縣扶貧辦提供的貧困兒童信息和各鄉鎮街道團委、社區、村對貧困家庭兒童摸排情況進行篩選,最后對篩選出的35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進行實地走訪[3]。
1.居住房屋整體安全,不存在安全隱患。按照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0年開展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的工作要求,莒縣已全面完成了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任務,調查過程中也基本上證實了這一點。在被調查的465個有效樣本中,僅有3戶農村建檔立卡家庭住房為土坯房,安全系數相對于高級混凝土結構的房屋較低,低于總數的0.5%;99%以上農村建檔立卡家庭住房為磚瓦房,房屋結構穩定,465份農村建檔立卡家庭中住房現為安全住房率達100%,不會對兒童的人身安全造成嚴重的隱患[4]。
2.普遍沒有獨立房間或床位。雖然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住房不存在結構性安全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的居住條件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與此相反,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7人有自己獨立房間和獨立小床,占總人數的5.8%;沒有自己獨立房間的有438人,占總數的94.1%。據走訪了解,即便是有自己獨立房間或獨立小床的農村建檔立卡兒童,其居住條件也十分簡陋,床桌殘缺失修,房間里家具僅能維持使用[5]。其中,與1位家人共用一張床比例最高,達50.1%;與2位家人共用一張床的比例達30.7%,與3位家人共用一張床的達12.2%。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136名女童目前與異性親屬共用一床,占總數的29.2%,116名男童目前與異性親屬共用一床,占總數的24.9%。
3.配套生活設施十分缺乏。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日常所用的家具基本為家中替換下的破舊桌椅,在經過簡單修補后勉強維持日常生活和學習使用。調查發現,大多數兒童居住條件較差,缺乏必要的生活用品,對于兒童骨骼和視力發育帶來很多不利影響[6]。
現存的居住區缺少基本的生活配套。據調查,僅有6.6%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有自己的衣櫥,93.3%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兒童沒有自己的衣櫥。很明顯,沒有獨立的學習空間且缺少如臺燈、衣櫥等必要的家具和學習生活用品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占絕大多數。
4.配套學習設施不夠完善。現有居住條件缺少基本的學習設施。研究發現,有344名兒童通常在餐桌或茶幾上寫作業,占被調查兒童總數的73.9%,有62名兒童平時在獨立學習桌上寫作業。據調查了解,這62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有獨立學習桌的庭兒童,其學習桌大多為方矮餐桌、櫥柜或學校廢舊課桌,不僅破損嚴重而且不符合兒童學習坐姿的要求[7],難以滿足兒童學習正常合理需要。在調查樣本中,86.4%兒童平時學習的桌子上沒有臺燈,僅有13.5%名兒童平時學習的桌子上有臺燈。
1.嚴重影響兒童日常生活和學習。目前的居住條件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的睡眠質量和日常學習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調查顯示,有92.6%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明確表示對現在的居住條件感到不滿意。有207名兒童認為目前居住條件不夠干凈整潔,占總數的44.52%;有14名兒童認為目前居住衛生情況非常惡劣,占總數的3.01%。對于居住房間的干濕度、光照情況、通風情況、保溫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以上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表示目前所居住的房屋適宜居住,干濕度、光照、通風、保溫情況良好。生活實際狀況五要素調查中,健康情況是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對現有生活實際狀況最不滿意的因素[8]。
調查發現,超過75%的兒童認為目前居住的房間過于吵鬧,超過90%的兒童認為當前居住狀況影響到自己的正常休息,超過95%的兒童認為當前學習環境干擾到自己的學習。在進一步走訪后得知,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表示現在多位家人共住一張床導致休息空間狹窄,影響睡眠質量。
2.困擾兒童正常的心理和社交。由于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與同一班級內其他兒童居住條件差異較大,他們常常認為自己“窮”“土”,并且在長時間物質欲望無法滿足的條件下,表現出一種高度精神化的不合群、自負、自卑等狀態社交狀況,由此對其社交產生極大負面影響[9]。研究發現,超過85%的兒童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影響著他們每天情緒,超過90%的兒童認為自己現在的居住條件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超過80%的兒童認為自己現在的居住條件影響到自己的同學關系。在走訪中發現,目前許多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與長輩共用一床,部分家人睡眠障礙直接引起睡眠環境的不安靜;同時由于長輩年紀偏大,習慣早睡早起,睡眠時長短,加之長輩有睡眠時間長即懶惰的思想誤區,使得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在現有居住條件下無法獲得其生長發育所需的正常睡眠時長和良好的睡眠質量,直接影響兒童身體健康。
1.根本原因
(1)家庭醫療負擔普遍過大。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有長期患病服藥或殘疾的人群,長期的醫療費用支出是貧困家庭負擔大的重要原因。近幾年政府逐步建立完善實施實行醫療兜底保障制度,把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保障范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實現醫保參保全覆蓋。但在國家醫藥報銷目錄之外的藥品仍需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自己負擔,加之患病人口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使得農村建檔立卡家庭收入減少而支出增加。

表1 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居住條件現狀
