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霞
保定第七醫院神經外科,河北 保定 072150
腦出血屬于常見的神經疾病類型之一,當患者出現腦出血后,會引起昏迷、腦水腫,甚至還會處于植物狀態,使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影響患者預后效果[1]。腦出血的出現,多于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狀態下發病,如病情控制不及時,會增加死亡率與致殘率,且多數幸存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地認知、運動、語言功能障礙。因此,盡早診治非常重要。目前,腦出血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方式,其中小骨窗微創手術屬于應用率最多、效果較好的一種治療方式,且此療法還會減輕對神經功能的損傷[2]。本文取70例腦出血患者,分析腦出血患者用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觀察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取醫院收治的70例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按入院時間對患者做編號,根據奇偶性,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實驗組各35例。對照組:22例男、13例女,年齡46-85歲,平均(62.34±11.19)歲,病程3-60h,平均(31.57±10.06)h;實驗組:23例男、12例女,年齡44-86歲,平均(63.11±11.20)歲,病程3-61h,平均(32.00±10.15)h。上述資料組間對比,P>0.05。
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本次研究,所有參與者均經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且均于發病48小時內開展手術治療。
1.2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快速開展脫水、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降顱壓、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并于術前,開展CT檢查,標記好顱內血腫位置,開展手術治療。其中,對照組行常規開顱治療,即全麻后,對小腦出血者,切口作于枕部后正中處,取弧形切口;如基底節出血,于額顳處,切開血腫,開展骨瓣開顱術,及時將血腫清除,術后常規止血,并留置好引流管。實驗組行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做4cm切口于血腫處,將顱骨的骨窗擴至4-5cm,十字形打開硬腦膜,進入血腫腔后,將術野充分暴中,對血腫做抽吸,之后切開腦皮質,吸除血腫,應用吸引器引流,用電刀止血,生理鹽水做沖洗,探查有無滲血,無滲血后,可留置好引流管。
2組術后,均開展營養支持、降血壓等常規治療,同時做好并發癥預防干預。
1.3觀察指標 對比手術觀察指標、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作為手術觀察指標,進行組間對比。
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分別應用MMSE、FugI-Meyer、NIHSS工具做評價,前兩者為正向評分,后一項為反向評分[3]。

2.1手術觀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手術出血量較少,P<0.05,見表1。

表1 手術觀察指標比較
2.2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評較高,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低,P<0.05,見表2。

表2 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目前,我國腦出血屬于最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易引起缺血、缺氧性損傷,使患者出現肢體活動不佳,甚至還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干預,對提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腦出血需要以改善血腫壓迫癥狀、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為主要原則[4]。
目前,臨床在腦出血治療中,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可以解除血腫壓迫引起的病灶供血不足現象,避免腦神經細胞進一步損傷。但對于傳統的開顱手術來講,因其創傷大,手術時間較長,并發癥多,故術后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較差。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措施的出現,在腦出血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療效。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定位精準、手術時間短等優點,同時其還可以減輕對正常組織的影響,減少術后并發癥,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的同時提升機體康復效果,進而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效果的同時減少應激反應,促使患者康復[5]。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用小骨窗微創手術治療,效果顯著,且對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