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寶海
(甘肅省永靖縣人民醫院 甘肅永靖 731600)
胃癌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居全球癌癥發病率第4位[1]。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屬于胃癌的高發國家,每年的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我國作為胃癌的高發國家,但由于胃癌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致使大多數胃癌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癌。即使給予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生存率仍然較低[2]。隨著消化道內鏡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也在不斷提高。伴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應用,對早期胃癌患者采取非治愈性切除的情況隨之增加,而既往的研究中主要關注于治愈性胃癌患者的療效,而對于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術后患者的遠期生存率等研究卻關注較少。本文旨在研究早期胃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后胃內再發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防治策略提供有益參考。相關報道如下: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的83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日本早期胃癌指南,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標本經病理證實后納入本研究。本次研究針對早期胃癌患者,僅分析其與非治愈性切除相關的因素,同時對患者的腫瘤殘留率、淋巴結轉移率、復發率等進行隨訪統計。
根據日本胃癌治療指南,并結合本研究實際情況做出部分調整,制定以下隨訪計劃: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于內鏡切除術后1個月后來我院進行胃鏡復查,繼而確保因切除術導致的潰瘍是否愈合;同時,檢查腫瘤是否存在殘留[3]。于術后6個月,進行第二次的胃鏡復查;術后12個月時,進行第三次的胃鏡檢查及CT檢查,以查看是否存在腫瘤復發及遠處轉移。如果以上檢查均正常,此后每1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及CT檢查,以探查有無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4]。所有患者均按照上述隨訪計劃進行內鏡檢查及影像學檢查,胃內復發包括殘留、復發及同時性、異時性癌。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5]。
2018年6月-2020年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早期胃癌患者共276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共有83例。根據隨訪到的胃內復發情況分為再發組12例,非再發組71例。從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臨床特征對比,性別、年齡、腫瘤直徑、內鏡形態分型、伴有潰瘍在非治愈性患者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單因素分析得知主要的相關性因素為腫瘤環食管的大小[6]。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早期胃癌非治愈性患者臨床特征
通過單因素篩查,顯示早期胃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術術后再發的影響因素為淋巴脈管侵犯因素。通過多因素篩查分析可知,淋巴脈管侵犯會顯著影響胃內再復發的情況(OR:8.542,95%CI:2.093 -67.09,p=0.023)。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多因素篩查早期胃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
早期胃癌是指病變局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的胃癌,無論有無淋巴結的轉移[7]。內鏡檢查作為早期胃癌檢查和診斷的重要工具,隨著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其逐漸應用于治療領域。臨床上,對于早期胃癌的治療,主要有外科手術和內鏡下切術。外科手術治療作為一種治愈性的胃切除手術,雖然能根治胃癌,但存在著創傷大、恢復慢等缺點[8]。隨著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成為治療早期胃癌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治療早期胃癌中存在著術后病灶殘留、出血及穿孔等問題,容易導致胃癌的再次復發[9]。加上內鏡切除手術并不能對每一位患者都達到治愈性切除,為此,研究早期胃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術后胃內再復發的危險因素,就顯示十分必要。
雖然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術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但仍然存在著操作難度大、耗時長、操作要求高等問題。在對早期胃癌患者進行非治愈性切除時,應對患者切口處的腫瘤殘留等進行仔細檢查[10]。同時,切除后的組織標本對病理分級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可以通過這些組織來確定出腫瘤的大小發展程度等病變特征。本研究中納入了非治愈性切除術后胃內再發的患者12例,對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年齡、腫瘤位置、腫瘤大小等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淋巴脈管侵犯是早期胃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術后出現復發的危險因素,說明其存在淋巴結轉移風險,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手術治療[11]。
因此,淋巴脈管侵犯是早期胃癌內鏡下非治愈性切除術后出現復發的危險因素。但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過少,所分析數據不足以代表臨床的真實情況,可能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