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艷
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麻醉科,北京 102400
隨國內人口老齡化社會不斷深入,骨質疏松癥患病人數愈加增多,大大提升老年股骨頸骨折風險[1]。目前臨床對此類骨折常采取內固定術予以治療,旨在恢復關節功能,提高遠期生活質量。然而受限于手術侵襲性特征,患者對自主神經反射敏感性下降,影響血流動力學。同時老年人代謝功能退化,對麻醉藥物排出進程產生影響,增加麻醉藥量控制難度,因此對麻醉方式有著更高的要求。喉罩通氣全麻具操作便捷、血氣指標穩定等特征,可獲良好麻醉效果[2]。本院對2017.12~2020.06接治患者開展研究,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2017.12~2020.06為研究區段,以此區段本院接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探究對象,均性內固定術治療。納入標準:經診斷滿足老年股骨頸骨折判別標準;符合手術指征;患者同意研究;ASA分級為I~II級患者。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病變;腰椎嚴重變形;氣管插管禁忌證;咽部結構異常;非自愿參與研究。按照隨機法分組,將其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男女數量之比17:13;年齡最大、最小80歲、62歲,均齡(71.36±4.26)歲;觀察組男女數量之比19:11;年齡最大、最小80歲、62歲,均齡(71.36±4.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如若P>0.05,則具對比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予內固定術中行腰硬聯合麻醉,選取穿刺點為L3-4、L2-3,待穿刺針深入硬膜外腔后,刺進蛛網膜下腔,并于其內注射濃耐樂品度為0.5%,劑量1.5—3.0ml),退針。經導管向硬膜外深入3cm,參考手術時經硬膜外利多卡因的注射(2.0%)。術畢,采取舒芬太尼1.5~2ug/kg,托烷司瓊10mg,加生理鹽水配成100ml,靜脈鎮痛,2ml/h。觀察組喉罩通氣全麻。麻醉前對患者實施吸氧去氮操作,使用地塞米松10mg,長托寧0.5~1mg、舒芬太尼0.15~0.2ug/kg、丙泊酚1.5~2.0mg/kg、阿曲庫銨0.3~0.6/kg,肌肉松弛后將喉罩插入,在此過程中,麻醉師需密切監視機體呼吸道阻力和胸廓變化狀況,呼吸頻率應維持在12次/min,潮氣量設定6.0~8.0ml/kg,穩妥固定喉罩,以防出現移位。另外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麻醉,丙泊酚3~8mg/kg.h,瑞芬太尼1~3ng/ml,結合手術情況,間斷追加阿曲庫銨0.3—0.5mg/kg.h,后機體自主呼吸恢復后且血氧濃度>96%將喉罩拔除。術后鎮痛模式與對照組一致[3]。
1.3觀察指標 ①心率、平均動脈壓。對麻醉前、麻醉后5min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實施對比分析。
②麻醉效果。從麻醉起效時間、蘇醒時間及麻醉后VAS評分對麻醉效果展開評價[4]。

2.1心率、平均動脈壓 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后5min心率、平均動脈壓相較于對照組具明顯優勢P<0.05,對比成立,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心率、平均動脈壓
2.2麻醉效果 統計數據可得,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6.75±3.28)min、蘇醒時間(14.78±6.42)min及VAS評分(2.14±0.27)分與對照組(12.85±3.12)min、(40.23±7.78)min、(4.26±0.62)分比顯著下降,對比差異明顯,于統計學有意義P<0.05(t=7.381、13.819、17.171,P<0.01)
股骨頸骨折屬髖部骨折中最為常見的骨折類型,指的是自股骨頭下方至股骨頸基底部的骨折,致病因素繁雜,平衡能力差及骨質疏松均可致病。伴隨近些年老齡化人口比例加重,股骨頸骨折患病率逐年升高,內固定術是診療此病的常見手段,目的在于恢復及改善骨折端血液供應[5]。但考量老年患者退化、并發多種基礎疾病,如何選擇麻醉方式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及VAS評分相比于對照組具顯著降低優勢P<0.05,提示喉罩通氣全麻效果可觀。分析原因:腰硬聯合麻醉作用迅速、阻滯效果良好,是臨床當前運用率較高的麻醉手段,但在鎮痛方面局限性,且術后并發癥多,臨床推廣受阻。喉罩通氣全麻為近年來醫學發展的直接體現,其作為新型通氣道模式,無需接觸氣管及聲帶就能完成麻醉過程,有效規避了由氣管插管引起的氣管損害。同時此麻醉技術對喉部損傷較輕,因此可替代氣管插管,另外,喉罩通氣全麻整個操作流程較為簡單,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呼吸通道,即便喉罩放置位置欠佳,其亦能維持氣道通暢,降低術后咽痛感,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6]。
綜上,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采取喉罩通氣全麻效果理想,可舒緩術后疼痛,降低心率、平均動脈壓,使用安全性較高,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