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靜 劉 穎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病案統計科,江蘇 徐州 221000
有資料指出,約3/4的醫院死亡來自于住院患者,建立醫院住院病人死亡疾病譜,能有效明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為疾病預防、疾病控制提供數據支持[1]。鑒于此,本文對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情況進行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1.1臨床資料
檢索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醫院住院病人病案首頁信息并進行整理,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資料、住院第一診斷,嚴格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疾病的系統分類[2]。檢索、整理以及分析病案首頁的數據信息后,按照順位統計方式來分析,疾病譜按照順位來排序,并通過構成比形式來表示。
1.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死亡病例基本情況分析 2019年住院病例總數175334,其中男性98542例,女性76792例;死亡病例665,病死率0.38%;男性死亡413例,男性死亡率0.42%。女性死亡252例,女性死亡率0.33%,男性與女性死亡率無明顯差異,P>0.05。
從年齡分布來看,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年齡段集中在60歲以上,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年齡段分析(n=665)
2.2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疾病分析 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疾病前四位如下:循環系統類疾病居首位,占23.3%,腫瘤類疾病占20.3%,呼吸系統類疾病占15.8%,損傷中毒類占9.0%。見表2:

表2 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疾病分析(n=665)
對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進行分析有助于為臨床衛生保健提供有效的指導。本文對某醫院2019年度的住院病例死亡情況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2019年該醫院住院患者的死亡率為0.38%,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并無明顯差異,這與其他人員的研究結果相吻合[3],究其原因,在于現代社會中的飲食衛生、工作強度已經逐漸實現了男女均等,性別已不再是引起職業差異、醫療衛生服務差異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一現象,接下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應做好心理減壓,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加強心理建設,全面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
從年齡分布來看,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年齡段集中在60歲以上年齡人群;這也與這一年齡段人群的生理機能相吻合,60歲以上年齡段人群的身體機能逐漸減弱,容易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發生多種疾病及并發癥,容易發生死亡。故而,必須全面加強老年人群的健康宣教,針對性開展老年病防治,全面降低老年人群病死率。
本文研究還發現,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疾病前四位如下:循環系統類疾病居首位,占23.3%。循環系統類疾病是危害人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一大疾病類型,這與人們的運動量減少、飲食習慣改變、環境污染加劇、遺傳基因等有直接關系。以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為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質量,我國目前每年約有1500萬患者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腦血管疾病存活者生活無法完全自理,可以說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經超過了腫瘤。故而,必須加強循環系統類疾病的健康教育力度及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指導人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加強心理建設,盡可能降低循環系統疾病病死率。同時也應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健康引導,引導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鼓勵運動鍛煉,增強社會公眾的機體免疫力。同時,本次研究還發現,腫瘤類疾病占20.3%,腫瘤是威脅該地區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其發生發展與家族史、吸煙飲酒、直接接觸、環境惡化等有直接關系,心理因素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4]。現階段,尚無治療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的有效方式,及早明確診斷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措施,故而必須加強居民自我保健,改變傳統思維模式,鼓勵居民定期體檢,早診斷、早治療。本次研究還發現,呼吸系統類疾病占15.8%,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與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等有直接關系,尤其是近年來的霧霾問題更是加劇了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故而,政府部門應加強環境治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鼓勵居民定期鍛煉、注意季節變化、增強體質,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本次研究還發現,在住院患者的死因當中,損傷、中毒類占9.0%,交通事故、意外跌傷是導致損傷及中毒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汽車擁有量、駕駛員數量猛增,交通事故頻發。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強交管法規的宣傳力度,構建人人遵紀守法的外部環境。居民要嚴格遵守交規,遵紀守法,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盡可能降低損傷及中毒幾率[6]。
綜上所述,結合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認為2019年某醫院住院病人死亡原因較為多樣,但重點依然是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政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等應聯合采取措施,加強社會公眾健康教育,提升公眾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