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陳喜柱,王福海
(國家能源集團公司神東煤炭公司榆家梁煤礦,陜西 榆林719316)
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很好地解決了薄煤層開采勞動強度大、煤炭發熱量無法保證、安全風險較高等問題,是薄煤層常規化開采有效途徑。但目前該項技術仍處于實驗階段,如何常態化使用還需摸索。國家能源集團公司神東煤炭公司榆家梁煤礦43101 薄煤層工作面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化開采工作面,目前處于該領域的領先地位。該智能化工作面從技術應用、設備配型、生產接續等方面都已進入全面實踐階段,具有較為完備的管理模式和組織安排。通過實際摸索,已總結出一套工程質量管理的辦法,實際效果顯著。
由于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具有采高低、煤層薄、起伏影響大等特點,因此在薄煤層智能化工程質量管理中有一定特殊性,具體如下。
采用沿頂割底的方式進行回采。由于采煤機高度及支架高度限制,如果完全按照煤層高度(1.0~1.6 m)進行開采的話,會出現采煤設備推進困難、支架易壓死、工作面作業人員通行難度大等問題。通過對43101 工作面煤機機身高度、檢修工作正常開展和煤質管控等方面的綜合考量,當工作面平均采高為1.5~1.55 m 時為工作面狀態的最優值,工作面平均割矸量為200 mm。
生產過程中不留頂煤。出于對煤質發熱量、頂板平整、采空區自燃等情況的考慮,改變以往沿底沿頂或沿底割頂的采煤方式,除特殊情況外(包括偽頂較厚或直接頂不穩定等),直接采取沿頂割底開采工藝,效果明顯。
前滾筒割底煤,后滾筒割頂煤,滾筒反轉。由于薄煤層智能化設備尺寸小,設備質量較輕。煤機在高速、工作面大傾角的情況下,會出現上下頻繁震動、臥刀無力、底板包坑不平等問題。通過在工作面現場實驗,當煤機采用前滾筒割底刀后滾筒割頂刀,滾筒反轉的方式生產時,煤機震動明顯減輕,工程質量改善明顯。當前滾割底后,遺留煤層起對滾筒豎直方向施加一個垂直頂底板向下的力,抵消了大部分因震動產生的向上力,使煤機在生產過程中受力平衡;同時滾筒反轉,卸煤點在煤機內側,有效減少了切割煤塊甩出產生的切應力,減少了影響煤機穩定的外力作用。
由于地下煤層結構復雜多變,在不同地質構造下工程質量管理所采用的割煤方法也不盡相同。針對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常見的幾種特殊作出具體說明,具體如下。
1.2.1 向斜構造
作業人員主要從工作面采高、割矸量兩方面考慮作業方法。一般情況下,工作面在正常推進過程中遇到向斜構造時,會造成工作面采高增大、頂板割矸等情況。根據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采高要求,采高上下偏差量不應超過±50 mm,結合43101 工作面特有的沿頂割底原則,盡量沿頂板割煤,在保證頂板平整的前提下適度抬底刀;如向斜曲度過大,可先在頂部適當割矸,先保證頂板平整,在后在向前推進兩三刀之后抬底刀調整采高,如圖1 所示。

圖1 向斜構造煤機作業方式
1.2.2 背斜構造
與向斜構造相反,正常推進過程中出現背斜構造往往會造成工作面采高突減、底板割矸量增大等。處理的一般方法為沿頂割底,底部適當臥刀;如背斜曲度過大,可適度留少量頂煤保證頂板平整,而后在向前推進兩三刀之后臥底刀調整采高,如圖2 所示。

圖2 背斜構造煤機作業方式
1.2.3 爬或下陡坡
當工作面出現爬陡坡或下陡坡時,首要原則是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過渡要平緩。要求煤機在調整過程中要逐步抬臥刀,切勿追求快速抬臥到位。由于智能化割煤跟機攝像頭與實際誤差,平緩過渡陡坡段難度較大,一般在可控范圍內適當放寬該段采高要求,保持在規定采高上限值范圍內即可,如圖3 所示。

圖3 爬坡時煤機作業方式
由于工作面起伏、構造及抬臥刀等原因,底板無法始終保持平整,支架也就不能始終保持平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43101 工作面引進澳大利亞LASC 自動調直技術,即在兩端頭支架、工作面掃描小車上分別安裝有LASC 采集設備,通過三個設備的數據收集對工作支架位置情況繪制曲線,選取其中的彎曲點,通過自動控制或遠程控制支架等方式進行調節,最終實現工作面支架的平直。
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在端頭支架管理上還有一些特殊要求,具體如下。
為了保證煤質、減少設備磨損、保證順槽1.8 m[2]通行高度等要求,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兩順槽與工作面間一般留有一個臺階。
以43101 智能化工作面為例,順槽平均高度為2.4 m,工作面平均高度為1.5~1.55 m,二者間留有一個830 mm 的高臺,綜采設備在高臺上運行。但由于過渡架在臺階邊緣沿工作面垂直方向平移,當支架不正或溜槽竄動時,容易導致擠架、咬架、倒架等現象發生,因此需在過渡架與工作面相鄰架間設置一根防倒油缸,以保證過渡支架正常作業。
端頭架容易出現不接頂情況。由于薄煤層工作面支架配型尚屬首次,在43101 工作面推進過程中,當巷道出現特殊情況,如高度變化、過薄基巖區等,極易出現支架頂梁不接頂、推拉桿無法推出的情況。針對這種問題,常規采用的方法為在頂梁與頂板之間加墊道木,但這類做法危險性較高,容易發生安全事故。43101 工作面現在的做法為在端頭架后加裝一根單體,通過給單體通液卸液,給予端頭架推溜時的后靠力,從而保證推拉桿正常行程。
對煤機兩端頭斜切進刀時人員站位要求不同。因為工作面支架高度較低,大柱后無通行空間,工作面巡檢和維修人員只能在大腳前彎腰前行,尤其在兩端頭,為了確認工作面頂板與順槽頂板割平,巡檢人員距離煤機滾筒距離較近,極易出現煤礦飛濺傷人、大塊翻槽擠傷等事故。為了杜絕該類事故的發生,43101 智能化工作面采用的方法是反向旋轉煤機滾筒,即前滾筒順時針,后滾筒逆時針,使割落煤塊甩到煤機與煤壁之間,減少甩出、飛濺的情況。同時嚴格要求工作面巡檢、維修人員站位,不得小于距離前、后滾筒3 架處,以保證人身安全。
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正常運行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去研究、探索。只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實調整”的原則,處理、解決薄煤層智能化工作面出現的一個個新問題,才能最終實現“無人則安”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