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永昌
2020年5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墨江縣、景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早在2018年9月和2020年4月,云南省政府批準寧洱縣和鎮沅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金山區助力對口幫扶的云南省寧洱、墨江、景東、鎮沅四縣,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金山區與云南的友好往來已有30多年歷史。早在1986年,原金山縣就與普洱縣(現寧洱縣)結為友好縣,通過發揮金山農業產業技術優勢,推動寧洱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1996年,金山縣根據中央安排,對口幫扶寧洱縣、江城縣,開展對口支援,進行項目與資金扶持,促進兩地交流交往。1997年金山建區后,歷屆區委、區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對口幫扶工作。2016年,金山區對口幫扶云南的縣調整為寧洱、墨江、景東和鎮沅四縣,幫扶內容調整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確保到2020年底,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為此,金山區周密部署,高位推動攜手奔小康。根據中央要求、當地所需、金山所能,從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各方面給予普洱大力幫扶。全區9街鎮、工業區和8家區屬國企與對口四縣29個鄉鎮結對,實現了106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全覆蓋。2016年以來,攜手奔小康結對幫扶資金達3366萬元。實施教育和醫療“一對一”幫扶促進計劃。金山區25所學校、15家醫療機構結對幫扶普洱市32所學校、20家醫療機構,有力提高了普洱教育、醫療整體水平。發動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捐資助學等活動,歷年社會捐資捐物達3000萬元。
金山區助力對口幫扶四個縣,不擺花架子,實打實資金投入、智力幫扶、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扶貧等,實現多領域、跨行業、全覆蓋結對幫扶,給予普洱全方位支持。
資金項目投入加大。1996年以來,金山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6.91億元。特別是2016以來,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才支持、勞務協作等方面的項目316個,累計投入各類項目資金5.44億元。實現產業、就業“雙業”并重,扶志、扶智“雙扶”結合,為4縣脫貧摘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020年,金山區116個幫扶項目全部開工,項目平均進度為91%。
人才交流不斷深化。20多年來,金山區共選派援滇干部11批21人,半年期以上的教師、醫生、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有132名,短期專業技術人才68人。為加快當地人才培養,金山區優選師資力量,對普洱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才、致富帶頭人、基層黨支部書記等進行教育培訓,累計辦班52期,1300余人次參加了培訓,短平快做好“傳幫帶”。
產業扶貧見實見效。產業幫扶見效快,金山區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赴普洱投資興業。目前已有8家上海企業落地普洱,累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489人次,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口6300人次;援建扶貧車間66個,吸收就業4700多人次,帶動貧困人口1180人。如上海泉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景東縣投資1300萬元建設香菇種植基地,20余名貧困戶成了基地工人,還提供了上百個季節性就業崗位,并建立香菇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直接帶動5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該項目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72.5萬元。2020年,金山區4名農技人員帶來先進農業技術,扶持寧洱的鮮食玉米、墨江的水果黃瓜、鎮沅的哲優番茄等項目,現步入采收階段,番茄畝產值近3萬元,項目脫貧效應明顯。
消費扶貧精準有效。探索實踐文旅扶貧模式。組織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赴普洱定點療休養,累計實現151批3667人次,既帶動消費扶貧,更能促進普洱文旅產業發展。設立金山區消費扶貧創新基地,加大滬滇產銷對接。通過舉辦云南普洱特色商品展銷會和“互聯網+農產品”等形式,使扶貧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再是建設消費扶貧陣地。至今,全區已有6家普洱市優選農特產品專賣店和3個專柜,還建有含云南館、普洱館的樞紐型消費扶貧生活館,通過扶貧成果展示、扶貧產品孵化與推介等功能,進一步拓展扶貧產品營銷渠道以及物流配送網絡。2020年,金山區累計采購和助銷普洱特色農產品13503萬元,累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92人。
勞務協作成果顯著。穩定就業是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金山區利用社區治理實踐經驗,協助普洱合理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累計實現1.2萬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金山區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對接機制,通過對來金山務工人員實施穩崗補貼、交通補貼、入職培訓費補貼等穩崗獎勵,確保在金務工人員“穩定就業”。目前,普洱四縣在滬穩定就業的貧困勞動力已達199人。金山勞動部門還在云南開設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基地,實現當地勞動力技能自主提升。2016年以來,金山區共舉辦東西部勞務協作培訓班337期,累計幫助貧困人口到滬就業486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金山區與云南四縣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監管、摘帽不摘幫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從攻堅戰進入常態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促進農民增收。
建立扶貧協作長效機制。金山區全面梳理總結扶貧協作各項政策舉措,把好政策、好制度、好辦法延續下去。再是持續加大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舉措,重點對“邊緣戶”、相對落后的非貧困村加大幫扶力度,激發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防止脫貧戶的返貧風險,決不讓一個戶、一個人掉隊,真正讓脫貧縣的鄉親們持續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