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霽 榮向輝
雙鴨山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種發病率十分高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常發病于2-10歲的兒童,并且極易引起腦實質受損,具有高熱、昏迷、抽搐等癥狀,嚴重可致患兒死亡[1]。目前,臨床中多用阿昔洛韋治療病毒性腦膜炎,但經長期的研究發現,大量使用此藥物,不良反應增多,因此不利于該病的治療[2]。據臨床資料顯示,對于小兒病毒性腦炎疾病的治療,應用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方法,臨床治療效果要比常規應用阿昔洛韋的治療方法好。鑒于此,本研究將選用我院40例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40例展開研究,分組方式為硬幣法,組間分布為實驗組(n=20)與參照組(n=20)。實驗組患者年齡范圍為2-8周歲,平均年齡(5.2±1.35)周歲。參照組患者年齡范圍為2-8周歲,平均年齡(5.3±1.31)周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常規治療包括:退熱;降低顱壓;吸氧;維持電解質等。
參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阿昔洛韋治療,劑量為 9mg/(kg·d),每日滴注治療2次,療程為7d。
治療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治療方法,阿昔洛韋劑量同參照組,納洛酮劑量為 0.01-0.04mg/kg,靜脈滴注治療方法同參照組,7d為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炎癥緩解情況及臨床療效的效果。炎癥緩解情況主要包括:驚厥;抽搐;頭痛;腦膜刺激征。臨床療效的效果評定包括顯效、有效及無效。評判標準:顯效:治療4d后,患兒無相關腦炎癥癥狀及體征, 如抽搐、發熱及嘔吐等;有效:治療1周后,患兒經腦炎癥癥狀及體征均消失;無效:1周治療1周后,患兒無相關腦炎癥癥狀,并且體征基本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對患者數據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炎癥緩解情況實施t檢驗形式校準,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臨床療效評定用卡方檢驗進行校準,用(n%)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反之無意義。
2.1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患者治療前后炎癥緩解情況比較 對比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患者治療前后炎癥緩解時間,同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治療后炎癥緩解時間明顯優于參照組,兩者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后炎癥緩解時間比較
2.2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比兩組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臨床療效情況(見表2),實驗組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臨床療效(95.00%)明顯高于參照組(60.00%),兩者差異明顯(P<0.05)。

表2 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病毒性腦炎指的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腦部軟膜和蛛網膜彌漫性的炎癥疾病,其臨床表現通常為高熱、嘔吐、頭疼等。為了減少該病的致死率,減輕患者生理上的痛苦,臨床中提出了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治療方法。經研究表明,阿昔洛韋聯合納洛酮用藥的優點在于,納洛酮可以直接拮抗嗎啡受體與β-內啡呔的結合,達到降低興奮性神經毒性作用的效果,并且納洛酮特別適用于小兒發病,阿昔洛韋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它還可以降低后遺癥發生率[3],兩者聯合用藥可產生協同作用,增強臨床療效。采用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方法,改善了用藥后的炎癥癥狀,提高了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治愈率,保證了用藥的安全性。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更加提倡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治療方法。
本研究將用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方式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實驗組炎癥癥狀明顯優于參照組,兩者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用阿昔洛韋+納洛酮的方法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其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腦炎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因此,阿昔洛韋+納洛酮治療方法在小兒病毒性腦炎的治療方面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