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純
文學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文學作品形式多樣,除了學生非常熟悉的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等形式外,對聯(lián)、民謠乃至影視作品、笑話等都可以稱為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往往比歷史教材、歷史文獻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對歷史事件進行形象還原。我國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很多史學家在研究歷史時都曾經(jīng)將文學作品作為史料。比如司馬遷,曾經(jīng)將《詩經(jīng)》等文學作品作為史料,研究殷商及西周歷史,并記載于《史記》中。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甚至開創(chuàng)了詩文證史和小說證史的研究方法。這也證明了很多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觀現(xiàn)實外,很多文學作品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人物鮮活、情感充沛,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并帶來啟發(fā)思考。司馬遷的《史記》就被后人奉為集文學與歷史價值于一身的文史巨作,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學作品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作為歷史課程資源引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在歷史教學中,借用生動的文學藝術形象來展現(xiàn)歷史,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這座蘊藏豐富歷史課程資源的寶庫,挖掘其價值。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思考,對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文學作品為歷史教學服務作了一些初步嘗試。
一、 借用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中,凡是感興趣的知識,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學活動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在歷史課堂中,借助文學作品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鮮活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積極思考,發(fā)表見解。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使歷史課堂富有活力。另外,我們不可忽視文學的史證功能,特定的時代催生出特定的文學形式,文學作品能折射出豐富的時代內(nèi)容,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從熟悉的文學作品中探尋歷史蹤跡,培養(yǎng)學生的史證能力,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如《中國古代文學》一課中關于“唐詩”這一子目要求學生掌握盛唐和中唐時期三位重要的詩人及其作品特點,我先是展示了三首學生耳熟能詳?shù)脑姼?,讓學生判斷作者。
作品一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作品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品三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奪人衣作地衣。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作品一是盛唐時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作品二是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杜甫的作品《春望》,作品三是中唐時期白居易的《紅線毯》。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都躍躍欲試地等著下一個問題。我接著問:“這三首詩的風格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道:“李白是浪漫主義風格,杜甫和白居易是現(xiàn)實主義風格?!蔽荫R上又拋出了第三個問題:“除了作者個人的因素之外,還有什么重要的歷史背景因素造就了他們作品迥異的風格?”前兩個問題的提出旨在活躍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三個問題才是真正需要學生深入思考、體現(xiàn)歷史學科特點的。學生經(jīng)過思考和探討后得出:“李白詩風豪邁飄逸、想象豐富與他生活在唐朝最繁榮昌盛的時期不無關系,杜甫詩句里的戰(zhàn)亂動蕩、顛沛流離以及白居易詩句里的憂國憂民,都是當時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的反映。”同時,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得出一個結論:一定時期的文化是該時期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反映。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利用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人們通過再認與再現(xiàn)歷史事實,理解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分析歷史發(fā)展進程、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yǎng)?!焙玫奈膶W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再現(xiàn)歷史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共情,猶如穿越,體會當時的情境,進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歷史概念,理解歷史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В瑤椭鷮W生從文學作品中發(fā)現(xiàn)歷史軌跡、認識本質(zhì),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的效果。
如教學《抗日戰(zhàn)爭》這一課時,選取楊絳的散文《回憶我的姑母》中的片段。“三姑母住在盤門,四鄰是小戶人家,都深受敵軍的蹂躪。據(jù)那里的傳聞,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見日本軍官,責備他縱容部下奸淫擄掠。軍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還他們從三姑母四鄰搶到的財物。街坊上的婦女怕日本兵挨戶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兩個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話哄她出門,走到一座橋頂上,一個兵向她開一槍,另一個就把她拋入河里。他們發(fā)現(xiàn)三姑母還在游泳,就連發(fā)幾槍,見河水泛紅,才揚長而去?!闭故竞?,向?qū)W生介紹楊絳先生的三姑母就是楊蔭榆。這是學生熟知的一位人物,受語文課本中收錄的魯迅先生文章的影響,學生對楊蔭榆的印象被定格為:依附北洋政府,推行封建教育,肆意壓迫學生,她在學生心里就是個反派人物。誠然,楊蔭榆在任女師大校長期間實施高壓粗暴的管理,限制學生思想及行動自由的行為應當批判。但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面對兇殘的日軍,她以一己之軀,保護弱小,親入虎穴,痛斥日軍,實屬壯烈之舉,展現(xiàn)了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最終悲壯殉難。通過這段材料,學生可以窺視歷史的細節(jié):日軍的殘暴,手無寸鐵的百姓的無奈,知識分子的崇高氣節(jié)。通過這段文字讓學生明白這只是抗戰(zhàn)期間的一個縮影,在中華大地上,千萬百姓遭受日軍蹂躪,也有萬千志士不畏強暴,與日軍抗爭,正是這些中國人在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之后終于迎來了抗戰(zhàn)的勝利!同時,通過這段材料,也讓學生認識到人是復雜的,人也是不斷變化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不能簡單地憑一時一事就對人下定論,對一個人的評價要做到一分為二,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
三、利用文學作品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文學作品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解歷史的新視角,親歷者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或評價是我們研究歷史事件的重要歷史資料,學生非常感興趣,也能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感悟歷史。趙亞夫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指出:“當歷史上那些曾經(jīng)鮮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藝術等轉(zhuǎn)化為文字,特別是膾炙人口、生動形象的文字作品的時刻起,它們就凝固了。歷史課堂便是把這些看似凝固的歷史一絲絲地抽出?!蓖ㄟ^文學作品,將抽象、枯燥的歷史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豐富了歷史情節(jié),拓展了學生的眼界,能夠加強和深化學生對相應歷史知識的理解。
如教學《解放戰(zhàn)爭》這一課“渡江戰(zhàn)役”這一子目時,選用當年親歷渡江戰(zhàn)役的支前船家女顏紅英的回憶:“那天(1949年4月22日),大軍要到江南去了,我家的船上坐了24名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南邊(國民黨軍)向我們打炮,厲害哪!有一名戰(zhàn)士問我:‘你怕不怕?’我說:‘不怕,怕什么!我要把你們送過江,解放全中國。’我駕駛著船駛向江心時,突然一顆炮彈就在我家船邊不遠處爆炸了,一塊東西(彈片)擦破我的臉頰,頓時滿臉是血,我也不管,還是拼命地劃,一心想盡快把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渡過江,到前方打勝仗?!蓖ㄟ^親歷者的回憶,學生仿佛穿越到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情境中,同時認識到渡江戰(zhàn)役是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不怕犧牲換取的偉大勝利,也不能忽視廣大人民群眾的英勇支持。在戰(zhàn)役中,無數(shù)船工表現(xiàn)出高昂的熱情,很多船工甚至貢獻了自己唯一的船只,船家女顏紅英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她駕駛的滿載解放軍的船只,遭遇國民黨炮火的襲擊,臉上也留下了永久的傷痕。正是在這些船工奮不顧身的支援下,百萬大軍才順利渡過長江,取得了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通過這段文字,豐富了歷史的細節(jié),加深了學生對渡江戰(zhàn)役這一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巧妙引入適當?shù)奈膶W作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通過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啟發(fā),從而達到心靈上的升華,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文學作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問題需要也值得更多的一線教師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