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種稱謂很難定義許曉俊,你說他是硬筆大家吧,獲得第六屆、第七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但他的毛筆書法獲得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你說他是編輯吧,至今選題策劃、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裝幀設計的圖書已逾千余種,但他主編和編著的著作、字帖達到了459 種。你說他是書法教育家吧,他是教育部審定通過的國家書法教材和寫字教材的主要撰稿人、范例書寫、執行編委、主要修改者;但他又似乎像個匠人,研發出用手工制作加工的書寫工具書法鋼筆、蘸筆、竹筆、木筆等1600 余種,為各大博物館高仿真復制書畫作品400 余種。尤為重要的是,近二十年通過對書法基礎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已研發和創設了幼小銜接、幼兒小學中學硬筆毛筆等十幾個課程體系。所以,大家索性喊他許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長者們喊他“曉俊”,俊者,秀逸俊朗也,曉者,不過五十出頭而已,我自歲月走過,歲月已染我霜跡。

鋼筆書 無非妙道 都是禪心

秋天
2021 年剛開年,一條重要的新聞就吸引了大家眼球。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六屆換屆會議在北京舉行,產生了新一屆的理事會成員、副理事長等81 人,許曉俊當選為副秘書長。
莫道春行早,更有早行人。五十剛出頭的許曉俊,人生的一半時間,是圖書編輯、書法創作、書法基礎教育研究、書法教材編輯中度過的,用汗牛充棟來描述也是有過之無不及。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而當初的芽,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作家路遙曾經寫過一本書《早晨從中午開始》:“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許曉俊的早晨,每天幾乎都是從清晨四點鐘左右開始的。起床后的兩個小時,是許曉俊最幸福的自主時間。他似乎不斷在行走和奔跑,越過平原攀過高山,學無止境,唯有上下求索。他坦言:“在眾多工作之中,花在個人創作上的時間最少,能利用晨起練上一兩小時已是奢望。個人參加比賽展覽少了點,不過編書的過程是重要的學習,工作就是學習。讀帖也很重要,中國所有碑帖的釋文至少核校了兩遍,所有書論翻讀了幾遍,這些盡管是工作需要,同時也是開闊眼界、積累知識的過程。編、校名家的書稿,更能學到知識,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



從2014 年起至今,許曉俊在西泠印社版書法教材使用的20 個省、95 個地區、673 個縣市區開展了374 場不同書法專題講座,共培訓15.7 萬人次。這是2018 年8 月份許曉俊的出行表:8 月21 日,廣西玉林,培訓對象是玉林市義務教育階段六年級書法學科的500 人骨干教師;8 月22 日,廣西貴港培訓貴港市全體小學書法學科教師和教研員;8 月23 日在廣西北海,培訓北海市、防城港市全體小學年級書法學科教師和教研員550 人……十一天時間,許曉俊馬不停蹄去了五個省給老師們做培訓。
人生的旅程大抵都百感交集,在行走的路途上,最難能可貴的是一直保留的初衷和澎拜激情。從1996年擔任西泠印社社刊《西泠藝叢》編輯開始的,許曉俊的研習轉向毛筆書法、篆刻為主,2000 年后研究書法基礎教育。針對如何普及寫字教學,許曉俊開發了小學生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跟蹤研究,一做就是六年。從一年級跟蹤到六年級,對每一個學生寫字本和語文作業進行分析,逐步確立了規范漢字書寫課程體系的研究方法,2020 年終于寫成《規范漢字書寫課程標準》的初稿。并且,從2007 年開始對社會書法培訓機構教學進行了幾百個點的廣泛調研,研發了幼小銜接、幼兒小學毛筆、小學中學硬筆、成人行楷、女子書法、老年書法等12 個課程體系。
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外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育的本質是點燃和喚醒生命的潛能。作為一個書法教育研究學者,許曉俊內心有著強烈的責任和情懷,對書法基礎教育和書寫實踐研究了近20 年。經常有家長對許老師說:“我的孩子在杭州就讀最好的高中,但是他的書寫實在又慢又潦草,真擔心影響高考。”“許老師,現在高考語文是150 分了,作文60 分,我們別的成績都好,就是擔心書寫扣分。”“我們小的時候學過書法,慢慢寫還可以,怎么在作業上一寫快就像鬼畫符呢?”憑心而論,目前我們書法基礎教育中練書法和作業考試書寫,存在著普遍脫節的現象,學生們練歸練,寫歸寫,在書法培訓班上慢慢寫都沒有問題,一到考試和作業的實際運用,字就寫得緩慢或潦草,影響卷面得分。
從2005 年開始實踐,許曉俊老師共進行了6000多學生人次免費教學實驗后,創設了一套完整教學體系,在保證每小時1500 字的書寫速度下把字寫的規范、端正、整潔、美觀。2015 年開始,許老師又著重研究書法教師培訓模式,解決《中小學書法教育大綱》中規定的技法教學如何培訓,書法文化如何滲透,特別是針對50個人左右的大班化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創新了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有效模式。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桐廬是浙西古縣,留下數千首廣為流傳的歷代名家古詩詞,擁有“唐詩西路”之稱。因東漢隱士嚴子陵隱居于富春江,歷代詩人和名人雅士,無不用詩盛贊嚴子陵。范仲淹在《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中寫道:“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許曉俊出生于桐廬一個秀美的山村,那一帶記載是嚴子陵明代后裔隱居地。小山村雖地處偏僻,但一向重文習禮。父親是小學校長,寫得一手好字,家里的籮筐、谷倉、櫥柜等等,都有父親寫的毛筆字。每到春節,父親給別人寫春聯,四歲的許曉俊耳濡目染,從小就開始啟蒙練字習文。

