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王雪君 張亞男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腦卒中是全球三大致死疾病的其中一項,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病癥,具有病情急、變化快、致殘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據統計,患有腦卒中的患者中,約有70%會在接受治療后遺留下一定程度的功能損傷,其中,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近50%,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則高達75%,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帶來極大影響[1]。良好的、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能夠獲得更為確切且理想的康復效果,不過許多患者由于上肢功能障礙嚴重,肌肉力量和身體耐力無法支撐強度高、持續時間久的訓練內容,進而影響了康復進程。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鏡像療法結合電子生物反饋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探討其應用價值,詳細內容整理如下。
1.1資料 本次研究中的觀察主體均隨機抽選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時間段在本院接受診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人數為94例,根據抽簽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 每組人數為47例。
常規組:男性為27例,女性為20例,年齡區間值52-77歲之間,年齡平均值(61.09±2.24)歲;右側偏癱30例,左側偏癱17例;治療組:男性為29例,女性為18例,年齡區間值53-76歲之間,年齡平均值(61.11±2.18)歲;右側偏癱28例,左側偏癱19例。
兩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資料數據相比較,P>0.05。
入選標準:患者在CT或者磁共振成像檢查后,確診為腦卒中,其出現偏癱癥狀,與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制定的關于腦卒中偏癱的相關診斷標準具有一致性;患者均為上肢癱瘓;患者意識清晰且自愿參加研究,明確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經過醫院相關部門的審核與同意。
排除標準:失語癥者;視聽功能障礙者;上肢功能損害涵蓋嚴重痙攣或者畸形者;心肝腎功能存在嚴重衰竭者;骨關節與肌肉存在嚴重病變者;未能全程參與研究者;對康復治療方式存在禁忌癥者。
1.2方法 常規組予以患者常規康復治療+鏡像療法的方式,方法為:患者均接受調脂,降血壓,穩定斑塊、糾正電解質等基礎性干預,并由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康復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如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或者存在負性情緒,則需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2];同時,利用良肢擺放、日常生活指導、定時翻身與拍背等早期康復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如利用軟墊墊在患者患側的胛肩位置,使患者保持仰臥,進而伸直患者的上肢并保持上肢前臂外展旋后,每間隔2h幫助患者翻身1次;應用拿水杯、洗臉、擠牙膏和打領結的方式強化患者上肢功能的訓練,并適當結合定向性訓練實現自主控制手功能的目標[3-4];在康復治療的指導下進行手指、前臂、腕關節以及肘關節的屈伸治療,每次訓練20min,每天進行2次。此外,給予患者系統的鏡像療法,內容為:患者準備安靜的康復治療室,使其在桌子前保持坐位,并在桌子上垂直放一面鏡子,大小為50×60cm,指導患者將上肢放置于鏡子正反兩側,正面朝向健側,其背面朝向患側[5];康復治療師為患者指定動作,依次對肩關節、肘關節、前臂、腕關節以及手指關節進行運動;患者通過鏡子觀察健側的運動軌跡成像,利用想象模擬患側上肢運動行為,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盡可能的讓患側完成與健側相同的上肢肢體運動,每個動作時間為5~8min,每天進行1次[6-7]。
治療組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予以患者電子生物反饋的方式,方法為:②電子生物反饋。康復治療師對電子生物反饋儀的參數進行調整,輸出電流為0~100mA,刺激波寬為50~400us,頻率為2~100Hz,時間為20min,對患者三角肌、肱三頭肌、腕背伸肌以及肩胛提肌等位置進行電刺激,時間為8s,間隔6s重復刺激,每天1次。
兩組患者均持續接受12周的康復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精神狀態、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康復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其中,上肢運動功能利用FMA量表進行評測,包括手、手指、手臂類型的動作與皮膚感知、關節活動范圍、活動疼痛程度的非動作兩方面,共計涉及33個項目,每個項目分數滿分為2分,總分共計66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越優秀;精神狀態利用MMSE認知功能評定表進行評估,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以及記憶能力和回憶能力等,分數為0~3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強,日常生活能力利用ADL評測表進行評估,包括刷牙、洗臉、進食、飲水、穿衣、脫衣以及如廁等方面,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越優秀。康復治療效果評估方式如下:患者臨床癥狀與上肢運動功能得到顯著改善,且基本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視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上肢運動功能有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局限性,偶爾需要協助,視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與上肢運動功無好轉跡象,且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完全需要協助,視為無效,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相關數據經分析與匯總以后均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患者其計量資料可用“χ2”表示,數據結果則需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可用“%”表示,數據結果則需予以卡方檢驗,組間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的表述形式為P<0.05。
2.1兩組患者運動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比較 治療組患者在FAM評分、MMSE評分以及ADL評分方面的數據,與常規組進行對比,具有顯著的優勢(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
2.2兩組患者康復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93.6%,常規組患者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76.6%,兩組數據比對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目前,臨床對腦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越來越高,不過偏癱等后遺癥卻仍是患者及其家庭需面對的沉重負擔。相關研究顯示,近80%的腦卒中是因腦部動脈損傷引發,而該動脈受損后最直接反應的即為上肢功能,恢復偏癱患者上肢運動障礙也成為了臨床的重難點[8]。康復訓練的過程實際是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學習過程,運動不僅是簡單的傳遞指令,更需結合反饋系統加以調整,進而完成精細動作。患者在反復的訓練中逐漸形成條件反射,有助于中樞神經的重新建立。中樞神經具有一定可塑性,通過外部刺激使休眠的腦細胞開始蘇醒,可有效提高患者腦側支循環,并促進壞死細胞附近的組織再生。鏡像療法則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一種康復手段,是利用視覺記憶功能來恢復肢體功能,患者通過照鏡子觀察到對面的健側肢體運動,激發相對應的鏡像神經元,幻想患側也在進行運動,可起到幫助偏癱側肢體反應的作用。電子生物反饋作為一種針對肢體康復的治療方式,其主要工作機制就是通過電子生物反饋放大肌肉生物電活動,從而將其轉變為患者可視或可感知的訊息,并按照這一信息進行主動且有序的康復訓練。在常規康復訓練+鏡像療法的基礎上運用電子生物反饋康復技術,能夠將康復醫學與醫療技術的進步相結合,開展更為科學與系統的康復治療活動,有利于患者的運動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FAM評分、MMSE評分以及ADL評分分別為(45.6±2.1)分、(26.4±2.7)分、(63.2±2.6)分,其數據均優于常規組,表明鏡像療法結合電子生物反饋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同時,治療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93.6%,明顯高于常規組,說明利用多樣式的康復治療方式,可給予患者更為全面的訓練與指導,有助于患者康復。
總而言之,應用鏡像療法結合電子生物反饋的方式對患者開展康復治療,可提高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患者偏癱的癥狀和精神狀態,并可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