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遼寧朝陽市農村電力服務有限公司 趙 躍 陳錫峰 劉俊武 韓雅新 房忠鶴 許旭東
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和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高度重視農電服務公司管理工作,先后出臺了大量規章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辦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農電服務公司雖然與電網企業實施專業化統一管理,但是并沒有完全實現同質管理,安全生產責任還存在模糊界面,尤其缺乏人資、財務、物資、項目、資金、獎勵等各方面的管理資源,農服分公司、業務部日常運營管理費用不足,食堂就餐經費難以滿足農電用工根本需求,同時農電用工工資收入偏低,勞動保護用品和體檢等費用更是嚴重不足,各農服分公司和業務部在支持鄉鎮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各村級組織開展重大社會經濟活動、精準扶貧、綜合治理等工作方面發生的費用,只能通過縣公司集體企業或是業務部自行工程費用創收上解決,這又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管理風險和廉潔風險,農電用工社保由于工作收入偏低的影響,與供電職工退休待遇存在一定差距,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群體性事件的隱患。2020年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和異常氣候影響,宏觀經濟下發嚴重,生活成本增加,農電用工增加收入的意愿空前強烈,各地市農村電力服務公司提出希望省公司能統籌安排相關費用。
鑒于以上情況,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審時度勢,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國網公司提質增效的總體部署,提出了推進農電服務公司開展市場化業務的工作要求,在完善企業相關資質、強化業務過程管控、拓寬員工收入渠道等方面進行了明確布置。作為試點單位,朝陽農服公司在遼寧省電力公司人資部、營銷部的指導和幫助下,以“從嚴依法合規經營、業務收入來源清晰、費用解決渠道合規、農電用工收入穩步提高”為目標,創新建立起“三級三維”工作體系,健全安全管理和績效分配工作機制,穩妥推進了農服市場化業務運營工作的順利開展,為農電用工收入增長拓寬了新渠道,實現了效益增、收入增,體現了農電用工收入的多勞多得,持續提升了農電服務公司管理水平和經營質效。
按照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關于推廣農電服務公司開展市場化業務的通知》要求,朝陽農服公司將把有效化解安全穩定和合規經營兩大風險作為切入點,持續健全組織領導、支撐保證、安全管控三個體系。
把市場化業務作為一把手工程,公司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堅持頂層設計,明確三級市場化運營管理職責,農服公司突出“經營、結算、賦能”管理中樞作用,把準政策方向、做好保障監督;供電分公司(農服分公司,以下簡稱分公司)作為責任主體,強化“業務、管控、績效”一體化作用,拓展市場化業務,推進同質化管理;業務部作為最小的獨立經營單元,發揮屬地優勢,主動開展綜合服務,合規實現多勞多得。
公司上下形成了全局一盤棋、專業部門統籌協調、凌源和喀左分公司試點先行的工作大格局。試點單位立足本地實際開拓進取,穩步開展市場化業務,凌源分公司創新實施“以施工承載力評價為基礎的聯合互助作業”,喀左分公司探索實踐“績效四維融合ABCD四段評價機制”,都為農服市場化業務開展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2020 年8月18日,在試點單位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公司召開現場推廣會,在全公司推動農服市場化業務開展。
一是健全企業資質。在公司統籌部署下,2019年11月先后取得了《建筑業企業資質證》(輸變電工程專業承包三級,施工勞務分包)、《安全生產許可證》,自此“三證”齊備,具備了依法合規開展運行維護、承攬工程的必要條件。
二是健全制度標準。農服公司制定下發《市場化業務實施方案》等六項管理制度,確定五類市場化業務范圍,界定市場化業務紅線,細化工作措施,理順、健全工程施工組織體系和安全生產保障體系,系統規范了市場化業務從工程承攬、施工到竣工的制度標準體系。
三是健全人員隊伍。強化培訓,開展各層級的安全培訓和面向市場化的業務培訓與競賽活動。打造“懂營銷、會生產、善服務”的復合型農電工作隊伍。拓寬通道,積極與朝陽市人社局溝通協調農電用工評定職稱通道,制定《專業技術資格評定實施方案》,研究出臺引導、鼓勵員工考取職業資格證等激勵政策,打通職業發展通道。正向激勵,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完善評先選優機制,帶動激活全員從“讓我干”到“我想干”“我能干”的強本領、干事業氛圍。
一是加強工程安全管控。落實獨立承包工程管理機制,各分公司作為本單位運營管理(受托業務)和工程實施的責任主體,落實“誰主管誰負責”“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分公司經理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分管副經理按照職責分工,在分管范圍內承擔專業領導責任,其相應的工程管理部門承擔直接管理責任。全面提升農服公司安全管控能力,確保市場化業務安全、平穩、高效推進。
