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丹
清苑區婦幼保健院手術室,河北 保定 071100
子宮肌瘤屬于婦科腫瘤疾病,臨床中存在良性與惡性兩種分型,大多數患者的腫瘤定性為良性[1]。雖然腫瘤定性為良性,但隨著腫瘤不斷增大,會逐漸對其周邊組織器官產生壓迫,導致患者出現腹痛、月經不調、等諸多并發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故而應需盡早接受有效治療干預[2]。臨床中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術式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在該手術中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具有較高的麻醉風險。為有效對更加安全的手術麻醉方式進行探查,本次研究對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的效果進行探究評價,詳情如下。
1.1臨床患者資料 選取了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診治療的76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全身組患者接受全身手術麻醉,共38例,復合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共38例。其中全身組年齡22~37歲,平均(29.54±3.67)歲。復合組年齡23~38歲,平均(29.72±3.58)歲。復合組與全身組的患者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標準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診斷患者病情符合子宮肌瘤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溝通困難患者,認知功能缺陷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于術前半小時接受0.1g苯巴比妥鈉與0.5mg阿托品肌肉注射,以進行麻醉誘導,同時完成靜脈通道建立、心電監護儀連接等術前準備措施。
全身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麻醉流程: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為患者注入2mg/kg丙泊酚、0.5μg/kg舒芬太尼以及0.2mg/kg維庫溴銨藥物以完成全身麻醉誘導,并同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全身麻醉的維持則是通過微量泵持續為患者輸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及維庫溴銨,并同時吸入安氟醚藥物,用藥濃度需控制在0.6-1.3%之間。
復合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麻醉流程:全身麻醉的誘導流程與全身組一致,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通過硬膜外導管為患者間斷輸入0.375%丁哌卡因,其劑量標準在5mL到7mL之間,間斷時間控制在2小時到3小時之間,同時持續通過微量泵為患者輸注丙泊酚以及維庫溴銨,其中丙泊酚的輸注劑量標準為[1mg/(kg·h-1)],維庫溴銨的輸注劑量標準為2~3mg/h,并同時吸入安氟醚藥物,其用藥濃度需控制在0.4%到0.6%之間。
1.4觀察指標 對全身組與復合組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清醒時間以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進行統計記錄。對兩組手術前后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進行統計記錄。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顯著。
2.1全身組與復合組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清醒時間以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 復合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清醒時間以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短于全身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全身組與復合組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清醒時間以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
2.2全身組與復合組手術前后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 手術前全身組平均動脈壓為(75.32±6.31)mmHg,心率為(69.14±7.56)次/分鐘,復合組相應數據為(74.93±6.58)mmHg,(69.74±7.71)次/分鐘,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全身組平均動脈壓為(76.49±8.25)mmHg,心率為(71.23±8.66)次/分鐘,均低于復合組(91.83±7.62)mmHg,(84.69±6.44)次/分鐘,經統計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患者的手術體位為截石位,并且需要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在手術過程中為避免患者呼吸對其產生過大影響,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以保證手術順利開展。
全身麻醉雖然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該麻醉方式對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影響較大,患者在術后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更長,其麻醉風險遠高于腰硬聯合麻醉等其他麻醉方式,會明顯增加患者的手術風險[3]。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相比,能夠在保有較好麻醉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減輕麻醉對患者平均動脈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影響,同時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讓患者的更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具有更高的手術麻醉安全性[4]。在本次研究中復合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清醒時間以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短于全身組,平均動脈壓及心率低于全身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麻醉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優秀,可以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正常,明顯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對患者生命體征影響更小,具有更高的麻醉安全性,值得在臨床醫療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