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菌
失傳的針法,凝固千年時光
盛唐,是一個氣度雍容的朝代。那些盛唐的工藝、音符、建筑、文字,俱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chǎn)。而失傳已久的盛唐刺繡蹙金繡,只存在于當時的華章與典籍、壁畫與器物中,千年后的人們,實在無法想象它的瑰麗。
如今,非遺傳承人馬倩經(jīng)過10年潛心打磨,終于將蹙金繡重現(xiàn),人們可以感受到當時巧奪天工的技藝,還有那個時代的富足與強盛。
1987年,陜西法門寺地宮開啟,蹙金繡重現(xiàn)于世。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蹙金繡實物共5件,因為金線的穩(wěn)定性,千年后依然華美如新,是地宮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絲綢織物。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科學家在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蹙金繡實物上的手工捻金線,平均直徑只有0.1毫米,最細的地方僅有0.06毫米,比頭發(fā)絲還要細。并且每米金絲線上繞金箔3000多圈,就是現(xiàn)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難達到這樣的工藝水平。蹙金繡就是以這樣驚艷的方式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人的面前。
“僅在材料上我們就達不到當年的工藝了。現(xiàn)在的金線來自南京龍?zhí)舵?zhèn)的金線非遺傳承人。明清時期,南京江南織造專門給皇家做服飾,他們的金線技術因此流傳至今。我們?nèi)缃裼玫降淖罴毜慕鹁€的直徑是0.12毫米,根本無法與法門寺出土的金線相比。據(jù)說,現(xiàn)代金箔工藝也遠遠達不到唐朝的程度,蠶絲線也做不到唐朝時那么精細。一千多年前的工藝技術,是現(xiàn)代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馬倩介紹說。
與刺繡結緣,挑戰(zhàn)不可思議的技藝
馬倩敢用10年的時間去挑戰(zhàn),成為蹙金繡的傳承人,靠的是一腔孤勇和與生俱來的天賦。馬倩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外資公司成為人力資源管理人員。
興趣使然,工作之余,馬倩喜歡泡博物館,喜歡欣賞明清時期的繡品。她越來越覺得刺繡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她閱讀了市面上與刺繡有關的書,研究、觀賞蹙金繡的針法。盡管家人都不支持,但她還是決定放下一切,去蘇州跟隨非遺大師學習盤針繡。
天賦異稟的人都是老天賞飯吃,馬倩將靈氣和天分發(fā)揮到了極致。坐在繡架前,從繃框子那一刻起,她的上手速度就令人驚嘆。老師驚訝地說:“這也太可怕了,怎么會有學得這么快的人。”馬倩跟隨老師學了整整5年技法,直到老師對她說:“你的東西我不用看了。”意味著她可以出師了。
后來,馬倩又拜師非遺傳承人計清老師,學習蹙金繡、平繡等刺繡針法技藝。一邊學藝,一邊著重進行唐代絲織文化的系統(tǒng)性學術挖掘與研究。10年來,馬倩身邊逐漸聚攏了一支年輕的團隊,并吸引了許多紡織專業(yè)的研究生和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大學生也加入進來。他們收集、整理蹙金繡的圖案紋樣,并從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和唐代絲織品、壁畫、器皿、敦煌洞窟、藻井中去發(fā)掘、尋找線索,在浩如煙海的線索中尋覓屬于唐朝服飾的密碼。(摘自《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