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

摘要:職工薪酬既是企業成本的重要組成,也是影響勞動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何優化薪酬分配,最大限度發揮薪酬的激勵、引領作用,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是國有電力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國有企業要不斷拓展多元化激勵方式,建立健全與企業生產經營發展關鍵要素掛鉤的薪酬分配體系,增強企業內生動力,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薪酬分配; ??薪酬制度
1實施薪酬分配體系優化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電力企業堅持深化內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形式多樣、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薪酬分配制度。但受行業特點、傳統思維影響,以及國有企業穩健管理需求,薪酬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種平均主義傾向,對核心關鍵崗位、苦臟險累崗位人員激勵力度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原則,難以充分激發廣大干部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薪酬分配的正向激勵作用還未完全激發出來。
當前,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國際承諾,加快形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已成為國有電力企業面臨的重要任務。加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資國企改革、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進入“深水區”,電力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已發生深刻變革。無論是從落實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行動、三項制度改革出發,還是從應對企業外部競爭環境考慮,亦或是站在維護企業內部員工根本利益的角度,深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通過優化薪酬分配體系,以戰略導向、效益導向、價值導向為基礎,完善原有工資獎金結構,實現有效正向激勵,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吸引、穩定優秀人才并充分激發人力資源潛能,保持隊伍和諧穩定。
2實施薪酬分配體系優化的原則
實施薪酬分配體系優化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價值分配,激發員工創造更大價值和企業效益的積極性,進而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提升企業競爭力。因此,薪酬分配必須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體現效益價值導向。
2.1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要推進企業發展戰略
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要堅持戰略導向性,與企業戰略規劃有機融合,根據戰略規劃核心目標,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薪酬分配辦法。研究企業戰略規劃所依賴的生產、經營、發展、管理等關鍵要素,從關鍵要素中分析包含的薪酬要素,根據薪酬要素科學合理地區分員工對戰略實施的貢獻,根據貢獻合理分配薪酬,實現薪酬分配對企業發展戰略的支撐作用。
2.2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要提升企業競爭力
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要著力解決如何提高企業效益和效率的問題,要從培育企業核心價值觀方面,一方面通過分析找到企業核心競爭力所依賴的核心技術以及掌握核心技術的員工團隊,在進行薪酬分配時有的放矢,發揮薪酬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引導員工增強自身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與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達成一致,確保企業、個人薪酬增長的有效性和延續性。
2.3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要體現效益價值導向
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要激勵培育員工自覺為企業創造價值、提升效益的行為導向,要倡導崗位貢獻理念,鼓勵員工立足崗位創造價值,通過薪酬差異,實現“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企業要大力倡導以效益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個人收入與企業效益掛鉤,鼓勵員工關心關注企業效益提升,增收節支、開源節流,廣泛營造“人人都是經營者”的理念。
3實施薪酬分配體系優化的做法
本文以中央企業下屬的全資基層企業LC電廠為例,對優化薪酬分配體系進行闡述。LC電廠原有薪酬結構由崗位技能工資、崗位績效獎金和工作績效獎金三部分組成(圖1),其中崗位技能工資、崗位績效獎金為薪酬固定部分,占薪酬總額的55%左右。實施薪酬分配體系優化后,對增量工資進行優化分配,建立薪點工資制度,提高工作績效獎金占比,僅剩崗位績效獎金為薪酬固定部分,占薪酬總額的1/4左右(圖2)。通過優化薪酬分配體系,薪酬的固定部分占比減小,變動部分大幅提升,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價值導向。如圖對薪酬結構優化前、后進行對比。
