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京,楊本鵬,胡朝暉
【專題-糖料高質量發展】
海南省糖料蔗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落實措施探討
李京1,楊本鵬2,3,胡朝暉4,5*
(1海南省糖業協會,海南海口 570102;2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1;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海南海口 571101;4廣東省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316;5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廣東廣州 510316)
海南是我國傳統的糖料蔗主產區,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種植傳統,但近年來種植面積大幅下滑,種植效率低、效益低等問題突出,面臨著產業退出的風險。本文在分析海南省糖料蔗產業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和提出了加強認識、加大政策支持、強化工農聯盟,走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種蔗之路,推廣良種良法、加強生產管理和突破以機收為重點的全程機械化生產等措施,鞏固和發展海南省糖料蔗產業,實現海南省糖料蔗高質量發展。
糖料蔗;高質量發展;海南;推進落實;措施
2020年12月2日,“全國糖料高質量發展推進落實會”在廣西貴港順利召開[1],吹響了推進我國糖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號角。海南省是我國光、溫、土條件最好的糖料蔗產區,也是傳統的蔗糖產區[2],但在過去的幾年,由于種種原因,糖料產業持續萎縮,2019/20年榨季海南省的糖料蔗種植面積和產糖量全國占比僅分別為1.57%和1.24%[3]。海南省的瓊西地區,是以少數民族為主的貧困落后地區[4],是適宜推進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區域[5],但存在著大面積丟荒棄耕的土地資源[6]。發展糖料蔗生產,將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幫助蔗農脫貧和助力鄉村振興,為國家的食糖供給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本文從7個方面提出鞏固和發展海南省糖料蔗生產的舉措,以供海南省糖料蔗產業各方參考,以期為海南省糖料蔗高質量發展助力。
海南省是我國傳統的糖料蔗主產區,據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統計數據,“十三五”前4年,海南省年平均產糖率為12.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絕對值),2019/20年榨季則出現了創紀錄的13.9%。然而,在高蔗糖分和高產糖率的同時,海南省的糖料蔗平均單產僅為67.65 t/hm2,較全國平均水平低5.4 t/hm2。糖料蔗種植效益低以及其他各種原因,導致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從2014/15年榨季的4.63萬hm2下降至2020/21年榨季的1.74萬hm2,降幅高達62.4%。當前,海南省的糖料蔗存在產業退出的嚴峻風險。
海南省糖料蔗生產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對產業發展缺乏共識,對海南的糖料蔗產業重要意義認識不夠;二是各級政府部門對糖料蔗生產缺乏政策支持[7];三是糖料蔗種植戶均規模小[8],制糖企業與糖料蔗種植戶之間關聯度不夠緊密;四是生產方式落后、栽培技術滯后[9];五是糖料蔗生產機械化推進慢,綜合機械化率偏低,特別是機收率極低[10-11];六是糖料蔗宿根年限短[12]、單產低[13-14]、種植效益低[15]。在面對勞動力緊缺和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海南省的糖料蔗產業競爭力嚴重不足。
蔗糖產業關乎海南省數十萬農民的福祉和地方的經濟建設。海南西部很多地方都是農業商品化程度較低、經濟發展較滯后的民族地區,不少農戶一直都以甘蔗種植為基本生計,有相當一部分人既缺乏生產技能和學習能力,也缺乏資金周轉和風險承擔能力,是貧困地區中最為貧困、最需要幫扶的對象。甘蔗雖然價格不高但收購有保障,種管容易、旱澇保收,長期以來都是扶貧事業中最為現實、最為精準、最有成效的支柱產業之一。幫助蔗區蔗農脫貧致富,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依賴糖料蔗生存的制糖企業都責無旁貸。另外,甘蔗糖業涉及面廣、產業鏈長,發展糖料蔗產業可以解決城鄉眾多人員就業問題,帶動諸多行業共同發展,增加地方經濟收入。
