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智穎 劉 蕾
(景德鎮陶瓷大學)
唐三彩出土地主要為洛陽、西安和揚州,屬于低溫鉛釉彩陶陶器,通常在高嶺土胎或陶胎上施以黃、綠、赭三種顏色的釉陶,故稱三彩。三彩器物的釉色不透明,有深綠、淺綠、翠綠、藍、黃、白、赭、褐等多種色彩復雜多變,但講究層次、布局、對比與襯托。唐三彩胎質方面介于比瓷器粗而又比釉陶細之間,胎體吸水性大。唐三彩釉為軟玻璃釉,含鉛量高,按需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搭配。唐三彩采用二次燒成法制成,先在1100℃高溫下燒出素坯,然后施釉,再經800~900℃低溫燒制而成。
三彩的產生是前朝漢魏鉛釉陶發展的必然結果,其藝術成就遠超之前朝代的陶器。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它處在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唐朝封建社會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經濟與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國力充裕,統治階級的奢靡之風也日益膨脹,明器陪葬習俗與喪葬亦講究規制、場面,陶瓷業隨著需求刺激,也得到發展,唐三彩的出現是這種時代的必然產物。
唐三彩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創、興盛和衰落三個時期。初創期是武德年間至武則天執政時期,即公元7世紀初到8世紀,此時的三彩器形制簡單,品種較少,多為單一色釉多在掛釉后彩繪。公元8世紀初至8世紀中葉,即唐中宗至唐玄宗統治時期是唐三彩發展的鼎盛時期,代表了燒造的最高水準,國力強盛,自唐開元始(741年),厚葬之風盛行,為三彩發展的興盛提供了有利條件,其品種豐富,產量多,需求量大,質量高。公元8世紀中葉到10世紀初,“安史之亂”的出現,導致皇權衰弱,經濟凋敝,社會不穩定,民不聊生,由此作為主要隨葬明器之一的唐三彩發展也開始漸趨衰弱,直至退出工藝美術的主流大舞臺。
唐三彩主要作明器,以人物、動物和器物為主要類型;另少部分作日常生活用具。三彩陶器是寫實的,是自然實物的再現,可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的生活形態,令人倍覺親切自然。唐像造作精細而表現真摯,動作豐富,唐代明器是人物像與動物像的成熟時代。三彩器也有不少是仿造金、銀器的,如胡瓶、鳳首壺、牛首杯、象首杯等,很多是中亞、西亞一帶的器形,可見唐三彩也折射出東西方經濟文化溝通交流。

圖1 三彩胡人俑·唐高61cm(故宮博物院藏)
2.1人物俑
明器類三彩釉陶陶塑人物俑塑造時多采用寫實的手法,人物表情生動傳神,其品種包括文臣、武將、貴婦、男僮、侍女、商賈、藝人、胡人、天王等種類。
中國古代工藝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多以漢人為主,但唐三彩中出現了諸多罕見的胡人俑(圖1),足以見得大唐的開放融合。胡人俑主要包括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及外來的波斯人、大食人和非洲的昆侖奴,他們的外貌、形態等都各不相同,造型獨特且豐富多樣。
2.2動物俑
動物俑出土數量僅次于人物俑,動物俑在塑造時尤其注重裝飾性線條的使用。各種牲畜,如馬、駱駝、豬、牛、羊、狗、雞等應有盡有,栩栩如生。
馬俑 三彩馬俑最具獨特性,其獨特的造型和矯健神駿的性格堪稱精美絕倫。工匠們在塑造三彩馬俑(圖2)注重整體塑造和局部刻畫相結合,抓住了馬的內在神韻,骨骼粗壯,健美強勁,或仰首嘶鳴,或緩步前行,造型豐富多樣,整體上迸發出一種活力。
駱駝俑 駱駝是唐朝與西域鄰國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主要工具。唐三彩駱駝俑造型新穎多樣,或臥、或立、或行走、或馱物側臥、或負重欲起,極具獨特性。如故宮博物院藏三彩駱駝(圖3),高80cm,駱駝引頸昂首,頸部鬃毛刻劃細紋組合,施褐色袖;雙峰劃線,施褐釉,兩戰之間加韉,圖案豐富,刻畫細致,上涂繪綠、紅色釉,四足立于一方形板上,身及四足素面,與施釉部分色彩對比強烈。
2.3日常生活器皿
唐三彩日常器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社會生活場景。其裝飾題材富有情趣化,裝飾手法多樣,體現了盛唐時期民間傳統的審美理念。在造型上繼承了前代藝術傳統,還吸收了鄰國日常器皿的一些造型式樣,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既具有藝術魅力,又具有異域風情。
日常器皿主要有水器、酒器、飲食器、文具、家具及建筑模型等。包括各種壺、杯、盤、盒、爐、柜、枕等,樣式新穎,色彩絢麗,需求量大。
三彩器多采用輪制成型,廣泛使用捏塑、雕刻、印模作人物俑。一些較復雜的人俑和動物造型及其飾物,分段塑造再粘接,以此產生浮雕的效果。唐三彩采用工具描繪幾何圖案、在堆貼物上施釉等裝飾手法,唐三彩的裝飾手法也受當時漆器、繪畫、雕刻等工藝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唐代陶瓷燒造技術、工藝水平均已達到相當成熟和先進的程度。因而可以說唐三彩是融雕塑、繪畫、陶藝為一體且代表了盛唐氣象的工藝品。
唐三彩是唐代多色釉的陶制藝術品,在中國陶瓷史和雕塑史中有著無可爭議的地位。由于唐代厚葬的習俗,使得唐代墓葬中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唐三彩陶制品,這些唐三彩制品最直觀、最生動、最全面、最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社會風俗生活,侍女俑反映了唐代宮殿生活;三彩馬車、牛車、驢車等反映了唐代的交通工具;樂舞俑反映了唐代的禮樂歌舞;胡人俑反映了唐代的開放與民族融合;男女俑、文官俑與武將俑反映唐代的服飾、官服……此外,唐明器造型多為人類生活的題材,明器中出現牛車等,反映出當時農耕經濟的繁榮。

圖2 三彩馬·唐 高68.6cm(美國納斯市納爾遜美術館藏)

圖3 三彩駱駝·唐高80cm(故宮博物院藏)
唐三彩是盛唐陶器手工業的新品種,特別以色彩絢麗引人注目,堪稱唐代手工業工人智慧與才能的結晶。唐代是明器藝術的成熟時期,同時也是墮落萌芽時期,唐以后明器急速衰頹,且三彩俑不符合后世陶俑的審美取向,唐末后的三彩器出土較少,此時隨葬的三彩大多為日用器,明器少見。唐以后,在我國陶瓷史上出現了與唐三彩媲美的遼三彩、清秀淡雅的宋三彩和閃爍著余暉的清三彩等等。
三彩器自出現就深受喜愛,遠銷海內外,為中日韓及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和深遠影響,如“奈良三彩”是日本在吸收我國唐三彩的制陶技術后,自行制作的三彩瓷器,因在奈良大量出土而著名。在當時的朝鮮仿制“新羅三彩”,伊朗還生產了“波斯三彩”等。此外,唐三彩對我國明、清時期的釉上彩和顏色釉瓷器也有啟迪作用,特別是鈷料的應用,為我國青花瓷的創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