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鈴

貝多芬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直以來,關于貝多芬失聰后還能寫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這一點,人們既好奇又震驚!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年輕的貝多芬被認為是繼莫扎特之后最重要的音樂家。在他25歲左右的時候,他隨海頓學習,并被譽為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演奏家。到30歲的時候,他已經創作了幾首鋼琴協奏曲、六首弦樂四重奏和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對貝多芬來說,未來本是一片光明。
然而,命運就是喜歡捉弄人,26歲左右,貝多芬開始聽到嗡嗡聲并伴隨耳鳴現象。1800年,30歲的他在維也納給在波恩當醫生的兒時好友Franz Wegeler寫信,他說自己正在經歷痛苦:“在過去的三年里,我的聽力越來越弱。在劇院里,我必須和管弦樂隊非常靠近,才能聽清樂手的演奏,站得遠的話,我聽不到樂器的高音區和歌手的聲音。有時,如果對方說話聲音太輕,我也幾乎聽不到。耳朵里有聲音是真的,但不是那些話。如果有人大喊大叫,我也受不了。”
貝多芬試圖不讓他身邊的人知道這個問題,他擔心,如果有人知道了這一點,他的事業將會毀于一旦。
“兩年來,我幾乎避免了所有的社交聚會,因為我不可能對別人說‘我聾了,”他寫道。“如果我從事別的職業,可能容易些,但在我這一行,那就太可怕了。”
有一次,貝多芬和他的同伴費迪南德·里斯去鄉村散步時,看到一個牧羊人在吹笛子。貝多芬從里斯臉上的表情感受到,那笛聲一定很美妙,但他卻聽不到。據說,在這次事件后,貝多芬的狀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了。因為他不得不真正面對自己失聰的事實。
1812年之前,32歲的貝多芬還能聽到講話和音樂的聲音,但在44歲的時候,他幾乎完全聾了,這對他來說一定是毀滅性的打擊。
真正致使貝多芬耳聾的原因并不明確。研究推測,病因大致有斑疹傷寒、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甚至是他習慣把頭浸在冷水中保持清醒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貝多芬內耳出現了病變。此外,畸形性骨炎也可能是他耳聾的原因之一。
在生命的前三十年,貝多芬的耳朵都是好使的,他聽過并演奏過音樂,所以他知道樂器如何發聲,知道它們如何相互配合,并發揮出怎樣的音響效果。他的聽力是緩慢退化的,而不是突然耳聾,所以他總能在腦海中想象出他的音樂作品聽起來會是什么樣子,也就是他有內心聽覺。
貝多芬的管家記得,在他的聽力逐漸惡化時,他常坐在鋼琴前,把一支鉛筆放在嘴里,用鉛筆的另一端觸碰樂器的音板,來感受音響的振動。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貝多芬聽力正常,他使用音高更高的音符。隨著聽力的衰退,他開始使用他能聽得更清楚的低音。像《月光奏鳴曲》、他唯一的歌劇《費德里奧》和六部交響曲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高音又回到了他的作品中,他的創作在已經在他的想象中成形。
1814年,作曲家路易斯·施波爾在觀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排練后說:“在強的段落中,這個可憐的聾子不停地敲擊琴鍵,直到琴弦發出刺耳的聲響,在弱的片段,他又演奏得如此輕柔,以致于鋼琴聲都被吞沒了……我對如此艱難的命運深感悲哀。”
當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首演時,他堅持親自指揮。樂團雇了另一位指揮邁克爾·烏姆勞夫站在作曲家旁邊。烏姆勞夫告訴表演者跟著他,不要理會貝多芬的指揮。
演出得到了熱烈的掌聲,但貝多芬聽不到。據傳,年輕的女低音歌唱家卡羅萊娜·昂格爾走近貝多芬,并把他轉過來面對觀眾。貝多芬看到了觀眾的喝彩。
選自《音樂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