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黑河 16409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指的是患者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出現凝結,發病時下肢局部疼痛,行走時痛感加劇[1]。若未及時接受相應治療及護理,患者可因此遺留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皮炎、潰瘍等并發癥[2]。此外,部分研究表明與單純抗凝相比介入溶栓治療效果更佳,能夠保證更高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予以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介入溶栓治療,現作匯總。
1.1一般資料 以院內2019年05月-2020年05月期間就診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對象,遴選出76例研究。對照組男、女比例10:9,年齡31-78歲,計算均值(52.61±4.47)歲;距發病1-7d,均值(3.05±0.42)d;致病原因:外傷17例,外科手術12例,長期臥床6例,其他3例。研究組男、女比例23:15,年齡29-75歲,計算均值(51.84±4.36)歲;距發病1-7d,均值(3.11±0.37)d;致病原因:外傷15例,外科手術13例,長期臥床5例,其他5例。上述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經臨床確診;首次發病;無抗凝及溶栓禁忌證;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排除:近期行外科手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碘、尿激酶等藥物過敏者[3]。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3方法 對照組予以抗凝治療,即皮下注射海普寧、口服華法林等, 持續用藥3個月。研究組則添加介入溶栓治療,具體措施:予以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即在患者健側股靜脈穿刺后,于下腔靜脈處置入濾器,保持其頂端位于右腎靜脈開口下端約1cm處。順行溶栓,將患肢抬高約30°,于腳踝上10 cm處扎止血帶,于足背淺靜脈進行穿刺,取50萬u尿激酶溶入50ml生理鹽水進行推注,速度放緩,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連用3-5d,1次/d。皮下注射 5 000 u低分子肝素鈉 連用7d,1次/d。 持續用藥3個月,并定期檢測凝血指標。
1.4觀察指標 (1)每日觀察患者下肢腫脹、疼痛程度、以及血栓附壁情況,以此評定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2)觀察患者深靜脈通暢改善情況,測定深靜脈通暢評分并計算通暢率。(3)觀察患者有無出現并發癥,記錄類型、嚴重程度。
1.5統計學方法 研究涉及的數據均利用SPSS20.0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即深靜脈通暢率,以(χ±s)的形式納入,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包括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以n(%)的形式納入,予以卡方檢驗;P<0.05提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研究組臨床有效率為94.74%,較對照組高,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n(%)]
2.2對比兩組患者深靜脈通暢率及并發癥詳情 研究組患者深靜脈通暢率較對照組高,并發癥發生率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深靜脈通暢率及并發癥詳情
作為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抗凝療法能夠抑制血栓的形成、滋長,并促使靜脈再管化。但是,鑒于患者受累部位、受累程度及栓塞或復發的危險性不同,抗血栓形成需多樣化治療。尿激酶能夠將纖溶酶原激活,并進一步降解構成血栓骨架的纖維連接蛋白,從而起到溶栓作用[4]。介入溶栓治療利用導絲、導管解除血管腔內的梗阻,并輸入藥物與血栓直接接觸,將其溶解,從而使主干靜脈恢復通暢。數據顯示研究組臨床有效率及深靜脈通暢率較對照組高(P<0.05),有利證實溶栓治療的有效性;且患者并發癥較少,表明溶栓治療風險低,更為安全。
綜上所述,介入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理想,患者深靜脈通暢率大幅提高,且并發癥較少,具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