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侯慶蕓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中醫醫院,山東 濟南 250200
對肛腸手術者而言,其在手術后比較容易發生的一種并發癥即尿潴留[1],本病一般發生于肛腸術后的12h之內,其病因和傷口疼痛、敷料壓迫、手術麻醉與精神緊張密切相關。目前,西醫在治療尿潴留時一般會采用肌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以促進膀胱平滑肌舒張,減輕尿道痙攣癥狀,并能對膀胱逼尿肌進行刺激,從而有助于促排尿,但療效欠佳[2]。在中醫學中,肛腸術后急性尿潴留被納入“癃閉”的范疇之中,通過中醫綜合治療能夠取得顯著療效。此研究,選取我院86名肛腸術后急性尿潴留病患,旨在分析中醫綜合療法用于肛腸術后急性尿潴留中的價值,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于本院接診的肛腸術后急性尿潴留病患86例,用隨機數表法均分2組。實驗組女性17例、男性26例,年齡在19-67歲之間,平均(39.68±4.27)歲。對照組女性16例、男性27例,年齡在19-68歲之間,平均(39.97±4.03)歲。患者信息完整,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年齡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3](1)糖尿病者。(2)孕婦。(3)尿道損傷狹窄者。(4)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5)精神障礙性疾病者。(6)哺乳期婦女。(7)前列腺病變者。(8)泌尿系結石者。
1.3方法 實驗組采取中醫綜合療法,具體治療方法如下:(1)耳穴壓豆。利用王不留行籽貼對患者耳穴膀胱、交感、三焦、尿道和腎進行貼壓,并以20min為周期按壓1次,需反復按壓3次,1d后取下。(2)艾灸。用清艾條對中極穴、關元穴和氣海穴進行艾灸,15min/次。(3)口服中藥。組方:延胡索12g;燈芯草3g;車前子15g;甘草6g;桃仁10g;瞿麥12g;柴胡10g;茯苓15g。用法:水煎留取湯汁約100ml,于餐后半小時服用,1次/d,每日1劑。(4)穴位注射。常規消毒患者雙側足三里穴的皮膚,并經垂直皮膚方向緩慢進針,采取提插手法,待得氣后進行回抽,若無回血即可注入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單側注藥量為0.5mg。拔針后予以局部按壓處理。
對照組實行常規西醫治療: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用藥量1mg/次,肌肉注射,1次/d。
1.4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用藥后2h內排尿量、首次排尿時間與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
1.5療效判定 對兩組療效作出評價:(1)治愈,用藥1h后無不適感,能自主、順暢排尿。(2)有效,用藥1-2h內不適癥狀明顯緩解,能自主排尿。(3)無效,用藥2h后不適癥狀未緩解,無自主排尿,需留置尿管。(治愈+有效)/例數*100%即總有效率。

2.1排尿情況分析 實驗組用藥2h內排尿量比對照組對,P<0.05。實驗組首次排尿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實驗組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比對照組少,P<0.05。如表1

表1 兩組排尿情況的對比分析表
2.2療效分析 實驗組總有效率95.35%,比對照組79.07%高,P<0.05。如表2

表2 兩組療效的對比分析表 [n,(%)]
臨床上肛腸術后尿潴留十分常見,其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甚至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主要臨床表現。起病或突然發生,或逐漸形成。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會延長住院時間。而誘導排尿法則是本病比較常用的一種物理治療方式。另外,導尿術和肌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也是本病較為重要的兩種干預手段,其中,導尿術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的情況;肌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具有操作簡便等特點,但往往療效不佳。
中醫學中,肛腸術后急性尿潴留被納入“癃閉”的范疇,癃是病勢較緩,小便點滴不暢;閉則是病勢較急,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之意。艾灸乃中醫學中十分常見,具有循經感傳與溫經通絡等作用,能夠改善膀胱的疏泄與氣化功能,并能實現通利小便的效果。耳是機體氣血與百脈的匯集之地,和臟腑及經絡都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通過對相關耳穴貼上王不留行籽耳貼,并予以適度的揉按捏壓,使其產生麻脹痛等感應,能夠對相應臟腑進行刺激,從而有助于改善膀胱括約肌功能,解除括約肌痙攣癥狀。口服中藥方中含有桃仁、瞿麥、延胡索、柴胡、甘草、車前子、茯苓與燈芯草等中草藥,諸藥合理配伍,可起到利尿通淋、活血止痛與疏肝理氣等作用。將針刺和穴位注射進行合理聯用能夠達到增效藥效的目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能夠對膽堿酯酶的活性進行抑制,改善膀胱逼尿肌功能,通過將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注入雙側足三里穴當中能夠起到疏經通絡的作用,并能對膀胱氣化功能進行激發。
經本次研究結果證明,實驗組用藥后2h內排尿量、首次排尿時間與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均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
由此可見,肛腸術后尿潴留患者采用中醫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相較單一的西醫治療效果更加優越,更利于排尿情況的改善及療效的提升,建議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