在465名被調查樣本中,近兩年來家中有人因長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長期住院治療過的有449名,占96.5%;僅有16名兒童近兩年來家中沒有人因長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長期住院治療過,占3.4%。與此同時,調查發現有94.4%的兒童因病在家需長期服藥,僅有5.6%的兒童家中沒有人因患病而需長期服藥。由此可見,在被調查樣本中有較大規模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所在家庭需常年承擔較大醫療費用支出。
此外,有78.7%的兒童表示家中至少有一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只有21.2%的兒童表示家中沒有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10]。
(2)家庭缺乏長期穩定的勞動力。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不僅勞動力人口數量缺乏,而且許多農村建檔立卡家庭無適齡強壯勞動力,存在大量老人或體弱人口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來獲得家庭收入的情況,家庭收入較低,且缺乏穩定性。在465名被調查樣本中有375名兒童家庭主要勞動力為1人,占總數的80.6%,其中有250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中主要勞動力為爸爸或媽媽,有119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中主要勞動力為爺爺或奶奶,另有6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中主要勞動力為哥哥或姐姐;有44名兒童家中主要勞動力為2人,占總數的9.4%,其中有9名農村建檔立卡兒童家庭主要勞動力為爺爺和奶奶;甚至有46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中無勞動人口,依靠國家扶助與社會捐款度日,占總數的9.8%。
(3)家庭主要收入渠道有限。被調查的465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均表示國家幫扶和社會捐助是的其主要家庭收入來源之一,其中有46名兒童表示國家幫扶和社會捐助其家庭全部家庭收入來源,占總數的9.8%。另有84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表示其家庭收入來源還有家人務工、家人務農,占總數的18%;有107名兒童表示其家庭收入來源還有家人務工,占總數的23%;有228名兒童表示其家庭收入來源還有家人務農,占總數的49%。由此可見,對于樣本地區,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對于國家幫扶和社會捐贈的依賴性大,在其家庭收入中占很大比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兒童家庭的主要來源是零工散工和務農,但零工散工和務農收入微薄以及收入不穩定是造成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庭長期貧困的原因之一。
2.直接原因
(1)房屋構造不合理,沒有空余的房間。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兒童家庭房間人均房間數不足一間,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庭房間數調查中發現,8.17%的兒童家中只有1間房間,35.4%的兒童家中有2間房間,38.4%的兒童家中有3間房間,14.4%的兒童家中有4間房間,有3.4%的兒童家中有5間及以上房間。由此可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由于住房面積較小,原有房間數少導致出現幾位家人共住一間的情況,沒有多余空房作為兒童獨立房間;加之家庭貧困,根本無力承擔再建一間房屋或者在原有房屋的基礎上隔斷一間房提供給兒童作為獨立臥室。
(2)房屋設計不科學,影響居住質量。房屋設計是否科學直接關系房屋的采光、通風等問題,進而影響居住質量。調研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兒童家庭房屋設計不當,部分房間因沒有窗戶導致采光、通風較差或因屋頂、地面年久失修導致內部極其簡陋而無法作為臥室使用,因此存在2人~3人共住一間房間而現有家庭住宅卻有1間~2間空房用來存放雜物或者閑置的情況,而大部分這種閑置房間只需經過開辟一扇窗戶或對屋內進行簡單裝修改造便可以充當兒童的獨立房間。因此,對于現有房屋的再次合理規劃布局和在原有住房基礎上的稍加改造將會很好地改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的居住條件。
當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居住條件惡劣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貧困,而隨著國家精準扶貧的推進,我國脫貧攻堅工作持續取得重大進展,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已經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但是其生活質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單獨依靠家庭自身從根本上來改善居住條件,特別是兒童居住條件,顯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
在當前形勢下,若短時間內改善這一情況,必須發揮政府、社會、家庭三方主體協同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因不同參與主體屬性不同,各主體在這過程中應側重如下方面。
1.加大對因病因殘致貧家庭的幫扶力度。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建檔立卡特殊困難人口的醫療救助力度,實施大病保險傾斜政策,降低大病保險的繳納費用和起付線,提高報銷金額,適當擴大農村建檔立卡家庭的病種報銷范圍,提高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居民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和報銷金額;同時為確保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權益,確保醫保扶貧政策全面精準實施。對于有關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體相關醫療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最大限度減輕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醫療經濟負擔。
