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欣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宜興214221)
駱駝墩遺位于江蘇省宜興市新街鎮塘南村,東距宜興市10 公里,西距溧陽市25 公里。 該遺址地處宜溧山地和平原地區的交匯地帶, 分為南部和北部兩個區域, 兩個區域相距約0.5 公里, 分布面積約250 000 平方米。 南部地區即“駱駝墩”所在,是一個地處丘陵地帶的土崗,面積約50 000 平方米,該土崗環境已基本被破壞, 遺址剩余面積僅存約10 000 平方米;北部地區三面環河一面平地,地下有文化層堆積,地表目前為稻田。
2001 至2002 年,南京考古研究所和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發掘駱駝墩遺址,取得了重大成果??脊湃藛T發現了馬家浜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 并發現了長江下游首次發現的甕棺葬。 另有崧澤時期、良渚時期的墓葬及廣富林時期的文化堆積等。 該遺址先后出土約400 件陶制、石制、骨制、玉制等器物及約2 000 件各種動物骨骼的標本,出土的陶器主要以夾蚌陶為主,陶炊具有釜和灶,其中主要為平底釜,絕不見圜底釜。
現提出其中獨具研究價值的陶器 “平底腰檐釜”, 根據發掘地所在區域的地理范圍和文化面貌,依托長江中下游同類型陶系的空間分布及跨時代代表器皿特征,比較其工藝特征和相對年代跨度,試從“平底腰檐釜”出發,追溯宜興陶瓷歷史文化的根脈和精髓所在,探究其對陶都7 300 年陶文化發展歷史的影響。 為宜興窯系的博大內涵所表現的重大意義和對現時代當地文化旅游及國民經濟等方面產生綿延不斷的影響作背書。
駱駝墩遺址中出土陶釜均為平底, 不見馬家浜時期的圜底釜。 平底釜的器型種類豐富多樣,分為直筒形、罐形和尊形,并各有不同的演變軌跡。
罐形釜可帶四鋬、二鋬或無鋬。 腰檐大多素面呈窄脊式,可與陶灶配合使用,匹配可見灶口徑與釜腹徑大小相合,為輔助罐形釜使用,灶外側堆貼泥條用以加固,內側口沿切出不規則泥突。
筒形釜通常配有發達的鋬和厚而寬的腰檐,為加固腰檐,外側多堆貼泥條。 釜鋬呈方形,大部分素面,少量以圈紋、戳印紋或網格紋作裝飾,不僅有美觀裝飾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防滑的實用效果。 平底釜和圜底釜的一個主要區別是熱能轉換上的差別,一方面可知駱駝墩平底釜更費燃料, 另一方面可見駱駝墩地區薪柴充沛、自然資源豐富、無燃料短缺的危險, 如此才能延續相當一段時間內支持平底釜的燃料需求。
以現藏于宜興陶瓷博物館的一件平底釜為例,其出土于宜興新街鎮,調撥自宜興市文管會。 與其品名平底腰檐釜相對應的是, 這件平底釜腰檐特別發達,寬大而肥厚,用途巧妙,向下可以防止釜內液體溢出撲滅明火; 向下可以防止火焰上竄污染口沿及釜內食物;對內可以作為承重支撐,托住放入火灶口的重釜及釜內食物;對外可以分隔開釜和灶,堆貼泥突架空留出的間隙可用于空氣流通、增加供氧,從而起到調節火焰的作用。 另外,筒形腰檐釜上半部還有四個對稱的板形耳,使得實際使用中方便從陶灶上取用,而且在平地上擱置、挪動不需要固定放置在同一個位置,也不需要依賴支座或捏制鼎足等配件(見圖1), 比同期圜底釜適用性更廣泛。分析這種筒形平底腰檐釜的成形技法,多為手制,大件釜類分段套接而成。
圖1 平底釜與陶灶搭配使用
所謂環太湖地區,從地理范圍講,指以太湖為中心的各水系組成的一個區域,該區域北至長江、南達錢塘江、東至東海、西至天目山余脈,面積約三四萬平方公里。 就考古文化的分布而言,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 對于進一步研究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和長江下游的古代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駱駝墩遺址的發現以及“駱駝墩文化”的命名,可以證實在7 300~6 000 年的時間框架內,在環太湖地區和寧紹平原周圍地區,主要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駱駝墩文化三支考古學文化的存在。
