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洪輝,任 新,湯 茜,桑 磊,李雨珊
(吉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 四平136000)
世界范圍內掀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浪潮,使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教育部順勢而為推出了“新工科”建設計劃并明確了建設指南,為中國工科專業建設指明了方向。但是,具體操作層面還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探索解決[1],例如,各專業新工科的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建立、評價標準制定等。尤其是在實踐教育環節,新工科明確提出了要摒棄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解決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占比大但是學習效果不理想,實踐課程少使得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要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結合,提高理論課程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2]。課程體系的設計和建設離不開企業或行業專家的參與,校企合作是必然選擇,但是現階段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還無法支撐“新工科”建設要求,與西方發達國家系統性的校企合作辦學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校企合作辦學主要實施方是企業和高校,有的文獻報道企業和高校積極性很高[3],但有的文獻報道企業積極性較低而高校的積極性較高[4],可見,高校能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辦學的積極影響,但是企業并沒有完全形成這種認識,因為文獻沒有報道調查企業清單,無法深入了解企業意愿差異的因素,初步分析認為這可能與不同行業或者企業崗位需求人才知識密集度、專業性有關。本文利用參考文獻[4]的調查方法,對環境類專業服務的環境保護行業相關的246 家企業進行了校企合作態度調研,收回有效問卷205 份,結果見表1。

表1 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態度
從表1 的調查結果看,企業對校企合作態度平均支持率在87%以上,明確表態非常支持的占比61%以上,還有5.68%的企業態度比較模糊,沒有企業表態不支持或者給予否定,這證明環境保護行業的企業對校企合作持開放態度,但是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是很高,內生動力不足。
現有探討校企合作辦學的文獻均在討論學校、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參與問題,但校企合作是一種辦學模式,是開展教學過程的一個框架,如果從教學過程來分析,無論學校還是企業都是教學活動的執行方,而參與教學活動的接受方是學生,最終的教學過程執行的好壞是要通過學生學習效果來評價,如果學生不配合不認同是無法有效完成校企合作教學活動。所以,在探討校企合作辦學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學生的意愿。本學院從2015 年開始在本科生中執行“環境類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采取“自愿報名+校企聯合審核”機制選拔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半年或者一年,但是學生報名積極性不高,每年僅有該年級學生1/4 的比例報名參加。可見,本科生對校企合作辦學認可度不高,他們認為本科畢業競爭力下降,選擇繼續深造攻讀碩士研究生,而去企業實習會影響備考。
高校和企業合作開展教學活動進行人才培養,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的維系和發展必須依靠有效的合作機制,現實情況是缺少這種有效的合作機制。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應該依靠政治和經濟手段,所謂的政治手段就是政府要出臺法律法規、各類支持政策,引導和指導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辦學關系;所謂的經濟手段就是尋找企業和高校的利益共同點,從學生實習、員工培訓、人才儲備、研發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著手,實現高校的專業與企業的工種或者崗位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需求對接,科研創新與企業研發對接。現階段,校企合作辦學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對接,需要雙方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理順對接內容和關系,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
目前,有很多企業和高校也進行了校企合作辦學探索,政府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支持該項工作,例如,近幾年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推出的“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卓越計劃”等。但是,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還沒有真正實現校企融合協同育人理念;從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更新看,高校的人才培養雖然有變化但是企業還沒有真正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在中國,企業的總工或者管理者不具備高校教學經歷,高校的教師也沒有企業工作經歷,他們都有各自的崗位和職責,很難在某個階段花費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對方的工作領域,與國外的教師和企業從業人員高頻的角色互換形成明顯的差異,導致出現一種狀況:企業人員知道高校培養的學生缺乏某些技能或者能力,但是他們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不知道如何整合知識體系來支撐學生缺失的技能或能力的培養,對課程教學內容修改和更新也給不出合理的建議;高校教師知道需要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但是企業真正需要人才的能力結構不清楚,無法將豐富的知識體系轉化為適用人才的技能或能力。
