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昀
摘要:花腔小戲作為黃梅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對黃梅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花腔音樂特色貫穿于唱段的每個地方,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同時花腔還是一門擁有豐富內涵和深厚基調的藝術。本文針對黃梅戲中的花腔小戲進行研究,概括并引申出了花腔小戲的藝術特征以及其演唱特點。
關鍵詞:黃梅戲 ?花腔小戲 ?唱腔 ?演唱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2-0153-04
一、花腔小戲的概述
黃梅戲是一種我們常見的曲牌體戲曲題材,起源于民歌和民間歌舞,它包括兩大聲腔體系——平詞體系(或稱為正本大戲)和花腔小戲(此“花腔”是黃梅戲音樂中的一種腔體,與美聲唱法中“花腔女高音”中的“花腔”截然不同),這兩大體系共同組成了黃梅戲的藝術特性和藝術內在。
黃梅戲中,花腔和小戲宛如親兄弟一般密不可分,花腔小戲既指那些有著專有曲調的生活小戲,又指那些有著插曲性的曲調大戲和串戲,觀眾耳熟能詳的《對花調》《天仙配》等,都屬于花腔小戲。顧名思義,花腔小戲所使用的腔體大多為花腔,這種唱腔體系是由傳統的花鼓戲、民歌小調或者民間歌舞演變糅合而來,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多為簡單的上下句,中間有大量的襯詞出現,經常重復最后一句。它由“兩小戲”和“三小戲”構成。其中“兩小戲”包括小丑和小旦兩個角色,“三小戲”是在兩小戲的基礎上加上小生這個角色。
二、花腔小戲的特點
(一)花腔小戲的唱腔
前文提到,花腔小戲的唱腔多為花腔,而花腔又分為“專用曲調”和“主調彩腔”,這兩種唱腔都采用自然聲演唱。花腔小戲具有突出的民間特點,例如豐富流暢的曲調、五聲調式、較小的音域、以級進結合小跳的旋律等,以上特點再加上黃梅戲在長期流傳中吸收的濃郁鄉村生活氣息,旋律發展偏向口語化,經過藝術實踐來完善自身,形成了花腔小戲獨特的唱腔特點。
1.專用曲調
由于花腔小戲的題材大都為農村生活,而其源頭的民間音樂又來自于各地,風格差異較大,所反映的生活角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各戲之間唱腔相對獨立,不能相互套用。
雖然個別小戲的唱腔,在大戲中出現過,但這只是特殊情況,并不常見到。因此我們在談到花腔小戲的時候大都是一出戲對應一個腔調,并且各小戲之間也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相互之間并不串用,因此這種唱腔稱為“專用曲調”。
2.主調彩腔
彩腔作為黃梅戲中的一個主要腔種,不管是在正本大戲中,還是在花腔小戲中都經常出現,適應性非常強,使用面廣,深入群眾,可塑性強。彩腔基本為帶重復的一段體,每四句反復一次,可以在花腔小戲中單獨出現,也可以與專用曲調并存。
在花腔小戲的表演中彩腔扮演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使用的唱腔被我們稱之為“主調彩腔”。
(二)花腔小戲的旋律
1.明朗的調式色彩
調式在音樂表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我國傳統劇種之一,黃梅戲采用的也大多是五聲調式。其中花腔小戲經常采用的調式有兩種,分別是五聲徵調式和五聲宮調式。
徵上方五度的商音和徵下方五度的宮音支撐著主音,使得該調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長期的音樂發展磨合中,其他商、角、羽調式逐漸被淘汰或淪為配角,這是其自身的風格決定的,這是藝術實踐的結果,也是人們審美趣味的結果。
2.典型音調的收攏
地方戲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每一個劇種都有其獨特的旋律線條,花腔小戲中,較多傳統的方法和腔調,特別是在花腔小戲的腔體尾腔上,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著名黃梅戲藝術家時白林稱之為典型音調的收攏。
例如經典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這句中的“埂”字和“下”字上的拖腔是典型的“一字多音”的句子,旋律方面使用了連續的級進進行,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干凈感覺,同時這句也是黃梅戲的代表性符號了。
(三)花腔小戲的樂句
1.詞律體
花腔小戲采用的是曲牌體結構,這種結構使用大量的長短句從而形成詞律體,與板腔體所形成的詩言體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打豬草男腔:“小子本姓金(呀子依子呀),筍子年年興(衣嗬呀),一家人吃飯(那嗬舍),全靠這一園筍(呀子依子呀)①”的樂句結構,四句小節數分別為4+1、3+1、8+2、3+5,第四句為第三句的變形重復,也是8個小節,這句對音樂整體的形象起到了提升和補充的作用。
