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 程秀花 張偉
[摘 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體會到功利主義思想在大學生中的滋生和蔓延,功利主義影響了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去功利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從大學生群體功利主義現狀出發,解析大學生群體功利主義產生的原因,從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助人為樂精神,以及改革高等教育的社會評價機制等角度闡述該如何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去功利主義”教育,為大學生“去功利主義”教育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提供指導。
[關鍵詞] 去功利主義;大學生;思想教育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揚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資助項目“基于互聯網+的二維數字教材編寫模式探索”(YZUJX2018-49C)
[作者簡介] 董 麗(1988—),女,江蘇海安人,農學博士,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家畜營養調控研究;程秀花(1973—),女,山西太谷人,博士,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飼料加工技術研究;張 偉(1990—),男,江蘇海安人,工程碩士,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研究實習員(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51-0181-04? ? [收稿日期] 2021-05-11
一、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大學生在時代的浪潮中,其思想價值觀受到世俗功利主義的影響,出現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現象,學習動機、交友動機、就業動機日趨功利化,長此以往,勢必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和實踐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去功利主義”至關重要。本文從大學生功利現狀、功利原因及減少大學生功利主義的措施等角度出發,綜述“去功利主義”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可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提供借鑒。
二、大學生群體功利主義現狀
(一)交友功利
有調查表明,大學生群體中有61.2%的學生是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進行交友,有2.4%的學生是從利益角度出發進行交友。這種方式是很不友好的,會影響大學生正確友情觀的形成[1]。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交友,交往目的性強,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教師或同學交友,對自己沒有利的則冷漠或者拒絕聯系,這種交友方式給身邊的師生帶來極度的不適感,削弱了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感情,長久下去會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
(二)目標功利
據報道,有超過20%的大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動因是“畢業后好找工作”[2]。曾有報道,某名牌大學畢業生在網絡發帖表示“對不起父母,名牌大學畢業,但沒能掙大錢、當大官”[3]。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曾說過:“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大學生人生目標的功利化傾向給其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導致一些大學生的心理畸形,同時會給整個社會的發展埋下隱患,因此應該引起社會、家長和教師的關注。
(三)學習功利
當代大學生學習功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程選擇方面偏向功利化、學習時間和內容上功利化、就業導向下的學習功利化、學習氛圍的不斷功利化[4]。調查數據顯示,48%的大學生選擇實用性強和學分高的課程,44%的大學生在需要考證的實用性科目中花費的時間最長,64.24%的大學生每天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考試不掛科,57.59%的大學生參加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學分[4]。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功利,我們需要加以糾正和引導,否則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校的學習氛圍。
(四)擇業功利
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更看重個人物質利益,而不考慮長遠的個人發展和社會利益[5,6],因此出現大學生對于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等相對穩定且享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崗位趨之若鶩,甚至出現招考比例達到1∶1000的現象;而對于一些在短期內較為辛苦,社會地位不高的崗位,出現了無人可招,或者招到的人很快會辭職或跳槽的現象。作為畜牧專業的教師,我們發現研究生在畢業擇業的時候也出現了一窩蜂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現象,而養殖企業往往沒有人愿意去。但從長遠來看,先沉下心來在養殖場待1~3年,然后進入飼料配方設計或技術服務領域的人往往在行業內能走得更順暢,甚至會成為行業內的中流砥柱。對于大學生的擇業進行因人而異的引導顯得非常重要,每個大學生個體都不同,適合從事的職業也不相同,切不可一窩蜂地去讀博士,或者一窩蜂地沖著事業單位或公務員去找工作,長此以往,必將造成畸形擇業,加重社會內卷。
三、大學生群體功利主義產生的原因解析
(一)信仰危機
馬克斯·韋伯曾說過,現代性是“祛魅”的進程,而“祛魅”之后的現代社會將是一個世俗的社會。世俗的社會,即剝離了社會生活中高貴價值的部分,會使得個人信仰缺失,人們更多地去追求可量化的現實價值[7]。部分大學生在享受我國現代化社會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精神生活匱乏,急功近利,崇權拜物。信仰問題是涉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問題,充滿生氣的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仰狀態關乎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是社會變遷的晴雨表。而對大學生信仰危機的解除,要依賴馬克思主義信仰價值觀的再建和鞏固。
(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名言本是勉勵人們學習的警句,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慢慢變了味道。利潤最大化成為衡量社會評價的基本原則,社會文化中的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想是大學生功利化學習的動機[8]。每年高考后,學生在報考專業時父母最關心的還是未來所報考專業的“錢途”如何。留守女孩鐘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考出了高分,卻選擇了冷門的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高分選擇考古專業,這個看似毫無“錢途”的專業,成為轟動全國的社會新聞,究其原因是社會功利主義在作祟。
