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鋒
(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武漢 430000)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中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其承擔著交通組織、人員集散等一系列功能,各種車輛和行人作為城市道路的使用者,在滿足其通行需求后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也成為影響其設計成敗的諸多因素。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設計也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通過提升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使用舒適性來作為設計改進的方向。
城市道路中的機動車道由于機動車流量大、車速快等特點,在對其進行人性化設計時應當更加側重于車輛與人員的安全性,無論是道路斷面還是附屬設施方面都必須緊密圍繞安全性這一要素進行設計。確保機動車駕駛員的視線安全。由于夜間行車時車輛通常會打開車燈進行照明,但由于當今車輛的前燈照度越來越高,使得其對于對向車道上行駛的車輛產生一定干擾,尤其在深夜人眼在突然受到強光照射后會出現短暫的視力模糊,無法看清前往的車輛與行人[1]。因此,通過在中央分隔帶上設置一定高度的綠籬作物可大大減少車輛前燈眩光對對向車道駕駛員的干擾。同時,交警部門為了對城市道路交通違章行為進行抓拍,而在道路交叉口設置了攝像裝置,其在夜間進行拍攝時也會產生瞬間的強光照明以便得到更加清晰的圖像,從而對駕駛員也會產生較大影響,故在安裝交通監控裝置時可將閃光燈的安裝位置進行優化,如從自前向后面向本車道駕駛員面部照射改為自后向前面向駕駛員背部照射,或是采用夜間微光攝像器材進而徹底消除監控眩光污染[2]。雖然在對向機動車道中間或機非分隔帶上設置綠籬可提高機動車道行駛的安全性,但如在道路交叉口設置高度較高的綠籬也會對駕駛員的視線進行遮擋,使其無法及時地發現交叉口的行人或非機動車,此類情況在城市快速路的交叉口尤為危險。在設置分車帶綠籬時應適當在交叉口處降低綠籬高度,并根據道路車輛行駛速度大小來決定綠籬高度降低的起點位置,速度越高則低綠籬長度越長(見圖1)。
鑒于城市道路下方通常會沿著道路方向敷設大量市政管線,而為了定期對市政管道進行檢修設計單位會在道路中間隔設置相應管線的檢查井,上述檢查井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會反復受到碾壓從而最終導致井壁或井蓋破損。為了減少檢查井破損而造成的路面顛簸,可將檢測井設置在車行道的中部,從而降低車輪碾壓檢查井的概率,同時盡量避免在道路交叉口及車道變換處設置檢查井[3]。

圖1 背向安裝的監控設施(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國南方地區河網多為沖積平原城市道路地質條件較差,故在橋梁接坡處由于橋梁與道路的不均勻沉降,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容易出現“跳坡”現象,其對于駕駛員及車輛均產生不利影響。為了消除橋梁“跳坡”問題,除了采用對接坡處的地基進行大范圍換填、水泥攪拌樁等形式加固措施外,近期研發的泡沫混凝土可充分發揮其結構強度大、自身質量輕的特點,可對橋梁接坡處的地基進行強化處理。
非機動車道人性化設計側重于降低降雨、烈日、雨雪等不利自然條件對非機動車的影響。我國城市道路通常采用邊坡排水的形式,降雨期間道路中央機動車道上的降水將通過路面坡度逐步向道路兩側非機動車道排放,一旦道路出現排水不暢,機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勢必會飛濺大量的水花,潑灑到非機動車道上。針對這一情況,可適當增加非機動車隔離帶的寬度,并在隔離帶中種植枝葉濃密的綠籬植物,從而起到一定的遮擋作用。同時,可沿著機非分隔帶設置一套縱向排水溝,來提前收集機動車道上產生地表徑流。部分路面較寬的城市快速路,可利用分隔帶建設下沉式綠地或植草溝,進一步起到消納地表徑流、減少雨水飛濺的目的。