2.音域
花腔小戲的演員都是使用自然聲演唱,并且使用的都是安慶官話,其唱腔可以說是“柔而不媚,濃而不膩”,所以花腔小戲的音域一般都在十度左右,這一音域非常符合人聲的音域,黃梅戲音樂流傳廣泛也有這方面的原因。黃梅戲的音域雖然有利于傳播,但是卻很難在戲劇沖突的表現力方面有突出表現,所以很多作曲家都在嘗試將黃梅戲的音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花腔小戲的唱詞
在每一部聲樂作品中,唱詞都是最直接的表達情意的載體。我國戲曲唱詞講究押韻、言簡意賅、虛實詞有機融合等。字數方面,板腔體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時可根據需要做部分調整。曲牌體則非常靈活,多為長短不齊的句式,為詞律體格式。
本文所講述的花腔小戲唱詞相對靈活多變,為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口語化的襯詞。句數也不局限為奇或偶,有時重復最后一句將奇數變為偶數。唱念方法使用安慶官話唱念,與普通話接近,說白采用安慶地方土語,唱腔使用官話。
下面將戲曲音樂的唱詞分為旋律唱詞和念白兩種分別剖析。
1.旋律唱詞
花腔小戲常將膾炙人口的民間小故事改變為押韻的旋律唱詞,吸收了古詩詞以及民間口語、諺語、民歌的優點,集眾家所長,棄眾家所短,成為了一種文野合流,雅俗共賞、情濃語淡的劇本文學。
(1)長短句的有機結合
曲牌體所采用的長短句是花腔小戲一個突出的結構句式特點,這個特點使得唱腔在表達作品內容時可以更加機動性和舒卷性。例如《紡紗線》中的男腔“肩駝一根黑桿子秤,(行送行送)秤砣在輩子心,(哪嗬嗬)手拿兩吊整,(吶行送行送)大街上買紗紋(哪行行送)”……這個曲調本應該是四方句的結構,但是唱詞卻并非完全一致,而是8、6、5、6的結構,這就是典型的曲牌體唱詞特征。
(2)襯詞的藝術特色
較多了解黃梅戲的人都知道,幾乎每一部黃梅戲中都有大量的襯詞,個別曲調甚至“主次顛倒”,出現襯詞比實詞還多的現象。例如《椅子調》,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這足以證明,襯詞對花腔小戲的重要性。襯詞使短小的歌詞變得豐富,擴大了曲式的結構,為演唱者流出空白,可以自由發揮。
襯詞作為花腔小調整首曲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補充曲調,襯詞使短小的歌詞變得豐富,擴大了曲式的結構,為演唱者流出空白,可以自由發揮增添趣味。
第二,補充曲式,不管是哪一類的音樂作品,曲式結構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可以從形式上給人美好的感受,例如眾所周知的“起承轉合”“首尾呼應”等,都與人們的審美相適應。花腔小戲唱詞的不對稱性,或許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式結構性的美感,所以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人們慢慢發掘了這些優美的襯詞。
2.念白的運用
在戲曲音樂中,唱詞和念白相輔相成,兩者皆是戲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劇的主體。戲曲的念白與西方話劇的念白不同。戲曲的念白大多經過藝術加工,它們有自己的節奏、韻律,腔調,甚至有在不同程度上表達音樂的職能,而西方話劇中的念白則與人們說話相似,還有一種是帶有節奏性質的韻白。
由此可見,花腔小戲中念白的形式十分豐富。再加上前文所說的襯詞,我們可以看到,花腔小戲的唱詞不僅十分豐富,而且非常機動,一起構成了花腔小戲所固有的藝術特性。
三、花腔小調的演唱
(一)呼吸技巧
一個合格的黃梅戲演員對呼吸的方法一定是十分考究的,他們大抵以“丹田運氣”,即將氣放在橫膈膜之上,利用小腹的各類動作加以調節,包括收緊、放松、震動等。該要領與京劇的呼吸練習法相似,在改進傳統黃梅戲中的錯誤的發聲與呼吸方法的同時,提高黃梅戲演員的演唱水準。
有關歌唱中使用氣息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三條原則,即用氣深、調氣通和控氣活。“用氣深”:就是用腰腹造成肌肉呼吸,以“丹田”作為呼吸的支點,將氣吸到橫膈膜上方。但是如果過于“深”,就會呼吸不暢,造成反作用。“調氣通”:就是要保持呼吸通暢的狀態。不管是在吸氣還是呼氣的狀態,呼吸通道都必須保持暢通,這樣才能保證聲音的穩定和流暢。同時為了避免滋擾、氣流堵塞,下顎、肩、胸、頸等一切非發聲器官都要完全放松。“控氣活”:是指用氣要靈活。為了順應用語色彩、情緒轉變、風格特征的需要,用氣的要領不是古板、相似的,而應該是有著多重變化的。
