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海 袁蘇東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難點;污水治理技術
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重點問題主要為農村污水處理,其與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會對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將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作為重點內容,改善農村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 農村生活污水的概念
從字面分析可知,農村生活污水是指農村地區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水,以洗滌污水、衛生間污水及廚房用水為主,被稱為“農村三水”。相關研究指出,中國行政村多達60萬個,自然村多達250萬個。上述區域每年所產生的生活污水量達80億t,若污水并未得到妥善處理,將嚴重阻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分析農村生活污水的特點發現,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為水質較穩定。通常情況下,農村生活污水多為日常生活所產生,同工業污水的區別在于水中所含有害物質較少,且水質較為穩定,但此類廢水中存在較高含量的有機物和細菌,因此,需采取無害化處理方式。上述特征表明,應將生物法作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主要方法。二為產量較少,排放較分散。分析農村地區的用水量發現,人均用水量僅為城市地區人均用水量的1/3。然而,因農村地區的居民分布較為分散,生活污水排放也具有分散性,集中處理污水存在一定難度[1-2]。
2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難點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如排放標準不統一、污水處理技術選擇不科學、后期監管及維護缺失等,影響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開展。總結并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 污水處理技術選擇方面
農村生活污水構成較為復雜,雖生活污水污染程度較低,但具備較強的波動性,對生活污水處理污染負荷評估而言,是一項工作難點。此外,農村地區的季節變化規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污染物設計方案及生活污水處理方式的選擇。同時,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與當地經濟實力及重視程度也存在密切關聯。
2.2 后期運維及資金投入等方面
從資金投入層面分析,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存在污水設施建設維護困難及成本高等問題,若資金供應不足,后期資金難以支撐,污水設施處理項目將難以落實。尤其在后期運維成本方面,若難以有效銜接,農村生活污水則難以得到治理,且治理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3]。從治理視角出發,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未加以有效管理和監督,使治理效果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水質難以保障,所引入的污水治理設施形同虛設,難以發揮自身效用。此外,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專業技術人員的定期檢查也尤為重要,同時還應制定完備的檢查制度,為污水處理設備得以正常運行提供保障。然而,從實際角度出發,農村地區的污水監督機制、檢查機制并未構建,甚至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2.3 農村生活污水排放較為隨意
因農村地區居民尚未形成深刻的污水排放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多種生活污水、洗滌用水多采用直接傾倒的方式隨意排放,使生活污水聚集、滲透,嚴重損害自然水體,這也是生活污水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一項難點,如果排放過于隨意,污水治理活動則難以覆蓋全區域,會嚴重阻礙污水治理活動的開展。
3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術
3.1 加大環保教育力度
分析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現狀發現,污水污染現象嚴重的一項重要原因在于農村居民思想不夠深刻,對環境保護并未形成全面認知,并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隨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不良習慣,如部分居民將生活污水直接傾倒至土壤中,加劇了環境污染[4]。針對此現象,應從源頭著手,減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大教育力度,深化農村居民環保意識。同時,相關部門還應深入基層開展環保宣傳活動,與多種媒介相互配合,如網絡、宣傳墻、廣播等,通過多種教育渠道進行環保意識的宣講,不斷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盡量減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現象。為保證環保教育工作落到實處,環保部門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除了明確自身的職責外,還需研究相關法律,完善污水處理機制,并與其他部門達成長期合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專項治理活動。例如,可根據法律法規約束農村居民隨意排放生活污水的行為,構建懲罰機制,針對隨意排放污水的行為予以相應懲罰,推動農村居民逐步形成環保意識。
3.2 改進污水處理技術