另一方面,瓊西地區光溫充沛,糖料蔗生產容易實現高產高糖,當前專業戶種植的糖料蔗產量超過150 t/hm2者常年都有,2019/20年榨季海南省糖料蔗蔗糖分平均值達16.03%、產糖率達13.9%,冠絕全國。由此可見,海南省是糖料蔗種植的最佳地區之一,也是甘蔗糖業經濟效益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由于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目前瓊西地區有上百萬畝的荒廢的宜耕坡地,糖料蔗即使恢復到6.67萬hm2的生產能力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新興農業的用地,而且這些坡地相對比較平緩,容易實施機械化和現代化生產。
2020年春節過后不久,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根據省長和副省長的批示,就糖料蔗產業發展問題,召集省糖業協會和省甘蔗學會負責人進行座談,最后提出了“科學種植、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發展思路。據此,業界上下對糖料蔗產業的恢復與發展都應充滿信心,大張旗鼓地宣傳、發動農民種植糖料蔗。另外,制糖企業應主動配合省政府的農業結構調整戰略,不與政府倡導的新興農業項目爭耕地、爭投資、爭勞力,要盡可能地利用撂荒的山坡地、輪作地來種植糖料蔗,也要積極引進外地資金、技術與勞力來發展糖料蔗產業。
糖料蔗生產涉及面廣,離不開地方政府及基層組織的支持與協調。制糖企業務必誠心誠意主動爭取蔗區市縣鄉鎮政府以及村委會等有關方面的重視與配合,把糖料蔗生產列入各自的重要議程,結合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研究制定糖料蔗生產計劃,并以分片包干的形式把計劃層層分解到每個鄉鎮、村委會、經濟社,將糖料蔗種植面積、植期、品種等下達、落實到每個農戶和每個地塊,并隨時跟蹤計劃的完成情況。
在貫徹落實糖料蔗生產計劃的同時,要特別重視引導有關方面對零星的土地資源進行必要的整合,扶持專業大戶和外來投資者以現代化農業的理念與方式建設適度規模的糖料蔗生產基地,并發揮他們的龍頭作用,帶動整片、整村、整鄉鎮的農民共同致富。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嘗試以土地入股合作等方式,幫助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群眾走上脫貧之路。
訂單農業[16-17]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避免盲目生產行之有效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甘蔗糖業固有的“砍、運、榨一條龍”等特點使得推行訂單農業、實行糖料蔗的計劃生產與供給尤為重要,盡管現階段會因為有人欠缺契約精神而難以實施,但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全省應知難而上,千方百計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蔗農群眾的商品意識、合作意識和誠信意識。各制糖企業應該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理順制糖企業與糖料蔗生產者的關系,通過推行訂單農業強化工農聯盟,使糖廠與蔗農之間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向廣大蔗農普及訂單農業政策:通過簽訂合同來種植糖料蔗,糖廠才能放心地從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對其進行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的全方位的精準扶持與服務,幫助蔗農大幅度地實現降本增效、保價保量地收購糖料蔗,消除蔗農的后顧之憂。
海南省糖料蔗單產水平低、經濟效益差的根本原因是其生產經營方式落后、科學技術推廣不力,以致充沛的光溫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要積極引導蔗農群眾摒棄落后理念,接受新思想、新技術,促使糖料蔗生產從零星分散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轉變[18],種植管理從粗耕粗種向精耕細作和標準化轉變,經濟收入從單純依靠糖料蔗向蔗田綜合性收益轉變。
各蔗區應該參照廣西等省區的成功經驗,與地方政府和相關單位共同努力,積極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等生產經營方式。尤其是要支持一大批合適的公司或專業大戶建設標準的具有示范效應的糖料蔗生產基地,支持主產區重點村社建設緊密型的糖料蔗生產合作組織,推動糖料蔗生產快速向高產、高糖、高效方向發展。
海南省糖料蔗優良品種和科學技術的普及都十分落后,導致糖料蔗生產經濟效益低下,如果不予以重視,廣大種植者最終都將摒棄糖料蔗產業而另謀他路。為此,全省應該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始終不渝地教育、引導廣大蔗農接受“科學種植、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理念,促使大家自覺采用良種良苗,接受先進技術,走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道路,迅速提升糖料蔗科學種植水平,不斷提高糖料蔗單產、糖分和產業綜合效益,以期從根本上實現糖料蔗產業的提質增效。