所有的戲曲都非常講究氣口,花腔小戲也不例外。不提倡腹式呼吸方法和胸式呼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憋氣和浮氣。憋氣和浮氣會造成氣息沉不下去,也深不起來的后果,唱歌時丹田沒有底氣撐持,以至于出現氣短和喉嚨緊張放不開,從而聲音變得僵硬且緊張。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胸和腹一起呼吸,吸氣時保持積極,胸部張開向上挺起,腰圍感覺稍向外擴張,向下收縮橫隔膜。呼氣時參照吸氣狀態,慢慢收小肚子,同時緩慢的將胸腔擴大,穩健、均勻地將氣呼出。氣息要像建筑,非常高大,但根基十分牢固。同理,遇到高音,氣息必須要充足,不能硬往上沖,要學習放風箏,字要往上飄,氣息連著線,而不是單純的力量的表現。
(二)發聲技巧
真假聲的運用:因為黃梅戲流暢、優美、親切、抒情,行腔多在中低音區,所以筆者認為在黃梅戲的演唱中,應以真聲為主,加一點假聲,真假聲糅合在一起。在練習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處理。例如真假聲、輕重、情緒的轉換等。
共鳴:共鳴具有一定的調節功能,可以改變音色。一般來說從高音區、中音區到低音區,我們應該分別使用腦后音(聲樂中常說的“頭腔和鼻腔共鳴”)、口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鳴、膛音(聲樂中常說的“胸腔共鳴”)。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節,盡量發揮他們自己的功用。
哼鳴:在平時的練習中,可以從胸腔開始采用哼鳴的技巧,保持舌根部輕松,喉嚨松弛,中、低音通暢。要感覺聲音被胸腔托住,聲音保持共鳴,打開喉嚨、鼻腔,調節好這個地方的高位置共鳴。
另外為了對應不同角色或行當的不同音色,可作不同程度的調節。例如花旦,可以利用用口、鼻腔、咽腔為聲音主體,少帶胸聲讓聲音往前走,這樣發出的聲音就是年輕甜美的;老旦、老生、青衣則以胸聲為主,口、鼻腔、咽腔為輔,這樣音色就會低沉渾厚;花臉則需要在穿膛音的基礎上,用鼻腔共鳴去表現。
(三)咬字吐字
黃梅戲使用安慶土話演唱,要求“字正腔圓”“吐字清晰”,這便對演唱者的發音有非常高的要求。排除一小部分特殊的字,大多數字的發音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字頭、字腹與字尾,但不管是什么樣的音節,作為一名優秀的花腔小戲演員,對這些應管窺蠡測,這樣才能掌握如何重字頭,如何響字腹,又如何準字尾,以此來確保吐字咬字的精準度。
1.重字頭
字頭是字音節的開始,決定著字音的走向,再加上戲曲潤腔的過程也主要集中在字頭,所以,這部分的演唱,應在重視力度的同時保持一定的機動性,還要注意咬字的輕重和長短,不宜過分重或發聲時間太長。
2.響字腹
我們說的響字腹,是字音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戲曲的放聲部分。在這個部分中,保持正確的演唱方法,口腔放松,保持共鳴,在通過口腔、鼻腔、頭腔的過程中,將音放大,同時調節嘴型,保持聲音圓潤響亮。
3.準字尾
不同的字尾想要表達的字意是不同的,優秀的花腔小戲演員必須要精準掌控聲音的位置,以此來確保字尾正確的歸韻。
四、結語
在以上部分中,對花腔小戲的演唱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黃梅戲是我國首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如今我國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大前提下,對它的演唱特點進行深入鉆研,既是對這一劇種的藝術價值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也是對花腔小戲研究方面的空白填充。
在以上的研究中,筆者了解到了更多關于黃梅戲的知識,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喜愛黃梅戲。筆者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有更多年輕人了解并且繼承我國傳統戲曲,也告誡自己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充實所學知識,力求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獻出自己微薄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A].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卷[C].2007年.
[2]時白林.黃梅戲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編.黃梅戲常用曲調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
[4]楊鑫銘,韓佩貞.戲曲音樂概論[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5]魏紹昌.石揮談藝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