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幫熟人無償接送孩子兩年半,一次意外跌傷,竟被對方告上法庭……”
判決書顯示,家住濟南的張女士和杜女士是熟人和朋友關系,兩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幼兒園上學,張女士一直在家專職照顧孩子,時間充裕。
而杜女士和丈夫都在中學上班,經常無法按時接送孩子。所以,杜女士經常讓張女士接孩子時,一塊幫忙接上自家孩子佳佳。這樣的無償幫助,一幫就是2年半。
佳佳意外跌傷的事情發生后,張女士去看望時留下2000元錢。然而,杜女士將張女士告上法庭,要求張女士賠償佳佳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共計6657元。
一審法院判決:張某某承擔七成責任——賠償佳佳醫療費5429.93元、護理費420元、交通費140元,扣除被告張某某已支付的2000元,以上共計3989.93元。
但二審法院推翻了一審的判決,認為鄰里朋友之間互幫互助值得肯定,不需要擔責。
對比來看,二審法院顯然有了更多的設身處地,有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考量,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判決結果。
其實,法律在現實層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也不是機械的,面對復雜的現實情況,法律在執行層面其實是有些自由裁量空間的。
正是因為有這個裁量空間的存在,才誕生了法官、檢察官、律師等一眾職業。他們的使命,正是代表公平、正義和良善去拿捏裁量。
從這個角度去看,這起案件,告出了一個人性問題,判出了一個法律問題。
而最終的結果是:告出了自私,判出了暖意。
(摘自《新京報》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