從地理條件看,長江下游的環太湖地區各考古學遺存有著地理選擇的相似性。駱駝墩遺址的發掘地宜興處于太湖正西部,太湖西部依山面水, 被丘陵、平原及湖泊河流等水系環繞,具有多種地形和獨特的氣候條件, 駱駝墩正處于這種環境之中 (見圖2); 吳家埠遺址位于浙西山區的東部邊緣, 地處山區、 平原交界處, 與駱駝墩的地理環境幾乎完全一致;邱城遺址處于背山位置,同樣面對平原。 綜合多年考古材料我們可以看到, 江浙地區多處遺址的發現都極為巧合地處于山區至平原的過渡地帶。
圖2 宜興駱駝墩遺址地理位置圖
從考古發現的歷史來看, 雖然在各遺址均先后出土平底釜,但其造型特征又存在明顯差異性,并因所處時期及發掘順序的不同, 對考古學界定義產生了逐步填補至相對健全的影響。 平底釜先后在1957年的浙江吳興邱城遺址、1979 年的桐鄉羅家角遺址、1981 年的余杭吳家埠遺址、2000 年的江陰祁頭山遺址、2002 年的宜興駱駝墩遺址等處被陸續發現。與吳家埠、 邱城和祁頭山等這幾處同是以平底釜為特征的遺存相比,駱駝墩遺址出土的平底釜年代更早、文化面貌更加純粹,不見馬家浜時期的圜底釜,甚至不見任何圜底器。
吳家埠遺址出土以平底器為主,無圜底器。 平底釜分為兩種:筒形釜、罐形釜。 邱城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可見其受東部草鞋山和馬家浜遺址的影響較大,平底釜具有口沿多角的特征,沿面裝飾以線條刻劃,呈太陽暈狀。 祁頭山遺址具有多樣性的文化面貌,出土的平底釜造型相對較夸張,另有圜底釜等。 在駱駝墩遺存被發掘以前, 一般根據時間順序把吳家埠和邱城遺存歸為馬家浜文化類型, 兩處遺存文化面貌缺乏單純性,平底釜形態特征要晚于駱駝墩。 江陰祁頭山遺址出土的陶系,多以平底器為主,另有圈足器和少量三足器, 出土了大量直筒四鋬腰檐特征的平底釜。 2002 年發掘自宜興駱駝墩遺址的陶系陶質以夾蚌陶為主,器皿上表面和邊緣多施黑衣或紅衣,并加以打磨拋光, 器皿的下表面和內部一般為灰色裸胎,較為粗糙。
駱駝墩遺址的發掘和駱駝墩文化遺存的發現,是首次確立的獨立分布于太湖西部具有考古學文化意義的平底釜遺存。 以平底釜為代表的駱駝墩遺址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典型遺存的確立, 自此令考古學界認識到在太湖西部有另一種有別于馬家浜文化的遺存存在。
江蘇宜興地處長三角中心位置, 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距今7 000 多年的新石器中期宜興的先民就開始制作夾砂灰陶等原始陶器, 春秋戰國時期燒制原始瓷器和印紋硬陶, 秦漢時期當地大量燒造各類日用釉陶。 兩晉到隋唐時期,宜興已是南方越窯青瓷的一個重要生產地。 宋代以后由于戰爭因素引起社會動蕩,人員遷徙、陶業轉移以及新產區的興起,宜興陶瓷的生產經歷重大產業調整(棄瓷興陶);加之明代朱元璋的“廢團茶,改散茶”的茶制改革,至明清于丁蜀地區形成了以生產均釉陶和紫砂陶的全國制陶中心。 數千年從未中斷的制陶史,日益精湛的制作技藝,譽享海內外的精美陶器,最終成就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九大窯系——宜興窯系,宜興被稱為“陶都”。
根據地層特點、地貌現象分析可知,駱駝墩遺址位于太湖西岸,地勢低洼,西北連接寧鎮丘陵,西南與宜溧山地相依。 因此,在公元前7 500~5 400 年的高溫、高濕時期,寧鎮丘陵和宜溧山地所在區域具備了適宜植被生長的淡水環境。 根據該地軟體動物化石的碳14 測定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其主要發現是淡水蚌殼類等河湖水產。