企業參與教學活動主要是提供指導教師、實習場所和工程設施,企業的生產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學生參與其中不可避免地處在風險之中。如何有效管控風險,避免發生人身安全事故和企業生產經營損失是實習教學重中之重,為了管控風險必須要有明確的責任劃分、補償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這些風險管控措施需要多方參與建設,政府、社會保險機構、家長、學生、企業和高校都要融入到該措施中,充分考慮所有參與方的利益、義務和責任。但是現階段校企合作的風險管控能力建設往往被忽略,參與方對制定的措施認可度不高,專家和政府機構在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時沒有將風險管控作為必要條件進行充分論證,企業關心的風險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可能也是企業對校企合作辦學支持度不高的因素之一。
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利用社會資源與行業協會,不限地域和層次,充分挖掘實習企業資源,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留下來”三步走戰略。走出去,與企業交流合作,建立初步合作關系,繼續深入交流確立長期合作關系,利用合作關系進行“雙師”隊伍建設,校內師資走出去到企業進行工程能力鍛煉;請進來,邀請企業負責人或者技術總工來校交流,宣傳辦學理念,充分認識專業與崗位對接度;留下來,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技術工程師或管理者為特聘教授等,引進校外師資力量,充實實踐指導教師隊伍。
加深工作領域參與度。聘請行業專家參與理論課程教學,校外教師提供工程案例,校內和校外教師共同解析案例,分析工程設計、實施過程,豐富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參與課程設計和技能訓練指導設計,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學習效果評價等。高校教師可以參與企業員工培訓,為企業提高員工素質提供服務,加深雙方在對方工作領域的參與度。
形成“利益”共同體。以“人才”為切入點,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高校要根據企業的崗位或者工種對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來組織對口專業開展評估,對口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要與企業需求一致,畢業生要具備崗位需要的能力或者技能,專業課程設置能夠支撐現階段崗位和未來企業發展趨勢所需知識體系。以“難題”為切入點,企業面臨什么樣的技術難題高校組織教師就開展什么樣的科學研究。高校和企業要定期合作交流,召開校企聯誼會議,聯合建設“工程中心”“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推動企業實現創新發展。
調整招生政策。校企合作辦學可以從招生政策給予支持,類似于德國推行的“二元制”模式,在高等學校招生時設置“校企合作專項計劃”,學生要同時通過企業的篩選和高校的選拔才能被錄取,在校期間既要完成在校的學習也要進入企業實踐。招生政策的變化必將促進學校和企業緊密合作,高校辦學要重視與企業的關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與企業需求,強化專業特色發展,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完善法律法規。從發達經濟體的辦學經驗來看,校企合作不是無序自主開展的辦學活動,需要政府部門適度參與,通過立法或者頒布規章制度給予政策傾斜、財政資助、稅收優惠等支持,對校企合作進行管控、指導和引領,將合作辦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界定,厘清參與方的責任、義務和權利,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組織保障。英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主的“工學交替”型人才培養模式學制比較靈活,但是組織保障有力,他們成立了“協會”“教育委員會”等組織機構,使得校企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實習目的、設計實踐課程體系、確定實踐教學內容、制定考核標準,共同實施教學計劃和開展學生考核工作。有力保障了校企合作落實到位、執行到位。因此,借鑒英國的成功經驗,可以在高校中依托各個專業群成立“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吸納業界專家進入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和實踐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實習指導和學生考評等工作。依托各個行業協會設置“產學協同育人工作委員會”,廣泛動員企業積極參與高校教學活動,組織行業內專家和高校專業教師共同制定崗位需求人才標準、職業準入資格等,為高校人才培養規格提供框架指導。
通過企業調研分析可看出,制約校企深度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企業內生動力不足、學生態度消極、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崗位角色互換制約參與深度、忽略風險防控能力建設等。解決上述不利因素需要政府和社會機構積極參與,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著手,拓展校企合作基礎、完善校企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