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法律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已經成為我國要貫徹落實的方針政策。但是如何做到執法必嚴,這就要求我們對待法律的程序和實體問題都要極為重視,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追究,因此證據在我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證據就無法確定一個人的罪行,這是對保障人權最重要的體現。證據的種類有很多種:書證、影像視聽資料、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利用手機、平板、電腦進行日常的生活與交流,由此便出現了一個新的證據種類:電子證據。不同于書證,可以將事實固定在紙張上,顯而易見。電子證據的取證、認定以及我國的審判方式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電子證據的概念、與書證、視聽資料的不同、對電子證據如何認定等問題進行研究論述。
關鍵詞:電子證據;概念;認定;審查判斷
分類號:D925.13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以來,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開啟了新征程,這不僅對經濟建設、物質文化建設提出了高標準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倫理和道德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層次要求,特別是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提出了新的課題和研究方向。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力推進依法治國,大力推進司法改革,因此,如何審判好一個具體的案件是依法治國中很重要的一點,證據作為定案的依據之一,對證據進行審查清楚、準確對于一個案子能夠公平正義的審判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我國對電子設備應用的越來越多,因此,轉賬記錄、圖片等等都可以成為電子證據中的一種形式,電子證據在符合案件事實的情況下,可以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予以使用,但是由于電子證據與傳統證據的不同,我們在界定電子證據、人的那個電子數據真實性的時候要尤為重視,本文基于此出發,在電子證據的界定、認可、以及如何適用的問題上予以研究論述。
二、證據概述
1.證據的概念與特點
證據是指依照訴訟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對于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依據充足的證據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一致好評。證據是客觀存在的,偽造、變造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情況嚴重的情況下,有可能構成犯罪。
證據包括書證、鑒定資料、影視視聽資料、與電子數據。書證是一種最為原始古老的證據,案件事實依附在紙張上面的載體上,書證包括兩個重要的原則:1、最佳證據原則,提供書證的當事人應當提供原件,對提供原件卻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印件,法庭對結合其他的證據與案件事實對復印件予以論證。2、文書提供命令。證據書證原件在對方當事人手里的,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要求對方當事人提供,對方沒有正當理由不予提供的,應認為當事人主張的事實是真實有效的,若對方當事人為了阻止對方使用證據,對證據進行銷毀的,應給與拘留和罰款的處罰;鑒定資料,必須是由鑒定人以鑒定書的形式做出的;影視視聽資料與電子數據最主要的區別是,電子數據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復制傳播,而影視試聽資料只能固定在收音機,以及一些設備中,勘驗筆錄,只能由司法工作人員以固定的勘驗程序和勘驗結果,非司法工作人員無法進行勘驗,沒有證據的效力。
三、電子證據的界定
“電子證據泛指“一方當事人以數字形式向法庭出示的任何形式的證據信息”。信息時代變革的節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與取得方式的飛躍使證據學研究乃至證據立法面臨諸多考驗。在 證據信息化的大趨勢下,以計算機及其網絡為依托的電子數據在證明案件事實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種以新的形態出現的證據形式在證據法律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有識之士定義為電子證據。”
1.電子證據在證據中的體系和地位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的應用得以普及.不可否認科技的進步在為我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利用高科技電子設備進行違法犯罪等新的犯罪類型的出現,就為案件的偵破,公訴,審判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對案件事實予以證明的電子證據的大量出現使傳統的證據概念,規則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由于對該"新事物"的出現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相關的立法的缺失和滯后,目前司法實踐中往往只能將電子證據推定為書證或者視聽資料.電子證據本身的特殊性使理論界對電子證據的認定更是百家爭鳴,沒有統一的論斷.由于我國正在積極的推進刑事訴訟法修改,對電子證據的定位就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子證據在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中應用的的越來越多,而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相較于以前用的較少,因此,電子證據在整個證據體系中占到很大的比例,法官以及法律從業者也越來越重視電子證據的作用,從而進行收集、認定和利用電子證據,將符合條件的電子證據作為審判事實的根據。
電子證據的審查與認定方式。《規定》第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對電子數據真實性提出異議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結合質證情況,審查判斷電子數據生成、收集、存儲、傳輸過程的真實性,并著重審查內容。根據規定,我們得出結論:在對電子證據進行審查時,可以通過多方面來進行審查:首先,要看電子證據的收集方式,是否來源于合法的渠道,又誰進行收集;其次,要審查電子證據的內容是否全面,可以靠,內容模糊不清的電子證據不能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第三,法官在審查電子數據時,要看電子數據的存儲是否是在有合適的存儲方式;第四,要審查電子證據是否被人修改過,經過篡改,完善和補充以及經人工操作過得證據都不得作為有效證據進行審查,第五,要對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進行真實性驗證,不可隨意將電子數據認定為證據。第六,對證據的審查應當全面,將現實中的證據(物證、書證等)與電子數據一并進行審查。
四、結語
時代與科技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法律與時俱進,法律與能與社會良好結合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提供良好的指引作用,隨著電子數據越來越廣泛的被使用、我們要在學習他們法律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能給完整的立法體系,以供在存在電子證據的案件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電子證據與實體證據結合,為我國的法治道路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潘金貴,李國華.我國電子數據收集提取措施對基本權利的干預與立法完善[J].湖南社會科學,2019(5).
[2]鄭曦.刑事偵查中遠程在線提取電子數據的規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5).
[3]蔣勇.大數據背景下我國電子數據的附帶搜查問題研究——以美國法上的判例為參照[J].蘭州學刊,2019(5).
[4]高榮林.警察無證搜查手機與公民隱私保護問題探析——以美國的司法判例為主要研究對象[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9(2).
[5]張新寶.《民法總則》個人信息保護條文研究[J].中外法學,2019(1).
[6]陳永生.論電子通訊數據搜查、扣押的制度建構[J].環球法律評論,2019(1).
[7]喻海松.刑事電子數據的規制路徑與重點問題[J].環球法律評論,2019(1).
[8]孫瀟琳.我國電子數據搜查扣押之審思[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9]陳永生.刑事訴訟中搜查手機的法律規制——以美國賴利案為例的研究[J].現代法學,2018(6).
[10]馮姣.論互聯網電子證據的保管[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8(1).
作者簡介:楊文慧(1995-),女,漢族,山東人,法律碩士,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