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梅
教育,傳承文明,照亮古今,澤被后世,意義深遠。正因此,教育不免就被美文歌頌、唱詞環繞、理想詩化,看似神圣而高遠,卻易為現實所傷,實際是平淡平庸且可能劃痕累累,這與社會的期望相距甚遠。
從本質上看,任何個人、行業都有為自己作合理化辯護的心理需求。文化人聚集的校園,不缺華麗的辭藻、動聽的故事、“高大上”的概念,只是教育故事宣講過度,也可能導致問題:一是教育敘事的高度完美在感動自己同時也難免會麻痹自己,而不自覺地喪失了批判力,以過于理想化視角去面對教育問題,以為教育應該是這樣;二是故事與現實的違和、辭藻與行為的沖撞、高大與卑微的糾纏,這又讓師者認知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以為教育就那么回事,又讓教育失去了詩意的遠方。
當然,校園里終歸是早起晚睡、課堂內外、書內書外、考前考后,學生也是來了又去。狹窄的工作空間,蒼白的人際關系,簡單的師生群體,讓生活顯得平淡而枯燥,讓教育教學顯得波瀾不驚。長此以往,為人師者就習慣了拿著教材去上課,拿著試卷去刷題,拿著績效去考核,拿著數字去說話,拿著常規去管理,拿著經驗去工作,一成不變的生活難免就鍛造了一成不變的教育,即使世界在發生革命性變化,校園中照舊波瀾不驚,教育改革改來改去最終還是回到原點,那就是,唯分是舉、唯考是從,結果造就了教育的平庸,教育的平庸與教育意義之間的沖突帶來的是大眾對教育現狀的普遍不滿。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把人從此岸帶到彼岸,解放心靈,走向自由,做真正的自己。這種自由不僅僅是教育所帶來的物質自由,更是精神自由與思想自由。然而,我們給學生灌輸的教育邏輯大概是這樣,考高分,上好的大學,找體面的工作,過幸福的生活,有趣的是,很多家長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高考倒計時。大概高考結束才意味著家長教育使命的終結。
不合適的教育可能會制造什么樣的問題?帶來什么樣的喧囂?不能獨立?不會思考?不會做人?沒有自我?缺失真善美?當我們只是忙于各級考試、各級比賽、各種評比、各種數據以及各種金榜中收割教育成果的時候,需要沉下心來想一想,教學是否面臨著深刻的危機?教師的存在能否彰顯價值?教育的意義又到底在哪里?推而論之,我們唯有知道學生在哪里,自己在哪里,學生要去哪里,才是在做清醒的教育,做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