在駱駝墩和西溪遺址中均發現大規模大體量的蚌殼和螺螄殼堆積, 當食用螺螄和蜆蚌等被大量消耗時,它們的殼也被壓碎并混入原料中燒制成陶器,人們甚至將它們堆到住宅建筑物的底部或鋪在房址周圍,以達到防水、防潮、防濕的效果。
駱駝墩遺址出土陶器多為夾蚌陶, 陶器主要由以蚌類細末陶組成為主,表面以陶衣裝飾,陶器胎質相對疏松、燒結度較低。
(1)對比夾砂與加摻合料。 黑皮陶罐的制作方法是在原料里加入羼和料, 也就是把一些稻谷殼和植物莖葉等所燒成的灰摻到陶土里, 形成這種夾炭黑陶,目的是加強胎體的耐冷熱激變性,防止炸裂。 對比平底釜的夾蚌夾砂,在其中摻入蚌末細沙,同樣增加了成型和燒成的成功率。
(2)對比“夾砂”與“調砂”。 “龍嘴辮鈕鼓形壺”(見圖3)屬早期紫砂造型的代表作品,整器的壺嘴和壺鈕讓人印象深刻,繞曲質感似乎一條盤旋的蒼龍。 泥質粗而不糙,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 明末清初的紫砂器皿造型通常顯得渾樸大度,在調砂上形成的肌理質感與整體形制達成協調的氣韻,至今仍堪稱完美。
圖3 龍嘴辮鈕鼓形壺
(3)對比“夾砂”與“鋪砂”。 “飛雪迎春盆”是汪寅仙大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創作的作品(見圖4),作品主體為花盆,以遒勁的梅枝纏繞花盆底部作足,再貼塑綠梅朵朵, 鋪砂工藝則形象地表現出漫天的飛雪,仿佛是一幅動態的綠梅傲雪圖。 此處“鋪砂”工藝主要見裝飾作用。
圖4 飛雪迎春盆
(1)以“黑衣回紋瓶”對比施黑衣與“粉漿”。 所謂粉漿, 即是使用區別與坯體本色胎土的化妝土在表面疊加粉飾,傳統器皿應用多見于清代、 民國宜興窯器,常常與彩繪、陶刻配合使用, 而用于粉漿的本山綠、段泥、紅泥產量相對小,且不易成型或成大器。 粉漿的器皿泥料原色一般較淺, 粉漿后創造了寫字畫畫的條件?!昂谝禄丶y瓶”(見圖5)以紫泥為胎,以黑泥粉漿裝飾器身,全身以2 310 個“回”字紋精心裝飾,粉漿和回字紋形成對比色效果,裝飾工藝獨具一格。
圖5 黑衣回紋瓶
(2)以“竹鼠壺”對比施黑衣與“焐灰”。 紫砂泥料焐灰燒成后多呈淡灰色, 焐灰過程主要是燒制出鐵質紫砂器,改變原料中氧化鐵的存在形式。 在還原氣氛中,赤鐵礦還原為磁鐵礦。 水磨拋光是清末民國時期盛行的一種紫砂器裝飾加工方式, 在工藝上進行水磨拋光,使之產生一種類似于珠寶的觀感,豐富了紫砂裝飾藝術。這件清代徐耀珍“竹鼠壺”(見圖6),使用了焐灰工藝, 還采用了拋光手法,兩種工藝手法疊加使壺身呈現如墨玉一般質感。
圖6 竹鼠壺
(3)以“刻竹文具”對比施黑衣與“粉漿”。 刻竹文具是由徐漢棠、汪寅仙、徐秀棠等多位大師合作而成(見圖7)。整套作品有六件文具組成,取竹為造型,采用貼花、粉漿、陶刻等多種裝飾手法,材質珍貴、技法高超。 外表用石黃料作粉漿,起裝飾作用。 整套文具呈紅黑色澤對比,產生艷而醒目的視覺效果,氣質高雅,上面的竹子陶刻秀麗而文靜,與器具造型融為一體、互為渲染。
圖7 刻竹文具
駱駝墩遺址出土平底釜成型方式為手制, 釜類大件分段套接而成。 裝飾手法以“口腹部裝有鋬手,四鋬或二鋬”,“鋬手部分外側面裝飾圈點、 斜點、短豎線戳印紋和斜網格文”,“腰檐之下有泥突,或貼附泥條”為特征。 此處從成型工藝、裝飾工藝兩方面選取具有相似性及延續性的本地陶瓷制器作為對比參照。
均陶成型工藝中“豎泥條”步驟(見圖8),“將泥條圍至小底口上,做好接頭。 用雙手,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人朝前行走,用兩手手掌或手心把泥條接口處與泥條的整個面筑一下,也就是齊整一下,這是豎泥條后的第一步整形,里外手要協調,如果不夠協調容易變形,會出現倒塌,這個動作要求高,需要反復練習至熟練。 ”
