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寒
榮成市中醫院骨傷科,山東 榮成市 264300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到2019年1月來開展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均屬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共有112人,按照統計學方法來開展分組作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在研究組中,男性30人,女性26人,人均年齡(34.96±2.35)歲,其中根據病因具體分為單純性以及復雜性水平性撕裂、退行性變性、縱型撕裂,分別有10人、13人、15人、18人;對照組中,男性29人,女性27人,人均年齡(33.75±3.67)歲,其中根據病因具體分為單純性以及復雜性水平性撕裂、退行性變性、縱型撕裂,分別有12人、11人、14人、19人。其中,P>0.05,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不具備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開放性手術。患者在提前一天就需要服用抗生素,以此來減少感染風險。在手術中采用局部麻醉并調整患者為平臥位,從病側選擇切口,對相關組織進行鈍性分離,將病灶徹底暴露出來,然后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來開展牽引、復位、固定、消毒和縫合。
研究組:關節鏡微創手術。患者仍需提前進行抗生素服用,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調整患者為平臥位,選擇損傷側髕骨、股骨交界處進行切入,穿刺采用灌注吸引針進行穿刺,在注射完成生理鹽水后,就可以將關節鏡置入,然后對半月板情況進行詳細檢查,對于撕裂傷患者需要在清理后,按照手術流程修補縫合;而對于部分嚴重外傷并且病情比較復雜的,則需要先切除半月板,然后再開展牽引、復位、固定和消毒縫合。
1.3觀察指標 (1)膝關節功能指標,分值和功能成正比,分值越高,功能越好;(2)屈膝30°和90°時的評分,其中分值和恢復情況成反比,分值高則說明恢復情況差;(3)治療效果;(4)并發癥情況。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情況 在治療開始前,評估患者的膝關節指標,兩組的各項指標肩的數值差異非常小,P>0.05,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不具備意義;然后在治療后重新評估患者的膝關節指標,研究組膝關節功能評分(90.35±6.26)、屈膝30°(1.23±0.25)屈膝90°(1.31±0.15),而對照組的上述各項指標評分分別為(80.57±5.29)、(2.59±0.43)、(1.85±0.29),研究組的各項膝關節指標評分較優,且P<0.05,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具備意義。具體數據可以參考表1。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指標評分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并發癥情況統計 統計最終治療完成后的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兩項指標分別為94.64%和5.36%,而對照組的兩項指標分別為80.35%和12.56%,分析數據可知,研究組的療效更好,并且安全性更高,治療中的風險更低,且P<0.05,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具備意義。
半月板是膝關節中最為關鍵的結構,對于保障人們的正常膝關節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會因為交通事故、運動損傷、跌落傷等引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撕裂等嚴重膝關節創傷[1]。在具體治療中一般都會選擇手術治療,而在現階段最為有效的手術方式就是關節鏡微創治療,該手術通過關節鏡來對半月板損傷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診斷準確度非常高,并且由于手術所造成的創傷非常小,所以恢復快,明顯超過以往所用開放性手術的效果[2]。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關節鏡微創手術的研究組在治療后,膝關節指標表現都極其良好,并且整體治療有效率也非常高,并發癥發生率非常低,較對照組,各項指標都有優勢,且P<0.05。綜上所述,對于半月板損傷的治療,應該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做好對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方法的應用,為患者膝關節的快速恢復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