毛筆書 翁續古《野望》
風的手,會在荒野里彈奏琴弦。興趣,是心中最華美的紅地毯。當年少的許曉俊行走在漫長的求學路上,不知道兒時的興趣和磨練,已然成為內心深處的召喚。
初次接觸許曉俊的人,總有一份恍惚,眼前這個儒雅俊秀,沉穩莊重的老師,亦書法家亦創作亦編輯更精書法教學研究,但更不為人所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在硬筆書寫工具制作和書畫復制上的行內名家。
中國武俠里有個說法叫做“人劍合一”,說的是劍修者的一種境界。人既是劍,劍既是人,劍隨心發。鋼筆,就是一名硬筆書法工作者的武器。
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和《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文規定小學1—2 年級使用鉛筆,三年級開始使用鋼筆。許曉俊對硬筆書寫工具的研究,追溯到三十年前求學期間。用鋼筆臨毛筆字帖,臨一本字帖,制作一支鋼筆,經常把鋼筆弄壞,又把鋼筆修好。后來索性批發鋼筆尖來,琢磨把筆尖加工成各種造型。折騰了上萬只筆尖之后,他總結出十多道復雜的程序。漸漸地把臨帖和做出不同風格的鋼筆當成樂趣,一時名聲斐起。
工作后,許曉俊對筆的癡迷不減。中國書法有浩如煙海的碑帖流傳,每一種風格都有一支不同的鋼筆,或寫一寸見方的字,或寫到比米粒還小的微書。每本帖不一樣,每支筆各不同,許曉俊猶如蛟龍入海,一邊加工一邊臨寫,寫著寫著,筆法自然精到,臨著臨著,古帖的字形結構刻入腦中。時間一長,創作便游刃有余,水到渠成。1992 年獲第五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1995 年第六屆、1999 年第七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八年時間,許曉俊就站到了中國硬筆書法最高獎臺上。江湖上朋友送他一雅號:“江南筆王”。
2011 年6 月1 日,被譽為中國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曾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臺北正式合璧展出。這穿越360 余年的驚鴻一瞥,創造了中國書畫史上光輝奪目的一瞬間。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古畫仿真書畫,里面有許曉俊的手筆。
許曉俊在2007 年就曾躬耕研究復制技術,一批仿真書畫的成功研發,讓古代書畫高雅藝術的就是堂前燕,能讓尋常百姓在博物館大飽眼福。
其間的艱辛可想而知,調一張圖的顏色有時要花15 個小時左右,最多的要試樣8 次,呆在印刷機臺上最長時間是八天七夜沒有回家。不斷的打磨、推翻、構建,每一次失敗是向成功的接近,涅槃之后必有新生。許曉俊和團隊在十五年前,就用宣紙在海德堡四色機上完成了印刷復制技術,比日本用特種紙完成的書畫復制,邁進了一大步。迄今為止,許曉俊為各大博物館高仿真復制書畫作品已超過400 余種。

