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靜霞

她無兒無女,卻被很多孩子親切地喚作“媽媽”;她身患頑疾,卻把學生的學業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她身陷苦難,卻始終沒有放棄人生夢想。
2020年夏天,央視《面對面》節目《對話大山里的女校長》讓她走進公眾視野:63歲的她堅守滇西深貧山區教育事業幾十年,為幫助苦難家庭孩子通過知識擺脫貧困,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8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
她被授予“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十大女杰”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40多項榮譽,她就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
張桂梅,1957年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普通家庭;1975年跟隨姐姐來到云南中甸林業局支邊,1988年考入麗江教育學院中文系;后來又與丈夫一起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直到1996年丈夫因胃癌病逝。
為了走出人生低谷,張桂梅主動申請調離,來到了麗江市華坪縣中心學校教書,不久又調到新建的民族中學,從此將全部精力和滿腔熱血投入到教育事業上。然而這時候,生活又讓她經歷了一次磨難。
1997年4月,她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肌瘤,為了臨近中考的畢業生,她一忍再忍,腹腔中的腫瘤越來越大,直到3個多月后把學生送進考場,她才向學校領導說明病情,住院切除了重達兩公斤的腫瘤。
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再加上病痛纏身,張桂梅承受了遠遠多于常人的苦難。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無法打敗他。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學生時代,她是班里的文藝骨干,演出時曾扮演“江姐”,最愛唱《紅梅贊》。歷盡坎坷成大道,她愈挫愈奮,不斷成長,永遠前進,也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
愛,從來就不是孤單的。1998年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紛紛主動為張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甚至掏光了衣兜,沒有留回家坐車的錢,走幾個小時路才回到山里。青山疊嶂幾千重,不及鄉親助我情。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再多為華坪做些事。”
1999年6月,華坪縣要建一所孤兒院,投資方指定張桂梅出任院長。從2001年3月開始,她自愿不拿一分報酬地干起了第二份職業——“華坪兒童福利院”院長,當上了54個孩子的“媽媽”。
在民族中學和福利院,張桂梅看到了更多貧困的孩子,特別是很多十六七歲的女孩子正值大好時光卻因為貧窮而放棄學業或嫁為人婦,知識的匱乏、眼界的狹隘,使得她們一直在貧困中掙扎。
一個女孩受過教育后能夠拯救三代人,張桂梅深深意識到僅僅傳授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她要幫助這些山區女孩提高素質,繼續求學,在她們身上結束貧窮的惡性循環。為此,她萌生了籌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
2002年起,張桂梅開始為她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四處奔波。2007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會議期間她穿的牛仔褲上有兩個破洞,被一位細心的記者發現。記者以《我有一個夢想》為題報道了張桂梅和她想承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事情。不久后,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她辦校。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那些因貧失學女孩的高中夢也隨之實現。
張桂梅說:“我時常想,我創辦女高的初心和目的就是為了讓貧困山區女孩子有書讀,能通過讀書改變她們的命運,讓她們能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成為一個自強、自信、自立、自尊、自愛的人,能為社會作更大的貢獻。”
張桂梅所說的“自強、自信、自立、自尊、自愛”蘊含著改變的決心和希望的力量。假如我們是大山里的貧困女孩,假如我們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那我們便是最幸運的人。張桂梅的心中有光,她用這光為深山女孩照亮了腳下的路。
正如華坪女高慷慨激昂的誓詞所言——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由于入學門檻低,很快華坪女高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可學生們的成績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連基本的字都認不全,有的數學考試只得了6分。為了圓夢,為了讓學生們3年的青春不虛度,張桂梅每天都陪著學生跑操、上課、吃飯、自習,沒有一刻停歇……她立下規矩,每天晚上休息時間5小時,吃飯的時間只有10分鐘。
也許有人覺得苛刻,但我們試著想想,對于大山里的孩子來說,3年學習時間是多么寶貴和難得,對于張老師來說,又是多么急于將孩子們培養成人,我們便不難理解這些看似“苛刻”的規定了。
毫不夸張地說,女高的成功是張桂梅用生命換來的。2019年,張桂梅被查出患有骨瘤、血管瘤、肺氣腫、小腦萎縮等17種疾病,她每天都從睡夢中痛醒,有人建議她接受先進的治療,她卻說有這個錢,不如再多幫一個女孩子。
張桂梅對學生情之深,自然也責之切。在網上曾經有一段飽受爭論的片段:一位女高畢業的女子在孕期后,做了一段時間全職媽媽。當時她想為女高捐款,卻被張桂梅“罵”走,不愿看到她沒有工作,不求上進。正當網友為張桂梅的言論爭論不休時,當事人講出了背后的故事:高考時她過了二本線。但怕二本萬一上不了,三本學費又太高,想上個大專,留在小縣城算了。是張老師鼓勵她勇敢報二本,終于被內蒙古師范大學錄取。大學四年她省吃儉用,拼命讀書,畢業后到了上海繼續拼搏。2017年,她結婚懷孕,決定先辭職跟丈夫回貴州。2018年,她帶著孩子和老公,心懷感恩地去學校探望,但當時她還沒有工作,張校長知道后就婉拒了她的捐款。
而這名女學生被規勸后,沒有絲毫的難堪和不爽。她說:“張老師一直要求我們做獨立女性,否則和以前沒有區別。我知道是工作上的事情沒有處理好,讓她失望了。”2019年,她成功考上了特崗教師。
這樣被張桂梅激勵而改變人生的女孩子有很多,但她從不求回報。采訪中,她說,我們有個規矩,就是跟學生說,你畢業走了,把學校里的事情辦完,就不要再回學校。我希望她們安安心心地去讀自己的書,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去竭盡全力為社會服務,為我們整個國家服務。不要老背著這個女高為你做了什么的包袱,不要老背著這個張老師為你做了什么的包袱,不要有任何包袱,走了就一心向前,不要回來。
張桂梅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四有”好老師。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她堅韌純粹、甘當人梯,像一束溫暖的光,照耀著女孩們前進的路!讓她欣慰的是,那些從大山里走出的女孩們很多又選擇回到大山,有的回來在女高任教,有的做了警察,有的當了醫生……都成了社會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