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計算是數學的基礎,是數學的核心,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一切數學活動都依賴于計算。而計算能力作為數學學習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更是知識技能獲得、數學思維訓練、情感品質培養的前提,某種意義上,數學計算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和學習質量的高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于發展學生數感、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養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尤為重要。在《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各學段學生必須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掌握口算、筆算的方法和估算技能,再次強調了計算在整個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位置。計算對于數學如此重要,然而在現實中卻存在著學生計算能力差、輕算理重計算、忽視口算和估算等諸多現象,這樣勢必影響到學生后續進一步學習,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的培養。那么如何在數學課中扎實地開展好計算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課堂觀察與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思考:
一、 創設情境,激發計算的興趣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過:“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好之不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算教學中尤其要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進行計算,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主要源于數學生活和情境。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各種情境,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內因,使學生樂于計算,努力把學生感覺抽象和枯燥的計算課上得生動有趣。
1.在問題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數學知識來自生活,教師要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計算的需要,通過創設符合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生活體驗,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時,教師出示主題圖后,提問學生,你們都玩過翹翹板嗎?你能找到蘊藏其中的數學信息嗎?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思考。學生根據圖中一共有3組蹺蹺板,每組有4個人,蹺蹺板邊上有7個人在玩耍,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結合情境學生很自然想到先乘后加的運算順序。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年齡性格特點,自然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2.在趣味活動中調動學習興趣。數學學習以活動為載體,教師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計算的快樂,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趣味游戲和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計算方法、學會正確計算和提高計算能力,更重要的是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計算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用混合運算解決購物問題”時,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了購物情境,分別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來模擬購物場景。有趣的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度高,并能積極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像“一個書包52元,一個文具盒8元,付給售貨員100元,應該找回多少元?”這樣的問題不斷地被學生提出來,并一個個被解決。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獲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了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二、 實踐交流,溝通算理和算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計算教學中教師也應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我們輕視算理和算法的統一,忽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將會很不牢固。相反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并參與合作探究,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運算方法,又能讓學生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1.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算理。學生思維發展需要經歷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建構也是如此。在計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掌握計算方法,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是其中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口算除法例1時,教師出示主題圖后,學生根據信息和問題很快列出算式60÷3,接著讓學生嘗試說說怎樣口算?學生很快說出了得數,但是讓他們說出理由時,很多學生說不清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教師就需要安排動手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擺一擺、畫一畫,再和同學交流,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真正理解了口算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鞏固算法,學生推理能力得到發展。
2.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理解算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不能讓學生停留在直觀感受上,更要讓學生把道理說出來理解透徹。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抓住關鍵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并在交流互動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除數是整十數數除法筆算”時,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92÷30,學生先估算后嘗試筆算,教師隨后出示小棒圖,通過巧設問題“3為什么寫在個位上”?引導學生結合小棒圖交流。在此環節,很多學生能說出因為92里面有3個30,所以商3要寫在個位上。在小結環節,教師又引導學生比較 92÷3和92÷30兩個算式的商里面3的不同位置,通過對比和互動交流,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理解了筆算除法的算理。
三、 強化訓練,提高計算的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各學段學生要能熟練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確筆算和會估算。計算作為一種學習能力,只有讓學生堅持訓練,就能“孰能生巧,巧能生精”。在計算課上,我們一方面要避免重復的機械的練習,一方面也要做口算能力訓練、簡便方法訓練、難點知識訓練、趣味計算訓練等,通過每天堅持訓練,不斷強化,以此來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計算的準確性。
1.在口算訓練中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口算是估算、筆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到學生計算的速度和計算的正確率。試想一下,如果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和乘法口訣都不熟練,在后面的學習中將如何提高計算能力。因此,加強口算訓練,是各學段進行計算教學的一個重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時,教師每天課前利用幾分鐘時間,以卡片、聽算、課件等形式進行口算,強化訓練。同時定期開展口算競賽,通過評選每周口算大王和計算小能手來激勵學生,增強學生計算信心,確保口算訓練有效果,確保人人口算過關。
2.在變式練習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計算教學的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通過分層練習突出計算重點和難點,讓學生不僅熟練掌握計算要領和方法,更要通過變式計算練習,培養學生辨析能力和運算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筆算除法”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42÷2后,先讓學生口算,再讓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在個別學生匯報后,教師又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詳細介紹了豎式的寫法。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豎式,個別學生在課堂作業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為了規范學生書寫格式,幫助學生掌握豎式計算方法,教師結合錯例,課上課下強化學生的筆算訓練,做到課課練、日日練,以此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
四、 嚴格要求,培養計算的習慣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大量事實證明,缺少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導致學生計算出錯的重要原因,因此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對于學生正確計算尤為重要,“好習慣,益終身。”計算課上,我們要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做到一絲不茍,通過刻苦訓練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1.在認真審題中培養計算習慣。認真審題是學生計算的前提,是學生作對計算的關鍵。而在審題時,學生不僅要看清題目更要理解題意;不僅要找到信息更要理清思路關系,做到審題仔細認真不走過場。例如,在學生做題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做之前必須認真多讀幾遍題,讀題時做到眼到、收到、心到,尤其是做應用題必須做到圈和畫,圈出已知信息和畫出要解決的問題后,再認真分析數量關系,解答過程必須完整,做完題后要認真檢查,做錯的必須及時修改。在書寫上,要求學生做到作業整潔,書寫規范。
2.在估算驗算中培養計算習慣。估算和驗算是計算正確的保證,更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在計算課上,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估算和驗算的意識,通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教材在口算除法章節安排了估算教學,并在隨后學習筆算除法時,教材編排意圖都是先估算再筆算,目的就是通過估算確定商的范圍,培養學生數感和運算能力。在筆算教學環節,也進一步強化驗算,通過引導和嚴格要求,讓學生體會驗算對于提高計算能力的意義。
總之,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重視計算教學,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更是提升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保障。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