糖料蔗良種的推廣[19],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廣確定適合海南省栽培的高產、高糖和抗倒伏、耐干旱的良種,并爭取逐步做到早、中、晚熟品種比例達到4︰4︰2左右;糖料蔗健康種苗的推廣,要以已獲得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肯定與支持的糖料蔗脫毒種苗為核心,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滿足各蔗區生產需要;糖料蔗良法的推廣,要力爭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推廣深耕深松、地膜覆蓋、測土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水、肥、藥”精準施用、節水灌溉及宿根蔗綜合管理技術[20]。
糖料蔗生產機械化程度太低是糖料蔗產業難以鞏固與發展的癥結所在,只有實現“耕、種、管、收”的全程機械化[21],糖料蔗生產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降本增效。近年來,海南省糖料蔗生產中的機耕和下種乃至田間管理方面的機械化作業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制糖企業從省外所引進的甘蔗收獲機械化作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經過多次改進的甘蔗收割機械也更加科學、高效、實用,但與廣西等省區相比其邁出的步伐還太小、太慢,不適應當前迫在眉睫的形勢。
海南省各制糖企業關于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普及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廠蔗區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廣、普及的方案,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第二,近期應更大規模地引進省外糖料蔗機械來瓊作業,并組織糖料蔗生產大戶和農機人員參觀學習,以此帶動本蔗區的糖料蔗機收工作;第三,積極扶持培育本省的糖料蔗農機服務組織[22],引導幫助他們用足、用好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政策購置先進適用的糖料蔗生產機械;第四,本著“先急后緩”的原則,優先推廣應用糖料蔗砍收和裝載機械;第五,普及適宜機械化耕作的農機農藝技術,除了做好蔗地的連片整合、平整和合理布局規劃外,糖料蔗品種要注意選擇株型比較直立的良種,種植規格的安排等方面也必須與之匹配,以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第六,對制糖設備工藝進行必要的改造以便于機收糖料蔗順利進槽等[23]。建議每家制糖企業都要盡快開展機種、機管、機收糖料蔗的試點工作,通過示范、培訓方式,力爭用3~5年的時間推動全省50%左右的蔗地實現全程機械化。
海南省由于冬季一般都比較干旱,糖料蔗的種植通常是開春之后才正式開始。然而,目前海南省的甘蔗糖業已經面臨生存危機,如果不采取特別措施早種、多種甘蔗,恐難挽回危局。為此,希望全省各制糖企業,從開榨之日起,根據自己的糖料蔗生產計劃,全力動員、支持蔗農群眾盡可能地早種、種好新植甘蔗,早管、管好宿根甘蔗。糖料蔗的種苗要物盡其用,力爭糖料蔗種植面積達到最大化。
新植甘蔗,首先要留好種苗。各地砍收糖料蔗時應留下盡可能長的梢頭苗,良種甘蔗的種苗更要妥善保存。各制糖企業結合推廣良種,爭取從湛江、廣西等地采購盡可能多的良種種苗提供給蔗農。另外,動員廣大蔗農盡早備地備耕,找準時機下種,有條件的地方應該抽水灌溉種植。甘蔗的種植務必重視質量、講究科學,尤其是要注意結合機械化作業進行合理密植,既便利于田間管理和機收,也有利于甘蔗豐產高產,避免種苗浪費。
海南省宿根甘蔗占比較大,但各蔗區對宿根蔗的管理向來都不太重視。為徹底改變這種現象,保證糖料蔗的種植面積,今年砍收過的甘蔗應盡量保留宿根,且一定要及早、認真管理留下的宿根蔗。在上造甘蔗砍收過后就要盡快清園、開壟松土、施肥施藥、查苗補缺,并爭取進行地膜覆蓋,確保宿根蔗順利生長。
[1] 農業農村部. 全國糖料高質量發展推進落實會在廣西貴港召開[EB/OL]. (2020-12-04).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04/content_5566961.htm.
[2] 鐘傳武. 海南島推廣旱坡地甘蔗高產栽培技術[J]. 甘蔗糖業,1987(6):51.
[3]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 全國甘蔗生產信息簡報[R]. 廣州: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2020.
[4] 邱溆,林琮藝,鄧麗娟. 海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文化需求實現路徑研究——以海南黎錦文化為例[J]. 現代經濟信息,2017(18):388-389.