非機動車由于缺乏遮陽設備,如其在道路交叉口等候紅綠燈期間被烈日暴曬,極易造成駕駛員中暑,部分交通事故案例表明夏季烈日暴曬下少數非機動車駕駛人為了躲避烈日的烘烤,而悍然采取了“闖紅燈”的違法手段。為此,可在非機動車的道口設置遮陽棚,部分有條件的區域還可在遮陽棚中架設噴霧裝置,進而起到降低等候區環境溫度的作用。
在道路交叉口由于機動車需要一定的轉彎半徑才能完成轉向,而在轉向的過程中車輛的反光鏡存在一定的視野盲區,車輛體積越大則盲區越大,這便給??吭诜菣C動車道內的車輛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通過大量實踐測算,在非機動車道口前方采用塑料反光柱圍合成一片機動車轉彎導向區,即能夠提醒轉向的機動車駕駛人不得超越安全線,又可對非機動車駕駛人起到警示作用[4]。
由于非機動車上夜間照明設備相對薄弱,而道路兩側的路燈所提供的光線往往會被道路兩側的行道樹所遮擋,為了保證非機動車道在夜間具有充足的照明,可定期對道路兩側的行道樹進行疏枝和修剪。同時,在選擇行道樹時可選擇分枝點較高且樹形高大挺拔的樹種,進一步減輕其對于路燈照明的影響??紤]植物茂密的枝葉在炎炎夏日具有良好的遮光作用,而冬季的暖陽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故在我國北方地區可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采用落葉樹種作為行道樹。
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除了提供給行人行走外,還兼具了部分非機動車停放的功能,而許多人行道會跨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其安全性問題尤為突出。
在人行道與機動車、非機動車道交匯處除了結合上文所述內容安裝各類警示標示外,還可在交匯處前方上安裝部分減速帶來起到降低車輛行駛速度的目的,同時,在交匯處的轉交上安裝球面反光鏡來消除駕駛員或行人的視覺視角,最終達到提高行人與車輛交匯時的安全性。同時,部分交叉口較大的區域可結合實際情況布設人行信號燈來指引行人橫穿馬路(見圖2)。

圖2 人行道旁的減速帶和隔離墩(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行人道上的盲道作為提供給視覺受損的殘障人士的重要設施,盲道的通暢性是保證盲人在城市中正常通行的必要舉措。通過對大量城市盲道的實地考察,其中存在盲道磚規格過小、盲道未連續鋪設、盲道上布設交通信號燈垃圾桶等問題,故在進行城市道路設計時應當充分保證盲道的通暢性,而在布設其他道路附屬設施時也應于盲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從而避免盲人通行時受到阻礙而意外受傷。人行道上的非機動車停車位對于行人通行也有較大影響,可將其設置在建筑物的轉角處。
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通常采用各類硬質鋪裝材料作為面層,其較差的透水性導致降水期間大量雨水積聚在人行道上容易造成行人滑倒。為了消除這一安全隱患可在人行道上增設部分雨水口來提升人行道雨水排放能力。近年來,所研發的透水瀝青和透水鋪裝材料可大大提高人行道鋪裝面層的透水性,從而達到加快人行道雨水下滲速度的作用。考慮到雨雪天氣人行道的鋪裝層容易打滑,故可選用面層較為粗糙的鋪裝材料[5]。
由于人行道旁會存在一定數量的商鋪,每當夏季來臨時沿街商鋪內空調室外機所排放的滾滾熱浪會對行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造成嚴重影響,更加加劇了其悶熱的感覺,所以在人行道設計時還同步規范沿街商鋪室外機的安裝高度,使其出風口的位置不低于2.2m凈空高。
隨著我國城市發展的不斷進步,市民勢必會對于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滿足安全性和舒適性后將會對城市道路的景觀性和生態性產生更多的期許,這也要求城市道路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進一步提升設計和管理水平,從而滿足市民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