圖8 方衛明均陶“豎泥條”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宜興已經開始大量的生產印紋硬陶, 印紋硬陶作為當時紡織和制陶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反映了器物背后的歷史背景、先民生活場景和工作場景。印紋硬陶上的紋飾(見圖9)是有意而為之,當時的先民已經開始紡織,也發明了織布,有了布做陶時就有了一種范,叫陶范,陶范實際上就是一種模子,先在上面墊一層麻布,等到陶在里面成型過后,拎著麻布,把它從范里面取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經意間麻布上面的紋飾就印在了器物表面成為一種裝飾,后人把這種現象加以利用,成就了這個時期的大量的印紋硬陶。
圖9 戰國印紋硬陶
(1)以漢代“雙唇紅泥陶罐” 網格紋對比“平底釜”鋬手裝飾工藝。 “雙唇紅泥陶罐”(見圖10)1989年宜興西渚出土, 屬漢代器物,周身拍印網格紋,可起防滑作用, 既有裝飾性又有實用性。
圖10 漢代雙唇紅泥陶罐
(2)以漢代“雙唇陶罐”雙唇唇口對比“平底釜”腰檐隔離作用。雙唇陶罐(見圖11) 用于儲存食物, 外唇為敞口,里唇為直口,里唇比外唇稍高,罐內放入食物,在雙唇間注入水, 用一碗狀蓋反扣在里唇口上,將空氣與食物隔開,能對食物起到保鮮作用,防止腐變。
圖11 漢代雙唇陶罐
(3)以均陶成型技法偎泥“千斤泥”對比“平底釜”腰檐泥突的承重作用。 現代均陶大缸成型工藝中的“千斤泥”指在80 厘米以上的大件底片和墻片連接處貼附泥條(見圖12),因此處吃力大、喂泥多、厚度大、含水率大、干燥收縮大。 把底的雛形拍成你所需的尺寸,上口用直拍子把上口泥條拍平整,然后在墻綁與連接處偎上偎泥(千斤泥),這樣做既增加了墻綁與底片連接處的牢度,也增加了缸體局部的力量,還增加了視覺的美觀。 對比 “平底釜腰檐之下有泥突,或貼附泥條”所起的承重作用具有相似性。
圖12 方衛明均陶成型技法偎泥“千斤泥”
(4)以隋唐“印紋灰陶罐”、清代“水銚”穿心銚、當代“汽鍋”底部留孔對比“平底釜”腰檐泥突的通風作用。隋唐印紋灰陶罐(見圖13)底部見圓形小孔,器身下半部見火痕, 在實際應用中相當于一個蒸煮食物的器具,即可看作蒸屜,也可看作爐灶,起到加熱食物的作用;水銚(見圖14)也叫穿心銚,底部有孔,設一中通的陶管煙道, 在器身內部形成了氣流的貫穿,使放于泥爐上使用時遵循物理熱能轉化規律,增加受熱面,受熱更均勻、燃燒更充分,燒水的速度也相應加快了。 此器與泥爐搭配,正如詩中所描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物”的意境。 汽鍋(見圖15)是制作某類菜品的特殊烹飪器具,外形與砂鍋相似,不同的是內部有一根空柱,烹飪時通過蒸汽蒸熟食物。
圖13 隋唐印紋灰陶罐
圖14 水銚
圖15 汽鍋
陶瓷工藝在歷史變遷中多種相似之處并非偶然,尤其是當代宜興陶瓷業繼承發展的取向有實用、裝飾等多方面。 陶瓷工藝在歷史變遷中不斷發展變化,其中不同時期、地區的產品卻呈現了可貴的相似表現,本文以宜興本地陶瓷特色為例,從發展脈絡中撿取了以往為人所忽略的相似之處進行舉例對比。從宜興駱駝墩遺址出土的“平底腰檐釜”原料、工藝等方面出發,將其與后來者放置一處討論,找出后代宜興陶瓷人對先代陶瓷工藝從實用性及裝飾性等角度有意識地繼承及再創新, 嘗試從這些令人驚嘆的慕古維新之處, 闡述宜興七千年陶都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即宜興陶瓷產業從史前文明一路而來的傳承與影響,以及后代陶都人的不斷創新和發揚。 七千年前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開天辟地, 歷經世世代代陶人畢智窮工,輾轉春去秋來不斷更迭重生,最終成就宜興窯系在中國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