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李俊豪 謝學楓
南京市公安局針對執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黨建為引領推動『規范執法攻堅提升行動』,創設『庭議式』審案機制,促進全市公安系統的執法工作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和規范化。
“要讓規范成為習慣,不要讓習慣成為規范”,這是南京市副市長、公安局長常和平對全市公安系統提出的要求。2020 年以來,南京市公安局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依靠黨的領導優化法治體系,創新開展“規范執法攻堅提升行動”,探索打造“庭議式”審案工作機制,形成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
截至2020 年底,全市公安系統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辦理質效大幅提升,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0 年與2019 年相比,行政復議案件量下降41.7%,行政訴訟一審案件量下降43.2%,行政訴訟二審案件量下降47.5%……三組數字的背后,正是“庭議式”機制在彰顯作用。
“這種以‘議’論案、以‘評’定案、以‘訓’拓案的機制,突破了傳統辦案模式,發揮了復議委員會作用,確保了案件討論充分全面,將行政復議推向科學、民主和規范的快車道。”南京市公安局分管法制工作的黨委委員曹存福如是說。
有一個典型案例曾引起南京市公安局黨委的深思:鞏某搶占鄭某車位,兩人因之發生互毆。民警對鞏某行政拘留8 日并處罰款200 元,對鄭某行政拘留6 日并處罰款200元,最終雙方都認為裁決背后有人情在作祟,所以提起了行政復議。

不可否認,人情因素不僅存在于案件審理之初,還可能存在于行政復議之中。由于傳統的復議模式過于單一、封閉且僅局限于書面,這就為“燈下黑”現象提供了土壤,而且傳統的復議委員會成員由市局、分局法制部門人員組成,上下級以及同事之間難免存在為減少沖突而不想發言、不敢發言的情況,容易形成一邊倒、一言堂的情形。
為了解決“人情”這個最大難題,市局黨委以黨建引領執法規范化建設,以問題倒逼復議機制改革,充分發揮“議”的作用,將不見面的“電話議”變成面對面的“交流議”,將下點對上點的“單線議”變成下點對上點的“桌面議”,將分局、市局法制部門的“內部議”變成辦案單位、不同警種、公職律師等的“參與議”,讓行政復議成為提升辦案效率的“助燃劑”、促進同事關系的“潤滑劑”、防范執法風險的“防腐劑”。
“之前覺得分局對我在醫院偷霧化器的取證不充分,現在通過三次庭議,結論讓我無言以對。”在談起鼓樓分局受理的盜竊復議案時,當事人馬某某表示認錯服法,而其中提到的“庭議”模式就是市局黨委創新行政復議的一項硬核舉措。
為了確保審議過程公開透明,市局黨委確定辦案單位以外的民警(為)公職律師參與庭議,并將案件分為常規型案件、一般爭議案件、疑難復雜案件三種。“像復議馬某某盜竊案這種常規案件,復議委員由法制支隊分管領導、兩名公職律師、應訴大隊負責人及承辦人5人組成,一般案件的委員再加上支隊主要領導和案件所涉部門領導,疑難案件的委員還要加上市局分管領導和一名法律顧問。”南京市公安局法制支隊副支隊長馮子龍介紹,這些復議委員在充分發表意見后填寫《案件評議表》,最后綜合所有參議人員意見得出審議結果。
江北新區分局在對陳某某被強制隔離戒毒案進行庭議時,以“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鑿、依據是否正確、程序是否合法、量罰是否適當”為標準,發現辦案單位強制隔離戒毒決定適用法律不全,于是責令其整改并下發了《行政復議案件糾違通知書》,這種對案件庭議實行“一案一評”的決議制是市局黨委創新行政復議的又一有力舉措。
“具體而言,參評人員可根據項目問題大小、是否存在訴訟風險等進行百分制評分,以平均分為依據將案件分為‘優、良、中、差’4 個等級,對低于80分的案件予以撤銷、變更、確認違法或限期履行,向被申請人下發《行政復議案件糾違通知書》。”南京市公安局法制支隊支隊長梅中亞介紹,未來可(定期)將各種執法問題總結歸納形成案例匯編,為預判執法風險、指導基層執法提供借鑒。
2020 年,一場以胡某盜竊案為背景的“庭議式”審議現場會在秦淮分局召開,幾百名基層民警在場旁聽。“當復議委員會給出量罰失當的結論后,我就在反思自己辦案時有沒有草率量罰,這無疑是一種鞭策。”一位民警坦言,今后一定要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學好、用好庭議機制,堅持公正為民服務。
目前,“庭議式”機制已逐步在南京市公安系統有序推開。一年多來,通過剖析個案突破“點”,梳理問題穿成“線”,提升執法水平“面”,全市公安系統“庭議式”以案釋法,發現基層執法問題32 個,在對辦案民警進行“回溯式”培訓的同時完善了執法制度,讓參會人員的應訴能力和法制部門的專業水平得到了提升。
“‘庭議式’機制的創設離不開每名黨員的努力,它啟示我們在工作中必須以黨建為引領、以公正為核心、以為民為宗旨,只有這樣才能把人民群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曹存福表示。下一階段,市局將進一步總結完善工作經驗,讓人才隊伍建設與執法體系建設齊頭并進,最終為人民群眾下好公平正義的“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