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芬芬
廈門市思明區開元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1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為骶髂與脊柱關節受累,多發生于男性中[1],多數患者會出現脊柱關節或骶髂關節破壞,臨床表現為炎性腰背痛,關節活動受限、脊柱僵硬,部分患者會出現肌腱端病、外周關節炎、眼炎或其他關節外表現,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有研究發現,其與感染、遺傳、免疫等因素有關,病程遷延難愈,若未及時治療,患者的致殘率較高,臨床上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進行治療[2]。近年來,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中西醫聯合治療已逐漸應用于強直性脊柱炎康復治療,我中心將穴位貼敷聯合云克用于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中,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12月上級醫院下轉至我中心康復治療的52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標準[3],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晨僵、腰背部疼痛、功能障礙等癥狀;排除存在肝、神經、心、腎、內分泌等嚴重疾患,其他反應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免疫性疾病者、有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者等。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5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6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6例,平均病程1.2±0.3年,平均年齡32.8±6.8歲;對照組中男19例,女7例,平均病程1.3±0.3年,平均年齡33.1±7.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免疫抑制劑(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聯合非甾體抗炎藥及云克治療,云克購自成都云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B劑為每瓶中含有5mg亞甲基二膦酸,0.5mg氧化亞錫,A劑中含有0.05μg锝5ml,將A劑與B劑進行充分搖勻,在靜置5min后 加入250ml生理鹽水,之后行靜脈滴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穴位敷貼治療,取延胡索、白芥子、細辛、白芷等中藥材,烘干后捻成粉,貼敷前用姜汁按一定比例調整成糊狀進行備用,貼敷穴位為腎俞、命門、足三里、腰陽關,將調好的散劑做成指甲蓋大小的餅狀置于穴位上,用透明敷貼固定,2次/周,每次貼4~6h。治療前用75%酒精對所選穴位皮膚進行清潔,貼敷后若出現小水皰,可讓其自然吸收或給予濕潤燒傷膏涂抹,大水皰用消毒針具進行挑破,挑破后排盡液體,破潰水皰用碘伏進行消毒處理,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扎,預防感染。兩組云克靜滴1次/d,連續應用15d,之后休息15d為一個療程,用藥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臨床體征、癥狀改善不低于75%,C反應蛋白、血沉降低至正?;蚪咏轱@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體征、癥狀改善在30%~75%,C反應蛋白、血沉有所下降為有效;治療后臨床體征、癥狀改善低于30%或惡化,C反應蛋白、血沉無變化或升高為無效;(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疾病活動指數及晨僵時間。

2.1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2%,對照組為76.9%,詳見表1。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n(%)]
2.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疾病活動指數及晨僵時間 治療前,兩組的疾病活動指數及晨僵時間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疾病活動指數及晨僵時間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疾病活動指數及晨僵時間
云克是锝(99Tc)亞甲基二膦酸鹽注射液,由亞甲基二膦酸及微量元素锝有效成分組成,由于云克99Tc在低價態時,容易失去、獲得電子,可將人體內自由基進行清除,從而保護人體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對人體自身免疫力進行調節,增加抗風濕性疾病能力;而傳統中醫的穴位敷貼療法可促進炎癥的消散及吸收,當藥物進入人體穴位時,會使局部溫度升高,擴張毛細血管,從而有利于中藥成分透過皮膚到達病灶或全身,祖國醫學認為是起到了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治療效果,因此二者聯合療效顯著提高[4]。
本研究表明,我中心在基礎治療(免疫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加云克基礎上再加用穴位貼敷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在很大程度提高了治療效果。
總之,穴位貼敷聯合云克可明顯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關節活動情況、減輕其疼痛,極大地增強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