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點項目是農村污水治理,污水治理工藝、治理技術水平為污水處理廠水平的直接體現。為滿足日益提升的污水處理要求,污水處理廠需提高污水治理水平,改進污水治理工藝,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有效解決農村水污染問題。此外,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制定官網設計方案,借助高水平的工藝、污水處理技術開展污水處理活動,將污水治理過程中的相應損耗盡可能降到最低。針對現階段的污水處理情況,通常會選擇一級處理方式開展農村污水治理活動,但此種污水處理方式不具備除磷脫氮功能,出水時也并未啟動相應的消毒程序,難以滿足污水再利用需求。因此,污水處理廠在開展污水處理工作時,需以本地實際情況為依據,轉變一級處理基本模式,應用綜合治理工藝,將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應用于污水處理過程。通過引入上述先進技術工藝,提升污水處理技術水平,針對處理流程開展優化處理活動,使農村生活污水可滿足再利用標準。與此同時,還應重視污水無害化目的的達成,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工藝,滿足農村污水再利用的基本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污水處理排放進度,強化居民用水安全意識,同時還可處理農村水資源污染問題[5]。
3.3 科學布局污水處理廠
農村污水處理廠在建設過程中,因受多方面影響,存在布局不科學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會將污水處理廠建設在農村下游地區,在重力作用下,將污水傳送至污水處理廠中,并經污水處理后,將水直接排放至下游河流[6]。實際上,此種污水廠布局方式較集中,會增加污水再利用難度。為提升再生水的利用率,需在污水處理完成后設計鄉村管道,將再生水輸送至居民家中。然而實際上,此種方式需消耗大量資金,鋪設相應管道也會占用土地資源,增加運行成本,因此,需轉變現階段較為集中的污水處理廠布局方式,將“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作為基本原則,推行循環、小型的布局方式,提高污水處理廠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推動農村用水中再生水利用效率的提升[7]。
3.4 健全農村污水處理系統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過程中,集體處理、集體收集污水是一項重要環節。部分農村居民隨意排放生活污水的重要原因為農村并未配備健全的污水處理設施,導致農村居民并不了解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所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質量的一項重要環節即建立專門的污水處理系統,主要涉及污水排出、凈化處理、污水收集等環節。同時,政府方面還應對農村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予以足夠重視并加以支持,提升農村污水處理水平、污水收集率,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推進提供幫助。此外,政府還應將農村污水治理工作作為重點內容,重視污水處理廠的選址,通過專業污水處理設備的引入,集中處理農村居民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水,提高廢水處理效率。同時,政府還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資金供應不足也是農村生活污水難以得到有效處理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通過專項基金的設立,以整體視角安排并部署農村污水處理工作,詳細記錄每筆支出,并開展資金追蹤,借此確保專款專用。此外,為進一步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政府應重視社會資源的引入,使更多團體、個人及企業參與污水處理工作,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還可推動農村污水處理工作的開展。各地政府部門還應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村官積極扎根農村。同時,對于在農村創業的大學生,應予以相應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對于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還可開展跟蹤培養活動,使大學生畢業后可投身農村,實現有素質、有技術、有知識的人才培養,使其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貢獻力量。
3.5 引入市場化設施運維模式
針對現階段國內農村在污水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設施運維管理不力的問題,各地相關部門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借助市場運作方式的引入,加大農村污水治理設備的運維管理力度。首先,相關部門應借助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幫助農村居民對水處理商業化、水資源有償使用等概念形成正確認知。其次,以本地農村污水排放的處理成本、特點、現狀等作為參考,保障收費標準的合理性、科學性,將所籌集的資金應用于污水治理工作。此外,在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方面,相關部門可借助服務外包、購買服務等方式向社會公開招標,委托具備相關資質的環保企業,開展污水設備的運維活動。此外,對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而言,還可借助聯村打包、整片打包的方式,將運維管理設備交至第三方環保企業,從整體層面開展運維管理活動,以節省資金。
4 結語
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不僅與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有關,對新農村的建設也有重要影響,甚至會影響生態環境。因此,相關部門需將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作為工作重點,采取加大環保教育力度、改進污水處理技術、科學布局污水處理廠、健全農村污水處理系統、引入市場化設施運維模式等策略,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和治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