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急管理體系作為國家治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具有預防解決重大安全危險的責任,同時需要承擔對突發事件進行有效解決的職責,應急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通過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可以維持社會的平穩發展,保障國防安全。黨和政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應急管理工作十分關注,重點圍繞在如何提升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等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中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中國;應急管理體系;防控機制
分類號 C916
引言
應急管理工作主要針對重大安全事故的危險性提出的,主要是指政府部門或是其他公共機構,在出現突發事件之前,在未知事件發生之后的采取的應對處理和善后恢復手段,通過構建一定的應急處理機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包括科學技術、規范管理等方式,確保公眾的生命安全沒有受到危害的同時,促進社會進行和諧發展的方式。
一、分析中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發展現狀
1.中國第一代應急管理體系
我國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現在主要面臨的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需要將黨和國家工作地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經濟處于飛速發展的狀態,人民的物質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但是自然災害與時有發生,例如,唐山大地震、洪澇災害,還有金融經濟危機等。因此構造了第一代的應急管理體系。
部分學者認為第一代的應急管理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點,其屬于高度集中的管理體系,將政治動員工作作為關鍵,在部門中具有明確的分工。第二點,日常管理在危機狀態下延伸出了危機管理模式,應急管理模式主要是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后,組成一個專業的應急管理指揮部門。第三點,通過分析應急管理體系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技術,其滿足當時的時代發展需求。第四點,通過分析當時的文化背景,發現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主要是簡樸節約,保證紀律。
2.第二代應急管理體系
中國在2008年基本構建了全國應急管理體系,第二代應急管理體系主要是以“一案三制”為核心進行構件的。一案通常是指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管理辦法中對應急預案具有明確規定,一般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基層組織、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突發事件進行科學有序的處理將,將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害降到最小而制定的應急方案。
應急管理體制一般是指應急管理機構的組織形式,又被稱為“領導體制”。其是由一個橫向機構和豎向機構進行縱橫交錯,政府機構與社會組織相互融合的復雜系統,其中包含應急管理的領導指揮部門、特殊應急指揮部門、日常管理機構等不同的層次結構。
應急機制一般是指針對突發事件進行緊急處理的一種手段。一般包括應對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措施、預測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方法、以及災后重建等,對整個過程提出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應急管理措施。建設應急管理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從預防突發事件、處理突發事件、以及善后恢復等全過程的規范化管理流程。
我國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具有明確的規定,綜合應急管理工作的實際狀況,提出應急管理機制已經覆蓋了整個管理流程,主要包含應急預防的準備階段、預測監控機制階段、應急處理和救援階段、災后重建階段。
3.第三代應急管理體系
2018年國務院機構的改革方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順利通過了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應急管理部門,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形成了新型的應急管理體系。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應急管理體制。在此期間,已經批準了31個省份機構的應急管理改革方案,允許其成立應急管理體系機構。在海南地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省級應急管理部門后,中國18個省份的應急管理部門正式掛牌,初步構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機制。在應急管理部門的領導指揮下,開始執行在崗應急的值守工作方案,目前,應急管理部門已經根據各種危險災害的發生頻率,制定出相應的應急方案和災后重建的手冊,積極探索如何建立應急管理的會商機制,構造救援扁平化的組織指揮模式,創造防范救災救援一體化的組織管理模式。
二、中國應急管理體系的應用實踐
1.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通過集中所有力量迅速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防治自然年災害能力,中國因為自然災害造成人口死亡失蹤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平均每年的死亡人數高達7200,在21世紀初下降到年均3000人、2013年死亡人數下降到1400人,2018年因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已經下降至1000人。中國在2013-2018年全國平均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房屋倒塌書數量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國GDP總值中占比較重,但是相比于2001-2012年平均造成的損失量,下降至86%、84%、58%。我國在2019年發生了“利奇馬”臺風,這是一種超強臺風,具有持續時間長久、影響范圍較廣的特點。但是相比于其它的同級臺風,其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少,這充分表明了應急管理機制的優越性。
2.實現安全生產形勢
進一步加強黨對安全生產的領導,在安全生產過程中堅決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部門“的監管責任體制,企業作為主體責任,具有推動安全生產理念,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創新安全管理機制的責任,推進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回轉,將重大事故的危害趨勢進行有效遏制。現在全國因為安全事故造成的起數和死亡人,已經連續8年實現雙下降的趨勢發展,重大事故的發生數量也由原來的200起下降至20起,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體現了急救管理機制的重要作用。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正在日漸成熟,而且應急管理法制也在全面完善,應對我國的各種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部門充分的發揮自己職能,有效的提升了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加,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大勇.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生產事故應急管理體系[J].港口科技,2020(07):28-30+43.
[2]陳宏偉.科學處理應急管理“防”和“救”的關系[J].社會主義論壇,2020(08):54-55.
作者簡介:吳智鵬,民族:漢,黑龍江人,學歷:研究生,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共葫蘆島市委黨校 遼寧葫蘆島 1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