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義紅

□初心故事
今年92 歲的省紀委廳級離休干部王應勇,黨齡78 年。他3 歲喪父,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才有了讀書上學、為老百姓服務的機會。1943年10月24日,14歲的他被當時的地下黨組織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這也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時,王應勇認為,既然入了黨,就要增強組織觀念,應按期交納黨費。可地下黨的負責同志告訴他:“你是學生,沒有收入,可以暫時不交。”他才作罷。后來,王應勇參加了新四軍,成為泰興縣警衛團的一名戰士,每月有2 元錢的津貼,他只留下買肥皂和牙粉的錢,其余都交了黨費。
1957年,黨中央號召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里號召機關干部上山下鄉經受鍛煉。王應勇主動請纓下鄉并獲得批準。他到市場買了一根桑木扁擔,挑著簡單的行囊,帶著妻子兒女,回到家鄉泰興縣七圩鄉,安家落戶當農民。
在村里勞動一個月后,王應勇向村黨支部提出要交納黨費。村支書說:“我們鄉下不比城里,有的黨員因外出或其他原因,黨費常常遲交或忘交,你先把家安頓好再說吧。”王應勇表示:“按期交納黨費是黨章規定,是黨員應盡的義務,也是衡量黨性觀念強不強的一個重要標志。這個例不能破,我要帶個頭!”于是他按期、按標準在村里交納了黨費。
一年后,王應勇被抽調到鄉里,并被選為鄉黨委副書記,主抓農業生產。有黨的好政策和干群的努力,七圩鄉農業獲得連年豐收。麥收時節,他望著滔滔麥浪,聞著陣陣麥香,頓覺心曠神怡,吟詩一首:“麥穗兩岐兆豐年,干群奮斗譜新篇。黨指方向前程廣,多交黨費表心田。”回到鄉里,他加倍交納了當月的黨費。后來據鄉組織委員統計,在七圩鄉的5 年間,王應勇除了按期按標準交納黨費外,還多次多交了黨費。
進入新時期,離退休干部的黨費都是從工資中代扣。王應勇常感到自己工資高、待遇好,總嫌黨費交得不足。他平時十分節儉,涼鞋壞了舍不得扔,用塑料帶系著繼續穿,可交納特殊黨費卻很大方。
王應勇所住的小區,有幾個農民工保潔員,活多且累,有的家庭比較困難。他不僅倡議資助,更是帶頭捐款,第一次就捐了600元,后來每年至少捐200元,作為特殊黨費已保持了20 年。此后,遇上汶川地震、南京大雪、外地洪災,他都會交上一筆特殊黨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數以千萬計的黨員干部戰斗在抗疫一線,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了解到這些事跡報道,王應勇非常感動,認為自己雖然不能到一線拼搏,但也可以貢獻微薄之力。在省紀委老干部中,他不顧年老體弱,特地到所在黨小組交納了千元愛心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