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姝辰
河南省沿黃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旱澇頻繁,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3 ℃,全年無霜期7~8個月,平均年降水量61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一、發展概況
黃河沿岸主要糧食作物種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還有少量水稻和谷子。小麥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52.9%,玉米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44.3%。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較大的主要是花生、大豆、白菜、白蘿卜、辣椒等。經濟林木主要有蘋果、紅棗、核桃等。黃河沿岸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地貌各不相同,各地區農業發展帶有明顯的層次性。
(一)糧食單產
西部山區每667 m2產量較低,從孟津縣白鶴鎮進入黃河高灘區后糧食單產基本穩定。三門峽市境內為黃土臺和淺山丘陵地貌,水利條件較差,平均有29.4%的土地能夠得到灌溉,個別鄉鎮甚至無水利灌溉,完全靠天收,糧食單產也較低,黃河沿岸鄉鎮每667 m2產量高的在300 kg左右,低的僅有幾十公斤。洛陽市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地貌由山地向平原過渡,西部的新安縣沿黃鄉鎮糧食每667 m2產量不足300 kg,孟津縣以下水利條件漸好,每667 m2產量達470 kg。
從孟津縣白鶴鎮到蘭考縣東壩頭鄉的黃河高灘區,灘區形成時間早,不易上水,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經歷年的水利設施建設,農田灌溉基本不成問題,糧食作物基本上實現旱澇保收,尤其是焦作市的“溫孟灘”,糧食作物單產在500 kg以上。
從蘭考縣東壩頭鄉到臺前縣吳壩鎮的黃河低灘區,是黃河“鐵頭、銅尾、豆腐腰”中的豆腐腰,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洪澇災害,黃河下游的二級懸河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沿岸居民深受其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運轉,大大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標準,同時,近二三十年來黃河流量下降,河道收窄,再加上河南省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實施以來,灘區的水利設施建設得到重視,下游灘區農業得到發展,糧食作物單產在400 kg左右。
(二)作物分布
小麥、玉米多分布在黃河下游,水稻主要分布在范縣、臺前縣、長垣縣、原陽縣、孟津縣,蘋果、紅棗主要分布在三門峽市的黃河沿岸鄉鎮。
(三)地面植被
西部山區多為森林植被,濕地保護區內多為天然草本植物、灌木以及農作物和少量人工營造的防護林、經濟林等;下游灘區除堤防林外,多為農作物。
總體來講,西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在過去的發展中對農業的依賴性不高,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低。東部黃河灘區多數為農業鄉鎮,二三產業不發達。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黃河沿岸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得益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得益于“三山一灘”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但是在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種植結構不平衡
推進種植業轉型升級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目前,黃河沿岸種植主導產業仍存在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雷同等問題,容易出現跟風式生產、滯銷賣難、信息孤島等現象。部分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足,仍然制約著農民增收。建議進一步加強市場引導,指導農民合理發展適合本地的特色產業,促進增效增收。
(二)缺乏品牌意識
黃河沿岸鄉鎮不乏地理標志的特色產品,如靈寶蘋果、靈寶大棗、孟津梨、孟津貢米、焦作“四大懷藥”、原陽大米等,但都缺乏統一的注冊商標。原陽大米早在2002年10月就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原產地證明商標”,是全國大米行業第一家,但是到目前為止原陽缺少一個人盡皆知的大米品牌。曾經的“黃金晴”為原陽大米打開了國際市場,卻因為不善經營、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等問題砸了牌子,進而影響原陽大米在市場上的聲譽。
三、發展建議
沿黃農業發展需要一個統一的行動計劃作指導,針對沿黃各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予以發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黃河沿岸名勝古跡多,有著深厚的人文氣息,再加上西部山區森林植被豐富,黃河風景秀麗,濕地資源豐富,適宜于發展生態旅游。下游灘區土壤為有機生態淤積土壤,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機質、腐殖質、微生物昆蟲生態都高于普通農田,是發展特色種植業的理想農田。必須以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為契機,加快沿黃鄉鎮土地流轉,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以傳統糧食作物為主向經濟作物、特色種植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打造“黃河、生態、有機”現代農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