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花,劉 崧,黃曉兵,田艷兵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266000)
2018-02-13,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山東省進入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新階段。新舊動能轉換以“四新”促“四化”為核心,未來以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產業必將取代傳統落后產業成為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的新動能。新舊動能轉換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備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能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力軍。
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應緊扣時代發展要求,瞄準服務“十強產業”人才需求,選準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學校發力點,認真審視人才培養工作,做好人才培養與社會新興產業的有效銜接,著力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多層次、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1]。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大學時代是青年人知識儲備和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一個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但真正落地的卻很有限,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基礎知識、輕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重填鴨式教學、輕互動式培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現狀[2-3]。
高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教育教學思想過于陳舊,缺乏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向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體現仍顯不足;廣大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等缺乏創新,師生互動、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運用較少。②校內實驗室硬件條件不足,如實驗設備的臺套數不夠,導致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實驗設置方面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過多,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所占比例較低。③校外實踐基地方面,多數校外實踐基地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的校外實踐、實習等仍停留在“走馬觀花”層面,校企合作廣度和深度方面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④大多數學生依舊停留在被動接收階段,主觀能動性較差,主動學習和創新意識不夠,缺乏自主思考。
當前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然而很多高校的培養模式依舊相對落后,對新思想、新觀念、新要求認識不到位,創新意識不夠,行動力不足,自身定位和特色不夠鮮明,這種環境下自然很難培養出能夠跟上時代節奏,符合社會新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因此,高校應該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圍繞新舊動能轉換以“四新”促“四化”的核心要義,在立足本校實際的基礎上力求改革創新,加強頂層設計,走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創新的新型發展道路,將新時代思想要求融入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4]。要求廣大教師不斷學習新思想和新理念,適時聘請專家來校講學,適當增加教職員工理論進修、訪學交流機會,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為培養新時代科技創新型人才創造條件。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的有效途徑,高等學校要切實加強大學生動手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措施推進實踐教學工作有效開展[5]。
高校應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發展戰略要求,定期進行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在培養計劃中增加實踐教學學分和學時比例,包括基礎實踐(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專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勞動實踐等,對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關鍵技術,對標“產業需求”,在相關專業培養計劃中增設與專業方向密切相關的專業綜合實踐教學[6]。在課內實驗方面,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比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實現學以致用,理論和實驗互相結合;集中實踐方面,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踐基地,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索開展校外用人單位實踐實習學分認定等培養模式[7]。同時,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管理,通過督導聽課、作業抽查、中期考查等多樣化方式加強過程監督管理,確保實踐教學標準不打折,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學科競賽是學生思維能力實戰化訓練和培育科技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大學生展示創新能力和學術成果的重要舞臺,學科競賽本身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采用新方法、新思維、新技術解決某個技術難題或工程實踐問題的過程,學生通過參加高水平學科競賽不但可以夯實專業基礎,而且能極大啟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8-9]。
高等學校應將學科競賽作為學生實踐能力訓練和創新精神培育的重要抓手,設立學科競賽專項經費,建立學分認定制度,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創業能力搭建舞臺[10]。學校有關職能部門應協同發力,相關學院積極參與,實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對于專業性強、含金量高的學科競賽,要組織校級選拔賽,鼓勵學生廣泛參與,鼓勵多學科、跨專業組隊,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分為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它是國家深化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舉措,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自2019 年起,在“國創計劃”項目基礎上,增加了“省創計劃”項目立項,立項數量增多,學生覆蓋面擴大。
高等學校應充分發揮“國創、省創計劃”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秉承“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不斷提高申報質量,加強項目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確保學生真正參與、確有所獲。
本校歷來高度重視“國創、省創計劃”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充分利用“山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狠抓申報項目材料審核、獲批項目季度報告、中期報告考核、項目結題驗收答辯等各項關鍵環節,“國創、省創計劃”項目獲批率逐年上升[11]。各二級學院高度重視,強化導師隊伍建設,對參與學生實行導師負責制,鼓勵校內教師擔任“國創計劃”導師,積極聘請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搭建了“國創、省創計劃”項目在線交流平臺,充分發揮高年級同學的“傳、幫、帶”作用;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會圍繞科研課題或某些熱點問題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討論,啟發新想法、好點子,為后續項目申報做準備。
完善教師和學生獎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教師和創新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多種形式的獎勵,以效果評價倒逼教師和學生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廣大學生的參與度[12]。
在教師層面,將“國創、省創計劃”申報和論文、專利等標志性成果產出作為教師評優評先、崗位晉升、職稱評定的一項考核內容;對于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重要國家級學科競賽,并獲獎的優秀指導教師,給予定向獎勵和政策扶持;設置專項資金,用以支持教師在課內實驗以外,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立項和研究。在學生層面,對成功申報“國創、省創計劃”項目、參加重要學科競賽獲獎的學生,在獎學金評定、年度評優、保研推免等方面給予加分。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國家賦予山東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也是山東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高校應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時俱進,多措并舉,切實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積極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智力支持、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