(三)學??己嗽u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可以說高考之前,幾乎所有學生的目的都只有一個,為了高考,在這種考試制度的壓力下,考試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和目標,這種導向性使得家長和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而不是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品德,應試教育催生了學生的功利心。進入大學之后,學習氛圍相對輕松,為了能拿獎學金和保送研究生,部分學生為了加分而進學生會和社團,為了拿獎學金或保送研究生,平時不學習,考前背考點,甚至有目的地跟任課教師拉關系,只為多拿一些平時印象分。而在評獎評優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年都有學生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公平對待,跟教師、同學關系緊張,甚至大打出手。另外,還有部分本科生不是為了興趣和解決問題而參與科研,只為評獎評優和保送研究生。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評價制度不合理導致的功利主義。
四、如何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去功利主義”教育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進行“去功利主義”教育,根本在于改變社會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我國面臨著社會轉型。唯利是圖、損公肥私、見利忘義等急功近利的價值追求滋生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9]。要對大學生進行“去功利主義”教育,首先要解決目前混亂的社會價值觀問題,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其信念,并轉化為行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引導。(1)幫助大學生理解和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加強大學生的實踐教育,增強其價值判斷能力[ 10 ]。(2)加強大學生的國際交往,通過一些海外交流和志愿服務活動,增進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傳導文明、和諧、友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1 ]。(3)利用網絡平臺,投身社會事務,提升其政治認知,培育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 12 ]。針對這些活動中大學生參與熱情不高的問題,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機制進行激勵。相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驅使下,可以改變大學生功利主義的現狀。
(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助人為樂的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以“中國夢”作為時代信仰指引可打破大學生的信仰危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3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功利心理與助人行為的回歸效應顯著,引導大學生幫助他人可以減弱大學生的功利主義傾向,而樹立有利他人、理性與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助人行為的產生[ 14 ]。因此,教師可從營造良好的校園助人文化氛圍的角度出發,開展一些助人與志愿性公益活動,促進學生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和成長。比如,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組織學生暑期到邊遠山區支教,到科技館擔任義務講解員等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三)改革高等教育的社會評價機制
法國作家圣伯夫最早用“象牙塔”比喻大學,說明大學是追求學問和真理的場所,是人類文明的殿堂。如果作為“象牙塔”的大學變得媚俗、行政化、官僚化,那么身在其中的大學生也會沾染功利主義之風,變得功利和浮躁[ 15 ]。目前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存在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標準單一等問題[ 16 ]。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機制的建立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去學校化”是建立和實施多元化社會評價機制的前提,也就是說學校不能作為“多元”評價主體中的“一元”,而應該被排除在評價體系之外[ 17 ]。此外,應該讓學生、家長、企業、行業組織、用人單位、同行專家等評價主體擁有平等的話語權[ 18 ],但是這樣的多元化主體評價機制的運行需要各評價主體之間的溝通和配合,合理分配評價對象和評價任務,共享資源,這樣才能使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方式更加合理和公平,因此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機制的建立還需摸索。
五、結語
交友功利、目標功利、學習功利、就業功利,這些功利主義思想在大學生中盛行,給大學生的思想健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埋下了隱患。針對功利主義思想在大學生中的蔓延,我們從信仰危機、社會大環境的渲染及學??己嗽u價機制等角度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本文可為大學生“去功利主義”思想教育提供指導,同時本文中所提出的改革高等教育的社會評價機制,如何進行改革、如何進行實踐,仍需探索。對大學生進行“去功利主義”教育刻不容緩,但教育方式除了本文提出的幾個角度之外,還需摸索創新,未來在這個領域還需加強研究和總結。
參考文獻
[1]武媚洋,謝劍媛.當代大學生友情觀現狀的調查分析[J].當代旅游,2019(12):244-246.
[2]陳波.“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去功利化思考與踐行[J].求知導刊,2015(20):10-11.
[3]韓知益.目前我國青少年人生目標功利化問題的原因與對策探究[J].才智,2014(12):70.
[4]耿曦彤.當代大學生功利性學習的成因及應對策略[D].延安:延安大學,2020.
[5]黃珍,李冬鳳.“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正確擇業價值觀的培育[J].學理論,2017(6):187-188.
[6]李建平.大學生成長性需求調查報告——以安陽師范學院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144-146.
[7]張琳.現代性的信仰困境與信仰塑造[D].上海:復旦大學,2012.
[8]宋嶺.大學生功利性學習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當代青年研究,2016(2):114-118.
[9]龔強,董文歡.當代大學生功利教育探微[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14-15.
[10]譚建光.中國青年志愿服務發展的十大關系[J].青年發展論壇,2020,30(1):42-50.
[11]侯燕.胡錦濤青年思想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9.
[12]許克松,孫楚航,唐飛,等.一場國際思政大課:青年大學生關注美國大選的現象透視與思考——基于全國58所高校11231名大學生的實證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21(3):45-52.
[13]許晶.“中國夢”視域下當代大學生重塑信仰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4,22(5):68-71.
[14]劉陽,陳鵬.大學生功利心理與助人行為的關系[J].教育觀察,2020,9(1):135-138.
[15]蔡先金.大學與象牙塔:實體與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3-38.
[16]湯曉蒙,詹春燕.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發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0(5):5-9.
[17]徐紅勤,崔靖宇,潘瑞雪.職業教育多元化社會評價機制實施條件與配套改革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2):108-112.
[18]楊紅荃,黃雅茹.高等職業教育評價制度的反思與構想[J].職教論壇,2016(25):40-44.
37645019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