3.1優化分配增量工資總額
3.1.1確定增量工資總額
增量工資總額=(當年人均基數工資-上年人均基數工資)×當年員工平均人數。人均基數工資增減率由上級公司綜合考慮企業利潤指標和黨建績效等要素指標完成情況確定。
3.1.2確定個人分配總額兌現方式
個人分配總額=分配基數×個人崗級系數×分配系數。根據增量工資總額、個人崗級系數和各類人員分配系數,計算出增量分配基數。
3.1.3確定增量工資總額分配系數
在分配基數、個人崗級系數確定的情況下,分配系數成為決定個人分配總額的關鍵。分配系數由增量貢獻系數、工作壓力系數、綜合評價系數組成,由三個系數相乘確定。增量貢獻系數主要根據各部門對于企業生產、經營、黨建、發展等核心指標的貢獻度分檔設置。工作壓力系數主要根據員工日常工作壓力分檔設置,普通員工、中層副職、中層正職各不相同,其中中層正職系數最高。綜合評價系數主要根據員工年度績效考核成績確定,各部門可以結合員工年度績效成績進行二次分配;中層干部依據年度績效綜合考評結果進行評價,分檔設置系數。
通過增量工資總額二次分配,適當拉開薪酬增量分配差距,體現“收入靠貢獻”的價值思維,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
3.2優化分配工作績效獎金
3.2.1確定工作績效獎金兌現方式
工作績效獎金=基數×個人崗級×0.2×風險系數×企業績效系數×個人績效系數+上級公司月度獎懲落實+月度指標獎懲+管理性獎懲+單項獎懲+對標獎懲+年度績效獎金月度兌現。年度績效獎金包括特殊貢獻獎、年度績效目標獎、月度預兌現、年終結余獎等,根據各部門年度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兌現。
3.2.2確定企業績效系數和風險系數
企業績效系數由企業月度利潤、電量、安全三大關鍵指標完成情況綜合計算確定。風險系數根據部門及人員分類分檔確定,崗位面臨的安全生產風險越大,風險系數越高。運行調度部值長及運行部門人員始終在機組運行調整一線,風險最高,設置風險系數為1.2;主要檢修部門負責全廠設備檢修維護工作,安全風險較高,設置風險系數為1.15;生產職能管理部門、黨群行政及經營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人員分別為1.1、1.05和1。
3.2.3確定個人績效系數
按照LC電廠全員績效考核管理辦法規定,每月根據員工“考勤表”“業績表”進行績效打分,按照評分排名劃分等級,考核結果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各等級設置相應考核系數,A級系數為1.05,B級系數為1,C級系數為0.95,D級系數為0.9。
3.2.4嚴格兌現各類月度獎懲
月度獎懲包括上級公司月度獎懲落實、月度指標獎懲、管理性獎懲、單項獎懲、對標獎懲、年度績效獎金月度兌現等,根據各部門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重點工作突破、工作失誤等確定獎懲金額,部門內部進行二次分配,將具體獎懲落實到員工個人。
優化分配工作績效獎金堅持以業績貢獻為依據,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動員全廠職工全力完成各項績效目標任務,同時也為員工自身爭取更多績效獎金。
3.3優化分配崗位績效獎金
3.3.1確定崗位績效獎金兌現方式
工作崗位是確定崗位績效獎金的依據,對應的崗位績效獎金根據員工所在崗位的勞動責任輕重、技術要求高低、勞動強度大小和勞動條件確定。崗位績效獎金=基數×個人崗級×0.2×安全環保風險系數×崗位壓力系數。
3.3.2確定安全環保風險系數
為有效管控企業面臨的安全、環保、生產風險,同時加大向技術核心崗位和生產骨干的正向激勵力度,崗位績效獎金分配引入安全環保風險系數。崗位工作性質不同,員工面臨的安全環保風險不同。在分配崗位績效獎金時,根據崗位性質分檔設置安全環保風險系數,安全生產崗位系數為1.2,經營管理、黨群行政管理崗位系數為1.1,后勤崗位為1。
3.3.3確定崗位壓力系數
安全環保、市場營銷、項目拓展等一線崗位面臨的崗位壓力較大,設置崗位壓力系數為1.5;生產經營、黨群行政等綜合管理崗位工作任務繁重、責任壓力較大,設置崗位壓力系數為1.4;工會保衛、后勤管理、借調崗位根據責任壓力大小,分別設置系數為1.2、1.1和1。
崗位績效獎金實行動態管理,崗變薪變。優化分配崗位績效獎金,激勵員工立足崗位積極貢獻,充分體現按勞分配,對維護員工切身利益、推動企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4實施崗位薪點工資制
3.4.1確定薪點工資兌現方式
薪點工資是以工作崗位為基礎,以崗位價值確定崗位等級、薪點等級,以貢獻大小確定薪級升降,以企業經濟效益確定“點值”,用“薪點”表示勞動報酬的一種工資分配方式。薪點工資=相應薪點等級對應的薪點×企業點值。
3.4.2確定薪點
崗位薪點等級主要體現在同一崗位上的績效差別,每個崗級設置1-8個崗位薪點等級區間。崗位薪點等級根據員工崗位變動實行動態管理,與原始學歷、工齡、職稱(技能)等級、全員績效考核結果掛鉤。薪點等級起點為1級,薪點數為500點,薪點等級對應的薪點差原則上采用等比系數確定,等比系數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設置在1.03至1.07之間。
3.4.3確定點值
點值大小根據企業效益上下浮動,將點值設置成基值和浮動系數?;蹈鶕髽I經濟效益和工資基金來源等情況確定,保持相對固定。浮動系數與企業績效考核掛鉤,按照每季度初上級公司根據企業經濟效益下發的工資總額與上季度的比值確定,每年初浮動系數為1,每季度調整一次。
LC電廠建立以崗位薪點工資制為基礎的基本工資制度,通過薪點和點值的定期調整實現工資隨企業工資總量和經濟效益上下浮動;引入寬帶薪酬分配機制,實現“崗級相同,工資不同”,激勵員工不斷提升工作業績和職業素質。
4結語
薪酬分配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要通過多種方式,逐步加大激勵,確保薪酬激勵的延續性和有效性。薪酬分配要體現公平性、合理性、競爭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通過實施科學考評,實現業績與激勵相對等,做到薪酬有效分配。要做好員工隊伍的思想穩定工作,宣傳誠信、公平、努力的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內部收入分配改革氛圍,確保企業始終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淺析國有電力企業績效管理的方法[J]. 施雯雯.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