二是加強廉政安全管控。制定落實《農服公司市場化運營“小微權力”管控實施方案》,完善下發《嚴禁農服員工“干私活”的有關規定》,組織簽訂分公司、業務部及員工三級承諾書,開展“寄語話廉及家屬座談會”等活動,全面推動依法合規、廉潔從業。
朝陽農服公司把有效提高農電用工收入和供電服務質效作為出發點,不斷完善工程管控、經營核算、業績考評三個機制。
一是完善工程施工組織架構,明確職責分工。優化工程實施流程,統一工程預算定額,規范合同簽訂主體并落實責任,依托市場化業務管理平臺,有序開展工程施工。
二是構建市場化運營管理信息化平臺。堅持“流程優化、數據驅動”,研發業務部施工承載力分析、預算指標、工程項目、結算管理等4大功能,實現工程合同線上審定、線下紙質會簽雙軌運行,業務數據及時上傳,統計分析方便快捷等作用,
一是強化工程費用全流程管控。制定《工程財務管理實施細則》等4個管理辦法,建立以“小微項目”為載體的橫向銜接、上下對接貫通機制,將工程收入全部納入農服公司基本賬戶,各分公司獨立記賬、分開核算。將材料費、機械費及外雇費用據實列支,人工費以差旅費及工程補貼等方式,“點對點”支付到人。
二是理順收入分配政策和程序。在保持原有收入來源和分配機制基礎上,用工程利潤統籌解決各單位所屬費用,如補充勞務派遣人員工資性費用、勞動保護費用(體檢費)、食堂經費及專項考核獎勵等。核算發放“差旅費”,以實際參與現場施工作業人員數量為準,按照每天固定金額據實填報。考核發放“工程補貼”,落實省公司“收入與效益聯動”的精神,以“工程補貼”的方式打通員工收入(獎金)增長“通道”,由分公司統籌列支與此相關的“五險”,“公積金”與“工程補貼”一并計入員工個人收入。
一是增強分公司業績考評牽引力。統籌定指標,按市場化業務分析預測,結合各分公司員工人數,系統評估并制定年度收入(利潤)統籌指標??荚u加減分,每季度對分公司業績指標完成情況開展“加減分”考核,對代維業務、綜合能源等新業務拓展實行“加分制”考核,有效發揮績效“指揮棒”作用,牽引各分公司積極拓展代維業務和綜合能源等新業務快速發展。
二是探索業務部“一融入兩聯動”考評。管理質效融入績效考核,將各業務部工作質效按季度評級排位。業務收入與考核結果聯動,按位次設置下季度施工費標準兌現系數。業務范圍與績效考核結果聯動,按位次確定下季度業務部市場化業務范圍,推動各業務部實現“干得好、干更多、收入高”的良性發展局面。
三是員工薪酬績效差別化“三分”到人。在發好工資總額“大蛋糕”的同時,將市場化業務收入打包分配到業務部后,按員工個人績效結果開展業務部二次分配,分好員工增收“小餅干”。施工補助定額分配,現場作業人員以“差旅費”80元/人/天標準據實填報,派遣工享受同一標準。綜合績效考核分配,以業務部市場化業務季度總收入的適度比例額度為基礎,由業務部按職工績效考核結果進行分配。工程補貼系數分配,業務部刨除施工補助和績效獎勵外,根據員工崗位分配系數進行發放。通過“三分法”,實現員工薪酬與績效有機聯動、多勞多得。

開展農服市場化業務光伏客戶服務,為光伏客戶免費提供運行維護服務,講解設備運行和安全知識
自農服市場化業務開展以來,通過健全三個體系、完善三個機制,市場化經營業績有效顯現,受到了遼寧省電力公司的贊許,在朝陽召開農服市場化業務推廣現場會議,在全省內推廣相關經驗和做法。
一是增效益。截至2020年底,朝陽農服公司開展市場化業務943項,其中10 kV及以下客戶工程914項、農網改造升級工程16項、0.4 kV農網低壓維護工程8項、代維業務(含光伏發電)1項、新能源推廣項目4項,合同總金額1501.38萬元。
二是避風險。通過持續強化過程管控,有效落實各層級安全管控、監督檢查,作業計劃上報數量同比增加37.8%,避免了“干私活”易引發的安全風險。工程施工費入賬統一管理、員工收入依規結算透明支付到人,有效避免通過“第三方”迂回結算農電用工(派遣工)施工費的廉潔風險。
三是解難題。通過從市場化業務收入中統籌提取利潤129.8萬元,合規解決(按國家政策規定需由用工單位列支的)了勞務派遣人員勞動保護費(體檢費)、食堂經費、專項考核獎金及業務部管理性費用不足等問題。
四是激活力。市場化業務開展以來,兩個試點單位農電用工人均收入增加1475元,通過效益合理分配和職工收入穩定增長,激發了農電用工學技術、強業務的積極性。2020年9月,78名農電用工通過農電工程專業資格評審,獲得了專業職稱,展現出踴躍學習、苦練業務、貢獻企業的新面貌。
朝陽農服公司市場化業務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業務經營、管理基礎、員工能力”等方面提升空間較大。我們將堅持“積極穩妥、適度創新”的原則,圍繞服務新時代“三農”工作,強化“產品+服務”思維,著力打造面向用戶代維、鄉村電氣化、綜合能源服務,突出“小而精”的“農電+”產品清單,建立完善市場化業務和服務標準體系,充分利用業務部點多面廣的屬地優勢,發揮農電用工隊伍綜合服務“小前端”作用,積極研究開展主動營銷推廣,提升服務效率,優化客戶體驗,塑造農服公司市場化品牌形象。持續完善市場化業務管理流程和信息化平臺功能,提升系統實用化程度,強化數據化管理,切實賦能市場化經營和規范化管理,為進一步探索實踐“內部模擬市場”、“虛擬利潤中心”運作奠定基礎。強化農服公司獨立承攬工程主體責任,提升現場標準化水平;開展施工企業能力標準化、施工隊伍能力標準化建設,持續提升業務承載力;強化新業務技能培訓,加大對新入職31名農電用工和國網入職充實到業務部的7名大專生的新業務培訓,以老帶新,為各項市場化拓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