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政協委員并參加聯組討論。這次,總書記來到的是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全國政協有34個界別,自2013年全國兩會以來,總書記參加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還是第一次。開局之年,在全國兩會這個彰顯人民主體地位、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最高議政平臺上,這一會議安排,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不負人民”的初心。在這個場合,習近平提及了兩個“接地氣”的民生熱詞,著眼處都是一個“公”字。
一是,公立醫院。他說,“在抗疫斗爭中,公立醫院是中流砥柱。下一步,要繼續鞏固、強化、壯大公立醫院,這一條是明確的。”
二是,教育公平。他說,“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是在北京這個問題也很突出。所以學區房加價很高,都往好學校的片區鉆啊。”習近平著眼“公”字背后,是當下中國民生領域的兩大關切——就醫、求學。
醫療是民生之需,教育是民生之基。新中國成立至今,櫛風沐雨一路走來,中國醫療、教育事業成就舉世矚目,民眾的人均壽命、受教育程度都有大幅提高,但無論環顧當下還是放眼未來,還有許多問題待解。
如何解決?唯有改革。
保障人民健康,“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繼續加大醫保改革力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改向何方?堅持公益。
著眼醫衛改革,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著眼教育改革,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
可見,“公”字背后,著眼的是一個“共”字——在當下中國,如何解決痛點、補齊短板,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每一個國民,走共富之路,是民之呼,國之應。
聯組會上,習近平一句“我們來共同關心”直擊人心。今次兩會上,代表委員如何共同關心這些民生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外界寄予期待。
“公”字背后,著眼的更是一個“人”字——醫療,治病救人。教育,教書育人。兩者,都關乎“人”。
醫衛改革,旨在“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兩會,聚焦“人”,著眼奠定一個可期的未來。
(綜合新華社訊、中新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