[5] 袁成宇,王美美,區穎剛. 海南甘蔗生產現狀與對策[C]//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11.
[6] 南海網. 海南萬畝良田丟荒省人大建議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EB/OL]. (2015-05-26).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5/05/26/017594146.shtml.
[7] 海南省農業廳. 關于印發海南省糖蔗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性意見的通知[EB/OL]. (2015-06-04). http://agri.hainan.gov.cn/hnsnyt/xxgk/tzgg/xztz/201506/t20150604_1451272.html.
[8] 胡朝暉. 淺析我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困境與前景[J]. 甘蔗糖業,2020(3):7-13.
[9] 范紅霞,劉澤隆,過建春. 海南甘蔗生產技術效率分析[J]. 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6-31.
[10] 林茂,符新,李粵,等. 海南省甘蔗收獲機械化的發展思路分析[J]. 農業機械,2010(3):111-114.
[11] 孫佑攀,鐘麗平,廖宇蘭. 海南省甘蔗收獲機械現狀及發展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37-238.
[12] 胡朝暉. 我國糖料蔗生產形勢及發展趨勢分析[J]. 甘蔗糖業,2018(4):62-70.
[13] 曾維英. 海南甘蔗低產原因及其對策[J]. 甘蔗糖業,1989(2):22-24.
[14] 吳多廣,吳建濤,王勤南,等. 我國甘蔗生產成本及產業競爭力淺析[J]. 甘蔗糖業,2017(5):64-66.
[15] 操戈,鄧衛哲. 海南加快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J]. 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19(5):52-53.
[16] 吳全宏,陳杰文. 訂單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思考[J]. 南方農機,2017,48(16):168-169.
[17] 陳梓瑤. 全程機械化破甘蔗發展瓶頸實施訂單農業助力蔗農致富[J]. 廣西經濟,2016(12):53-55.
[18] 鐘文干,那鵬,彭忠平. 廣西糖料蔗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投入機制研究[J]. 廣西經濟,2015(1):55.
[19] 胡朝暉,凌婉陽,伍蘇然,等. 基于2014~2019年監測數據對我國糖料蔗種植品種結構與趨勢分析[J]. 甘蔗糖業,2020(2):1-14.
[20] 楊本鵬. 糖料甘蔗栽培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21] 覃寧,宋前明,盧羿安,等. 糖料蔗全程機械化的關鍵技術及發展建議[J]. 甘蔗糖業,2020,49(4):1-7.
[22] 覃寧,宋前明,盧羿安,等. 當前甘蔗機械化的主要矛盾及解決對策[J]. 甘蔗糖業,2020,49(5):1-6.
[23] 潘莉莉,石寶雄,周昊,等. 甘蔗收獲機械化的制糖工藝思考[J]. 甘蔗糖業,2020(3):1-6.
Discussion 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ugarcane in Hainan Province
LI Jing1, YANG Ben-peng2,3, HU Zhao-hui4,5
(1Hainan Sugar Industry Association, Haikou, Hainan 570102;2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1101;3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1101;4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 Guangzhou 510316;5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ugarcane Industry, Guangzhou 510316)
Hainan Province is a traditional sugarcane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which has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planting tradition.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planting area has declined sharply, and the problems of low planting efficiency and low benefit are prominent. Therefore, Hainan Province is facing the risk of industrial withdraw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ugarcane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sugarcane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such as strengthening understanding,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ing the alliance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aking the intensive, large-scale and industrialized way of sugarcane planting, promoting good varieties and good methods, strengthen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mechanized production with machine harvesting as the focus, with a view to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sugarcane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and achiev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ugarcane in Hainan Province.
Sugarcan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Hainan; Promot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1005-9695(2021)01-0012-05
2021-01-13;
2021-01-23
李京(1958-),海南省糖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海南省甘蔗學會常務副理事長;E-mail:hhtangxie@163.com
胡朝暉(1970-),男,高級工程師,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糖料專家指導組成員(產業信息領域),從事農業產業信息及信息化技術應用研究;E-mail:auto_hu@163.com
李京,楊本鵬,胡朝暉. 海南省糖料蔗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落實措施探討[J]. 甘蔗糖業,2021,5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