毛筆書 風生水起

毛筆書 浙江精神
在書法圖書編輯方面,許曉俊在十幾年前就創新了圖書的裝幀與展示形式,直立式碑帖(2006 年獲國家專利)和攤得平的字帖均屬首創。與印刷廠共同研發了利用裝訂機制成折頁圖書,提高了藝術類圖書印刷質量,并且對前期拍攝、電分、調色、油墨、印制、裝訂、紙張、工藝等,均有多年深耕。
如果用沈從文的話來表述,或許就是:“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云,編過許多書,教過許多人,在正好的年紀愛上了最值得做的事情。
有這樣一本書,在國內硬筆書法字帖界是一個傳奇。一是從1998 年7 月以來到現在,經歷了50 多次印刷,銷售數量已經達到百萬冊。二是20 多年來這本書沒有漲價,還是人民幣9.8 元。三是這本字帖的讀者,已經擁有兩代人的粉絲,大家對它還是擁躉贊譽有加。
這本書就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在1998 年7 月出版的鋼筆臨歷代名帖系列之一《靈飛經筆法及其特點》,由許曉俊編著。當時,年輕的許曉俊才剛滿三十歲。
書法和教育界的很多朋友遇到許曉俊,都會說:“哎呀,許老師,年輕時候我就在臨你編著的《靈飛經》,現在我孩子也在學這本字帖。孩子學校里用的寫字教材也是你寫的,我們兩代人都是你的粉絲。”
行走在藝術的道路上注定是孤獨的,書從疑處方成悟,文至窮時自有神。許曉俊一直從事規范漢字書寫的研究。他時刻洞察書法教育界的動態,早在2003 年,由許曉俊撰寫,西泠印社出版的《小學語文同步字帖》(1-12 冊),成為浙江第一套系統教學規范漢字的范本。同時各地重視書法或寫字教學的教研員,都會把該書當作語文老師書寫能力提升利器。




2013 年,教育部在全國下發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將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2014 年12 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編寫的小學義務教育三至六年級教材《書法練習指導》通過教育部審定,在全國投入使用。回想這段經歷,許曉俊至今還記憶猶新。
當年5 月份,許曉俊接到出版社編寫書法教材的任務后,經過兩個月在封閉環境下的日夜耕耘,終于寫出了四個年級8 冊的初稿,經專家會議審核后提出了修改意見。之后,許曉俊又被封閉在賓館幾易其稿,10 月份終于通過了出版社內部的第一次審稿。在出版社整個團隊的努力下,在主編劉江、副主編江吟、李剛田、王冬齡的指導下反復打磨、修訂,終于在12 月份通過了教育部的審定。隨后是教師用書的編寫與PPT 課件的制作及視頻教學的拍攝,這一干又是兩年,其中還要參與推廣與教材培訓工作。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許曉俊笑言,終于體會伍子胥一言白頭的感覺了。
若論難度最大的一次創作,當數2017 年11 月接到的完成《中國共產黨章程》抄寫本任務,時值十九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章的(修正案)》,創作時間只有一個月,2018 年1 月份出版。手抄本要求毛筆小楷簡化字橫寫,2 萬多字的大體量。書寫量不是最大難度,關鍵是前后風格要統一,而且是橫寫。傳統毛筆小楷書法碑帖均為豎寫,其重心分布方法很難在橫寫中應用。許曉俊思考再三,從陸維釗先生橫寫毛主席語錄作品中得到啟發,橫中線對齊原則非常重要。通過這次創作,為實用硬筆橫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沒有一條道路是相同的。王國維說過:古今之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明窗數編在,長與物華新。水打山崖,風過林海。躬逢一個朝氣蓬勃的偉大時代,我們對這個時代期許每一個夢想都繁花似錦、天地常新,時代也會對這個正在逐夢的奮斗人致意:“你好,許曉俊!”



毛筆書 無為

毛筆書 云水禪心

毛筆書 曠達

毛筆書 物華天寶

鋼筆書 劉禹錫《陋室銘》

鋼筆書 周敦頤《愛蓮說》

鋼筆書 《唱支山歌給黨聽》歌詞

毛筆書 《金剛經》 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佳作獎作品

毛筆書 節用愛人能道國 正心誠意乃修身

毛筆書 酒色財氣

刻字 五金元造化 第九屆全國刻字藝術展獲獎作品

毛筆書 心素如蓮

毛筆書 無問西東

毛筆書 不忘初心

毛筆書 自知之明

毛筆書 隨筆



毛筆書 隨筆

毛筆書 朱柏廬《治家格言》

毛筆書 無所謂

毛筆書 五福圖

毛筆書 寧靜致遠

毛筆書 諸葛亮《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