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周云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1
胃脘痛屬于中醫病名,根據其癥狀可對應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胃痛等消化系統疾病[1]。肝胃郁熱型屬于胃脘痛中常見的一種證型,究其病機在于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致使胃失和降,引發胃脘灼熱疼痛之象,且常由于情緒不穩,惱怒加重[2]。在臨床中,針對肝胃郁熱型胃脘痛患者常采用和胃止痛、瀉肝降火的診療方法,同時在我院給予全面、優質的中醫護理服務。常規護理對臨床癥狀的改善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3],但效果不甚所想,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也同時存在,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有所欠缺。在中醫院長期施護以來,運用中醫護理手法獲效明顯。鑒于此,本研究特通過分組對照試驗探討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操作提供一種新思路新方案。
1.1臨床資料 選取醫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收治的對入選的肝胃郁熱型胃脘痛患者 112例,隨機分為模型組(56例,常規護理)和治療組(56例,常規護理+中醫特色護理)。模型組男 30 例、女 26 例,年齡28 ~ 68 歲,平均(45.6±10.2)歲,疾病類型:慢性淺表性胃炎 30 例、慢性糜爛性胃炎 12 例、胃潰瘍 8 例、十二指腸潰瘍 6 例;治療組男 29 例、女 27 例,年齡29 ~ 68 歲,平均(46.2±10.5)歲,疾病類型:慢性淺表性胃炎31例、慢性糜爛性胃炎11例、胃潰瘍10例、十二指腸潰瘍 4 例。納入標準:均符合肝胃郁熱證型,均確診為胃脘痛,均為成年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其它類型消化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內科、傳染性、系統性疾病者,存在嚴重外傷者,近3個月內有重大手術史者,拒絕配合本次試驗研究者。模型組和治療組上述臨床資料經檢驗均未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臨床對照研究試驗均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要求。
1.2方法 模型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熱情接待患者、用藥指導、配合臨床醫生觀察患者的病情及癥狀變化,保持病房適宜的溫度和適度,確保病房干凈衛生,嚴格按照消毒規范進行操作,對醫療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等。治療組在模型組方法的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1)情志疏導:采用情志疏導、順應四時、情志相勝、陶冶情志以及氣功調神等中醫技術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調暢情志,尤其需要注意對于暴躁易怒的患者積極穩定心理狀態,以免疼痛加劇;(2)推拿:首先采用按、推和揉法使患者保持背部放松,然后對足三里和內關穴位進行按揉,每個穴位各保持 3min,每天3-5次,力度以患者局部皮膚發熱但是不感覺疼痛為宜;(3)耳穴壓帖:取肝穴、神門、交感、皮質下和胃穴,一手持耳輪后上方,另一手尋找敏感點,采用濃度為75%的酒精溶液消毒后將帶有膠布的王不留行籽對準穴位進行按壓,以患者有酸、麻、脹感覺為宜,持續3min;每日按壓3-5次,每次持續時間為3-5min;(4)花茶養生:為患者泡制菊花、玫瑰花、合歡花、金銀花等茶水供患者自由飲用,但是需要提醒月經期患者不宜飲用;(5)其他:采用五行音樂幫助患者松弛神經和肌肉;采用經典方劑幫助其控制臨床癥狀,給予全面的生活起居調護等。
1.3觀察指標 (1)對比癥狀緩解時間:包括胃部脹痛、噯氣、反酸、納呆等;(2)對比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胃腸梗阻和穿孔等;(3)對比護理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分別將總分≥90分、≥60分且<90分、<60分者記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前2項構成比之和為總滿意率。

2.1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見表1

表1 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2.2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2.3護理滿意度對比 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肝胃郁熱型胃脘痛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如僅實施單純的常規護理,雖然臨床癥狀能夠得到緩解,但療效緩慢,且護理滿意度的評價有待提升[4]。近年依托健康中國2030精神,同時人們對中醫學理論和技術的認識不斷加深,愿意接受中醫藥診療的人數不斷增加,多種中醫干預技術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5]。基于此,本研究特試圖針對肝胃郁熱型胃脘痛住院患者制定全面、優質、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方案。本次研究結果中發現,護理后治療組胃部脹痛、噯氣、反酸、納呆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參考組(P<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模型組(P<0.05),可知在肝胃郁熱型胃脘痛住院患者中實施中醫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控制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風險;此外,治療組的滿意度分布明顯優于模型組,且前者的總滿意率高達98.21%,明顯高于后者的80.36%,可知此類患者對該護理模式極其滿意。中醫護理方案包括情志疏導、推拿、耳穴壓帖、花茶養生和其他護理措施,情志疏導提倡利用各種中醫情志調暢技術穩定患者的負性情緒,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并且還可控制患者發怒的情緒,有效避免疼痛加劇;推拿主張利用按、推和揉法對患者的背部進行刺激[6]
并按揉足三里和內關穴位,有助于促進胃腸道蠕動,減輕胃脘痛癥狀和不適感,提升生活質量;耳穴壓貼不僅能夠改善胃腸功能,還可安心寧神,柔肝斂陰、和胃止痛,因而對臨床癥狀的控制效果理想;花茶養生能夠利用具有疏肝清熱、和胃止痛、降逆止吐、解毒涼血等中醫作用的花茶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7],達到輔助控制臨床癥狀的目的;其他措施包括五行音樂、經典方劑干預及生活起居調護等,均是控制臨床癥狀的重要措施[8]。因而中醫特色護理方案效果更佳,優勢更明顯。
綜上,建議對肝胃郁熱型胃脘痛住院患者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方案,以促進臨床癥狀緩解,控制并發癥風險,并且還可顯著改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