2.擴大農村建檔立卡兒童家庭增收渠道。一般農村建檔立卡的兒童家庭都沒有適齡強健的勞動力,其家庭主要收入有限,沒有多余資金改善兒童生活學習條件。扶貧的關鍵在于使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掌握謀生手段,而“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其在勞動中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政府可以加大扶貧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改善扶貧資金的資金結構。通過現金補貼、提供生產技術培訓等多種扶貧手段,幫助農村建檔立卡家庭基于自身條件,利用現有耕地、林地等資源生產具有更高價值的農林產品實現增收。
3.利用希望工程事業通過公益項目形式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孩子提升學習生活環境。各級政府部門和團組織應加大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居住條件的關注,通過公益項目的形式為困難家庭兒童創造一個相對舒適的成長環境。2020年6月,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在充分論證和前期試點的基礎上,在全省共同發起“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由團組織牽頭主導、社會組織深度參與、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精準開展志愿服務,針對經濟困難家庭無獨立居住和學習環境的8歲~14歲兒童(2020年以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為主),提供小屋建設和跟蹤志愿服務兩方面的服務。日前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各級團委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扎實穩妥推進“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建立健全共青團主導、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的項目合作機制,真正把“希望小屋”建設好、使用好、維護好。
1.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有關兒童關愛項目。通過募捐、認領等形式,社會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可以積極協助社會公益項目,積極參與兒童關愛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幫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兒童,為他們創造一個相對舒適的成長環境,以實際行動關愛兒童,奉獻愛心,踐行社會責任和擔當。同時可積極參與愛心志愿者等活動,通過親情陪伴、學業輔導等多種方式,幫助農村建檔立卡家庭的孩子解決成長和學習中的困難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育自理能力。
2.社會工作者對兒童心理給予更多關注,使其人生觀在生存與生活中協調。非營利性組織和社會工作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應該關注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居住條件現狀,定期組織社工和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走入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家庭,與學校教育和社區活動協調一致,共同關愛留守兒童。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利用自身專業優勢,以訪談、交流等形式,引導農村建檔立卡家庭的子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兒童理解適應目前家庭現狀,指導貧困兒童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使貧困兒童“人窮志不窮”,通過教育充分培養兒童的脫貧內生動力,為成年后擺脫貧困的惡性循環和代際傳遞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可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在現有生活條件下使其獲得更多幸福感,降低內心壓抑感。
3.社會媒體應加大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居住條件現狀和相關兒童關愛項目的宣傳力度。社會媒體應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傳播手段引導社會各界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居住條件的關注,在全社會形成關愛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兒童生活學習環境的良好氛圍。同時,加大對有關改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生活條件的公益項目和兒童關愛活動的宣傳力度,呼吁更多人參與相關公益活動,傳遞受助孩子的奮斗精神和捐贈人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激發社會心理共鳴,不斷擴大項目參與面和品牌影響力。
1.家長應盡可能對政府和社會幫扶給予積極支持與認可。家長可以在面對家庭經濟困難時主動尋求政府和有關社會公益組織的幫助,了解有關的社會公益活動和幫扶政策,積極申請相關幫扶。在有關工作人員入戶走訪調查時,努力配合工作人員工作,主動說明家庭實際情況,反映家庭困難,給予信任與支持。
2.家長增強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兒童學習生活環境重要性認識程度。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認識到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對兒童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性。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要切實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有利于孩子學習成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在現有經濟和生活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首先,父母家人可通過打掃房間衛生,歸置雜物,為兒童提供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其次,父母家人可合理調整住房安排和家具位置,提高住房的舒適度。此外,父母家人在兒童學習休息時要盡量做到不打擾,努力保持一個較為安全的環境。同時,公益組織和社區可以通過開展知識講座,入戶家庭教育知識普及等方式,提高兒童監護人對兒童居住條件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