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教學目標:
1.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知道什么是加法?什么是減法?能正確表述加、減法的意義。
2.能準確說出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知道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3.能利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和驗算。
教學重點:明確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應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進行驗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學
1.口算練習。
156-56=? ? ?382+18=? ? ? ?800+600=
460+540=? ? 1900-1100=? ? ?157+43=
2.看圖列算式,你想說點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新知探究
1.加法的意義。
出示例1: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千米,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千米。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要求學生先讀例1,再看書中的情境圖,說一說,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借助圖中線路圖,能否試著結合各段的數值畫出線段圖。
西寧? ? ? ? ? ? ? ? ? ? 格爾木? ? ? ? ? ? ? ? 拉薩
(3)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說一說從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應該怎樣求?
寫出算式:814+1142=? ? 1142+814=
(4)結合題意及算式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為什么要用加法?什么是加法?
小結: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加法。相加的兩個數稱為加數,加得的數叫和。教師順勢結合具體算式介紹加法各部分的名稱。
2.減法的意義。
鼓勵學生根據例1中的加法應用題改編成兩道減法應用題,依次出示例1的(2)和(3)。
(2)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千米,其中西寧到格爾木長814千米。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讓學生嘗試畫出線路圖,寫出算式:1956-814=1142(千米)。
西寧? ? ? ? ? ? ?格爾木? ? ? ? ? ? ?拉薩
1956km
(3)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1956千米,其中格爾木到拉薩長1142千米,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讓學生試著畫出線路圖,并寫出算式:1956-1142=814(千米)
西寧? ? ? ? ? ? 格爾木? ? ? ? ? ? 拉薩
1956km
引導學生看(2)(3)的線段圖,結合題意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列算式?什么是減法?
小結: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教師順勢結合具體的算式介紹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3.探討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緊緊抓住這樣的三個算式:在小組內展開討論。
814+1142=1956? ?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加、減法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后匯報:同時板書。
和=加數+加數? ? ?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被減數-減數=差? ? 減數=被減數-差? ? ?被減數=差+減數
三、課上檢測
1.做第3頁“做一做”:根據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并讓學生說清依據。
3043-2468=? ? ? 3043-575 =
2.練習一中的1、2、3、5題。(注意第5題驗算的書寫方式。)
3.有一本科幻書280頁,小紅讀了幾天后,還剩110頁沒讀,小紅讀了多少頁?
四、課內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困惑?
五、課后訓練
完成練習一中的第4題。
反思:
這節課是這冊教材的起始課,教學內容初看不難,但要讓學生在明確加、減法的意義之后,理解概括出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在反復觀察、深度思考后才能得出結論,準確地互相轉化。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十分清晰:復習導學——新知探究——課上檢測——課內總結——課后訓練。環環相扣,為獲得新知做好鋪墊。
這節課在整體設計上,教師能注重學生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能力的培養。在具體教學流程的設計上能注重“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最終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的踐行。能從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入手,例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而后利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一本科幻書280頁,讀了幾天還有110頁沒讀,小紅讀了多少頁?這類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實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凸顯了學為所用的目標。同時還突出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畫線路圖)、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反復說依據)、計算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為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不足: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感覺學生已理解掌握,但在實際應用時,個別學生還是有做錯的現象。剖析其原因是這部分學生死背關系式,沒能理解活用,教師要利用最簡單的例子,例如“3+2=5;5-2=3;5-3=2”,引領學生理解記憶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從而活學活用知識點。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