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賢
在學校師徒結對活動中,我被選為優秀師傅代表上臺發言,很是感慨。從教近三十年,我曾經是許多名師、專家的徒弟,后來年齡漸長,也成為很多青年教師的師傅。
我能夠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點滴進步,獲得一些成績,是離不開師傅們對我的幫助的。至今還記得當年哈爾濱市語文教研員果乃玉老師給予我的殷殷叮囑。那是參加全國大賽前的一次試講,整節課我都只是在走流程,滿頭大汗講下來,自己覺得很沮喪,認為沒有體現教學意圖,主要是教學設計還不熟悉。果老師意味深長地對我講,我們每節課都面對著幾十個學生,上課要對得住每一個學生才行啊!關注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長,作為教師的職責所在、根本所在。這樸素的語言始終鞭策著我,讓我不敢對每一節課有所放松,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認真觀察每一個環節中學生的表現;正因為這樣的堅持,讓我漸漸形成了扎實而不失靈動的課堂教學風格。
靳家彥先生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我有幸成為他的徒弟。最難忘記的不是他抱病參加我的教學風格論證,點評我的課堂教學,而是一次全國作文教學研討會他要用我們班學生上課,課前他約我到賓館見面。靳先生從書桌上拿起一沓稿紙遞給我,上面是他用工整的行楷書寫的教學設計,上面已經有不少修改的痕跡。原來,先生這次要講的是畢業前寫給母校的一封信,先生請我看一看這樣的設計是否契合我們班的學生,以及其中關于我們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否恰當。靳先生的平易近人和對教學認真的態度令我感動,尤其是他請我對教學設計提意見,更是讓我惶恐。這讓我認識到,成為靳先生那樣的名師,不僅要在業務上鉆研,更要學習如何為人。
回想自己當年的師傅,他們每一位都是區域內的名師、專家。然而,我深知師傅優秀不代表徒弟優秀。我們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一個人如果能被稱為優秀的師傅,一定是因為有優秀的徒弟。我想,這次讓我作為優秀師傅代表來發言,恐怕是因為在當下的這所學校里,我的幾個徒弟都非常優秀吧。李彩平、程雯潔、李林全和胡啟文,他們都代表學校在市、區教學活動中獲獎,在語文學科教學上進步比較快。當然,還有我的工作室那些優秀的青年教師,他們大都是學校語文學科教學的佼佼者,是他們的優秀成就了我這個師傅的優秀。
這幾年來,我作為師傅也只是領他們進了門,那么,他們是怎樣成為優秀語文教師的呢?
古人說到求學,都說“蒙童求我,非我求蒙童”。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徒弟一定是好學的。他們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纏著師傅不放,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向師傅請教,不管師傅是不是搭理他們,反正我有問題就問,有思考就說。師傅有時間就緊著問、緊著聊,師傅沒時間也要問,追著問,直到師傅有時間為止。
“學而不思則惘。”他們善于思考,尤其是反思。課講的不舒服了,要反思教學設計的問題;課講的舒服了,要反思成功背后的原理。不但思考,他們還勤于動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自己的得失成敗隨時記錄下來。他們時常把自己寫的文字發給我看,說是請我提修改意見。其實,動筆寫的過程就是一個提煉經驗的過程。像這樣的經驗積累多了,量的積累就會引發質的變化。當然,他們還處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
“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不只是說給學生的,更是老師應該做的。他們都愛讀書,除了和教學有關的,還會讀些文學的、哲學的、歷史的,讀書的范圍比較廣。我們有一段時間共讀一本書,每個人負責這本書的幾個章節,每周要組織讀書分享,這對大家提高閱讀水平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雖然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過,弟子們這樣認真努力,也逼著我不斷讀書、學習、思考。畢竟被徒弟們追著問,要是總也答不出,那這個師傅就太丟臉了。
優秀的徒弟成就優秀的師傅,感謝我的徒弟們。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