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黑龍江省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現狀,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6240畝,占全縣稻田面積的90%,其中示范區綜合種養的稻田較水稻單種畝均增產9.2%,畝新增效益835元,農藥使用減少31%,化肥使用量減少50%;輻射區綜合種養的稻田較水稻單種畝均增產5%,畝新增效益190元,農藥施用量減少5%,化肥施用量減少5%。文章分析了存在的產業發展規劃缺乏、基礎建設水平較差、理論與實踐研究不足和從業者專業素質不夠高等問題,并提出了制定符合縣域發展規劃、爭取省市政策支持、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增加技術人才引進等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964.2文獻標志碼:A
黑龍江省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迅猛,稻魚綜合種養得到種養殖戶的青睞,經營主體主要有民營企業、漁業專業合作社、個體農戶。2020年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6240畝。示范區采用稻蟹共作模式,平均畝產商品蟹20kg,畝產水稻實現600kg;輻射區采用稻魚共作模式,畝產商品魚10kg,畝產水稻550kg。整個種養過程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生產,水稻產品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了“禾鑫嘉品”、“鯰魚溝”、“程大姐”、“婁家寨”等品牌。
1 產業現狀
1.1 規模布局
截止到2020年底,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已擴展到全縣16個鄉鎮,總面積達到36240畝,水產品產量達到495t,水產品產值750萬元。其中肇源鎮、大興鄉、種畜場、新站鎮稻漁綜合種養占比最大,占全縣面積的90%左右。示范區綜合種養的稻田較水稻單種畝均增效30%以上,畝新增效益835元,農藥使用減少31%,化肥使用量減少50%;輻射區綜合種養的稻田較水稻單種畝均增產5%,畝新增效益190元,農藥施用量減少5%,化肥施用量減少5%;實施效果優于2016年。
1.2 主要技術模式
主要技術模式主要以稻蟹共作、稻鯉共作、稻鯽共作為主。稻蟹共作集中分布在肇源鎮、新站鎮、大興鄉、種畜場,稻魚共作分散在東西部其他鄉鎮。肇源縣稻蟹共作面積總計4240畝,河蟹產量共計84.8t;稻魚共作面積總計32000畝,魚產量410t。規模化企業、合作社在稻田養殖方面,均能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化、健康養殖等技術模式實施,受其影響其他小規模養殖戶在種養方式上也借鑒大型企業,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
1.3 技術研究和推廣情況
根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制定的稻漁綜合種養行業標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以及黑龍江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制定的《稻鰍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稻蟹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稻魚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等3項黑龍江省地方標準,肇源縣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聯合肇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開展技術研究,制定符合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的技術操作規范。以稻魚共作、稻蟹共作為主導模式,集成了水稻栽培技術、苗種暫養技術、水產品養殖技術、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水質調控技術、田間工程技術、水產品捕撈技術和產品質量控制技術。
2 存在問題
2.1 產業發展規劃缺乏
在新思想、新戰略、新部署中對稻漁綜合種養的產業基礎、資源條件、要素條件提出的新要求情況下,雖然國家農業部和黑龍江省政府、大慶市政府都對稻漁綜合種養提出了政策支持,但肇源縣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布局的整體規劃還跟不上產業快速發展需求[2]。大多企業、合作社、養殖場戶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完全不顧自身發展能力,在對稻漁綜合種養本身特性認識不夠、研究不深,盲目推廣,田間工程建設不符合標準。
2.2 基礎建設水平較差
田間工程技術是稻漁綜合種養關鍵和重要的技術。但由于現代化、標準化的田間工程投資大,受資金限制及國土部門管控,開挖簡單的溝坑應是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工程中較為常在的技術模式,一些對稻田工程化技術要求高的模式發展受到了制約。
2.3 理論與實踐研究不足
稻漁綜合種養基礎理論研究不足。一方面是種業發展滯后于產業發展。與多樣的養殖對象和模式相比,專門的水稻品種和水產養殖品種嚴重缺乏,大部分農戶表示需要引進新品種。另一方面是稻田生態理論研究不足,生態管理技術缺乏創新。肇源縣仍存在小范圍病蟲害發生,防治病蟲害的生態防治技術缺乏總結和創新。最重要的是缺乏不同模式生產優勢的理論解析,模式穩定性不足。新模式、新技術更多停留在經驗水平,由于缺乏理論指導,新模式也缺乏穩定性。
2.4 從業者專業素質不夠高
稻漁綜合種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水稻種植和水產品養殖是兩個技術工種。在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的專業場戶中,既能掌握種植技術,又能了解養殖技術的職業農民并不多,這就制約了肇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
3 發展建議
隨著全縣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了保證農業穏糧增收、促進全縣稻漁綜合種養快速發展,針對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在“以糧為主,工程化發展;生態優先,標準化發展;提質增效,規模化發展;三產融合,產業化發展”原則基礎上,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3.1 制定符合縣域發展規劃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要求,明確發展目標和區域布局,確保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有序發展,建議肇源縣政府牽頭,肇源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相關單位,按照《黑龍江省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規劃(2020-2022年)》,制定符合縣域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規劃。
3.2 爭取省、市支持政策
建議黑龍江省和大慶市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補貼范圍,設立專項資金扶持稻田養殖基礎設施建設、苗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簡化申請審批手續,為稻漁綜合種養場、戶獲得資金支持創造便利條件。
3.3 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及應用
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平臺優勢,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團隊和聯合協作機制,針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聯合科技攻關[3],加快主導模式和配套關鍵技術的集成與示范,加強國家水產行業標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以及黑龍江省地方標準《稻鰍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稻蟹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稻魚共作生產技術規程》的宣傳和執行工作,確保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穩定發展不走樣。
3.4 重視技術人才引進
通過一系列政策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以填補基層農技人員不足的空缺。整合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搭建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經驗交流平臺,促進新型綜合種養模式、稻田養殖技術、用藥技術、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技術和苗種等信息的交流傳授和示范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彥波,高天宇,孫雪鑫. 稻魚共作技術示范與推廣報告[J]. 黑龍江水產,2016,(6):29-31.
[2]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18)[J]. 中國水產,2019,(1):20-27.
[3]肖放. 新形勢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漁業經濟研究,2017,(3):4-8.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oyuan Country comprehensive rice fish farming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comprehensive rice fish farming area of 36240 mu, which accounted for 90% of the county paddy area,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farming demonstration area of paddy field more rice yield was 9.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per acre, mu new capacity of 835 yuan, 31% less pesticide use, fertiliser use decreased by 50%; Radiative zone integrated farming rice is rice yield was 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per acre, mu new capacity of 190 yuan, applying pesticide content decreased by 5%, applying fertilizer content decreased by 5%.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lack of infrastructure and po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and practitioner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not high,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nforms to the county territory development planning,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fo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crease technical talent introduction comprehensive rice fish farm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zhaoyuan Country; Rice fishery comprehensive farm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高天宇(1976.1-),男,肇源縣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淡水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