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妹
學習支架是指在現有的學習效果與期望的學習目標之間建立起連接的支架,從而使學生學習力得到提升。支架式教學提倡逐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循序漸進的學習線索,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成為一名獨立的思考者和學習者。支架式教學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指導思想是不謀而合的。本文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為例,從搭建知識支架、搭建問題支架、搭建情境支架、搭建評價支架幾個方面,探討支架式教學在提升學生學習力中的實踐應用。
一、搭建知識支架——復習已知,勾連知識點
作為搭建支架的第一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尤為重要。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本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中也安排了“想象句子描寫的情形,然后照樣子寫句子”的練習。歸結起來,本單元就是要落實想象、積累和仿寫的教學目標。備課是為學生搭建知識支架的基點,把握教材和學情,才能更好地搭建支架。據此,筆者提出了本課的課時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能聯系生活經驗,想象畫面,體會課文中描寫聲音的詞語的生動性。
(3)能仿照課文,圍繞聽到的聲音寫幾句話。系統把握教材后筆者發現,在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中,學生掌握了“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的語文要素。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語文要素。為了勾連已學過的知識點,在導入環節中,筆者讓學生從回顧句子、朗讀句子入手:“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這三個句子均是各自段落的關鍵句。通過回顧關鍵句,梳理每個段落的意思,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結構和段落大意,讓學生再次運用所學知識點,更自然地導入新環節對“水的聲音”的品讀,這樣,知識點更易于學生的掌握。
二、搭建問題支架——品味語言,啟發思考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搭建支架,以及提供字詞和學習方法等的指導: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和感悟。在教學“水的聲音”這一環節時,筆者先將描寫雨的聲音的句子羅列出示,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發現句子形式與內容的獨特之處。然后筆者拋出問題:請你反復讀讀句子,從內容上,你發現了什么?從句子形式上,你又發現了什么?有了內容和形式兩個思考方向的指引,學生通過品讀發現:從內容上來說,聲音越來越大:從句子形式和表達上來說,句子末尾的詞語與下個句子開頭的詞語是連續、重復出現的。筆者在此處順勢指點頂真手法的使用效果,并做了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此類句子時,應該讀出緊湊感、節奏感。接著筆者繼續拋出問題:這不同的聲音仿佛是大自然在訴說。你能說說你聽到了大自然在訴說什么嗎?學生根據不同的聲音,描繪出一幅幅熱鬧、歡悅的畫面。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學習此類句式的朗讀技巧,在朗讀中感受句式和情感的變化。關注語言,在恰到好處之時,利用問題支架作為學生學習的墊腳石,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品讀文本,建立自己的情感體驗。
三、搭建情境支架——朗讀想象,互融情感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更好地搭建生活與知識之間的支架,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感受。情境支架就是讀者通往文本和作者內心最好的橋梁。在教學“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這一環節時,在學生通過同桌互讀,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這些小歌手后,筆者相機創設“采訪歌手”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想象此刻自己就漫步在公園之中,聽到了各種聲音。然后,筆者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親愛的小鳥先生,你站在枝頭上做什么?你為什么這么快樂?可愛的小蟲子,你是怎么叫的?大清早,你怎么這么開心呢?親愛的青蛙先生,你在唱什么?你為什么唱得那么快樂?學生有了情境作為想象的出發點,便大膽地自由暢說。在學生的暢說中,不同動物之間甚至能互相交流,不同學生描繪的不同畫面甚至能串聯成一個有趣的故事,大自然的聲音有了畫面感和跳躍感。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將描述的畫面以朗讀的形式呈現。搭建情境支架,將文本中動物歌手的生活與學生的朗讀體驗搭建起來,實現了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互融。
四、搭建評價支架——表達輸出,實現互評互促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知識支架、問題支架、情境支架,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特色,感受文本情感。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筆者還設計了練筆環節,搭建了評價支架。本課的課后小練筆提出了練寫要求:你聽到過哪些“美妙的聲音”?試著寫幾句話和同學交流。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提出了“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的習作要求。因此,筆者設計的練寫,以廚房這一生活場景為練寫背景,以本節課學習的擬聲詞作為引子,引導學生聽聲音,想象畫面,描寫廚房里的場景。
小練筆:
媽媽是我們家的音樂家,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每逢飯點,廚房就成了她的演唱會場地。
聽,嘩啦啦的水流聲,那是媽媽在給圓鼓鼓的蔬果們洗澡呢,一個個西紅柿被媽媽搓得滑溜溜;聽,的切菜聲,那是;聽,的炒萊聲,那是;聽,的鼓掌聲,那是媽媽端著菜,走向了餐桌,我和兄弟姐妹們歡呼的聲音:“有口福嘍!”
學生練寫完成后,先請他們展示、朗讀自己的作品,然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最后教師再總結反饋。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有助于課堂實現當堂進階。評價支架,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和表達,實現了語言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回顧本課的教學,首先,教師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搭建知識支架,勾連已學知識。然后,教師通過提出問題支架,讓學生以品讀語言文字為抓手,自主思考和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文學感悟。教師扮演的則是靈活“呈現”和“隱退”支架的角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接著,通過情境支架將學生引入想象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文本和讀者的互融。最后,以表達輸出為路徑,鼓勵互評和反饋,實現當堂語言表達與評價能力的進階。綜上所述,學生的新舊知識勾連能力、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文本感悟能力、互評互促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如果說,教師的教是線,那就應是一根張弛有度的線;如果說,學生的學是風箏,那就應是自由翱翔的風箏;如果說,及時的評價是風,那就應是使萬物萌發的春風,也應是助力風箏飛翔的春風。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霞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