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彬 高娃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當前高校校園安全管理中的重大課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通過對校園進行信息化、智慧化的管理升級,實施全覆蓋、全時段、全人群,及時客觀、完備、多維度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打造教師和學生工作信息化平臺,有利于提高校園安全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提升校園安全管理的質量和管理效率,更好為學校校園安全管理服務。
關鍵詞:疫情;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28
校園安全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對人員密度大、人員所屬區域分布廣、人員流動性大的大學校園安全管理,帶來非常嚴峻的挑戰。一旦發生校園安全事件,將嚴重影響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因此,在校園安全管理中要時刻關注全體師生員工切身利益,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加強校園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探索實現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工作平臺和工作模式,落實好安全防控措施,“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在為全體師生員工身體健康提供安全防護的同時,加速實現教育部關于建設“三全兩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
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校園安全防控的現狀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抗疫方針,并號召“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疫情溯源和監測”。當前高校積極響應“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根據上級防控要求,主動采取嚴格的全體師生員工返校安全管理制度,實行“一人一策、因人施策”管理策略。返校后建立健全嚴格的出行審批和報備制度,加強師生員工體溫異常等健康情況的監測與上報,健康碼、行程碼查驗等。嚴格校園的進出口管理,控制校內人員密度,保證安全距離,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等相關管理手段,收到一定成效,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校園安全防控遇到的常見問題
2.1 校園信息化應用水平亟待提高,以適應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要求
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師生員工各類事務辦理缺乏一站式服務平臺,數據的統計分析和上報信息化程度不高。如在校外實習學生的相關證明往往需要返校現場辦理,不僅增加人員流動還來的防控風險,也給校園的安全防控帶來隱患。再如,師生員工返校路徑、使用交通工具、返校日期、個人健康狀況與體溫異常等情況統計與監測常為人工統計上報,且數據多數是報表形式,學生數據由輔導員統計上報,教師數據由所屬部門負責上報,學校防控主管部門負責整理匯總報上級部門,這種運作方式,不僅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再者人工上報,難免有不準確,甚至人為因素導致統計錯誤的存在,不能及時向防控部門提供精準數據。應急上報信息發布等校園安全防控體系機制不健全。目前學校報表形式的上報系統,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完成相關防疫數據統計任務,但缺乏各防控部門平臺之間的相互溝通,統籌管理,而且信息不能及時共享,不利于形成相互支撐,總體發力防控格局,實現各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防控效率,影響疫情防控的及時性、針對性。
2.2 數字校園建設有待加強,校園出入口管理智慧化程度不高,給校園疫情防控帶來安全隱患
當前高校現有出入口信息采集系統,大多比較陳舊,只有音視頻的抓取功能,不能適應疫情期間較高的數據統計、全面的信息處理分析和異常情況自動預警的要求。陳舊的監控系統缺乏適應性大數據處理分析功能和完備的智慧算法,不能對所抓取到的信息進行即時性處理分析,更不能根據可能存在的風險提供相應預警。只能滿足在遇到問題后,按程序申報,查看視頻,找出相應時間段音視頻文件,人工進行分析判斷。這相對當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式和現代智慧化數字校園的建設要求而言,顯然不能滿足要求。再就是現有師生員工和校外工作人員出入審批和報備,OA系統申報走程序大都需要經過多層、多人管理,一旦中間環節有一人沒有及時審批,整個流程就會受到影響,延誤工作,甚至給校園疫情防控帶來隱患。
2.3 沒有形成適應當前疫情防控新情況的身心應急機制平臺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大爆發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而且目前也尚未看到世界疫情的拐點。疫情的長期與人類共存的可能性和近期烏魯木齊、青島、喀什的疫情防控出現的問題,也時刻提醒著各大院校,盡管在疫情防控上我國取得了一定成績,收到較好成效,但絕對不能放松警惕。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快、傳染能力強,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或疫苗能夠完全治療和防范病毒對人的侵害,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的影響深遠而持久。長期嚴防死守的疫情防控形勢,需要建立一套與之適應的身心應急預警機制。疫情防控嚴峻時刻,居家隔離,居家辦公,在家上網課,對大家心理產生較大影響。輕者是壓力過大出現焦慮、躁郁等情緒,重則出現的各類心理異常問題,甚至出現極端事件的發生。有學者在對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做統計分析后得出相關結論:“醫護人員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相對穩定,但心理異常檢出率較高”。也有學者統計,在新冠肺炎疫情應激狀態下,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發生率明顯上升,急需對其采取精準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措施。
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以校園信息化建設助力高校校園安全防控
3.1 加強校園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提升防控覆蓋面,提高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
校園防控防疫工作,要抓住關鍵,形成合力,嚴而又嚴。以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校園信息化應用為切入點積極探索,以信息化、智慧化“賦能”校園管理與服務,促進校園管理的高效、便捷、優質發展。運用現在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技術理論和方法,通過打造信息化、智慧化平臺,助力高校疫情防控,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
加強校園安全信息化、智慧化平臺的建設,提升師生員工線上綜合事務的處理能力。打造應用平臺系統,所有服務師生員工事項“應進必進,應接必接”,全部實行線上“一網通辦”、自助云端打印、線下一站式服務等,減少師生員工因辦理各種手續、開具各類證明等返校,提升辦事效率,減少因人員接觸引發的感染風險。同時,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如采取在線無接觸式工作會議、線上教育教學活動或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會議形式與教育教學等,不僅減少了因師生員工線下聚集的防范風險,也提升了效率。
另外,信息化、智慧化平臺的建設還能提升報表管理,系統可以根據學校管理者需要,快捷獲得各類管理報表;完善校園應急預警機制,應急管理系統的建設,形成包括智能掃描檢測、自動形成行蹤記錄與健康檔案的等核心功能,有效支持高校實現校園精準化管理。再就是,通過共建共享,進行大數據分析,借以發現潛在的關聯性問題,有效支持學校科學管理和決策。加強對校園安全管理中的智慧化建設探索,達到校園安全管理的科學、便捷、高效,最終實現疫情防控目標,保證師生員工的生命健康。
3.2 提高校園數字化建設水平,提升對學校關鍵區域異常人員和人員異常的監控能力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數字校園建設,首要是完善出入管理的智慧門禁系統,嚴防入口,利用智慧門禁系統,進行出入校門、關鍵區域的異常人員和人員的體溫異常等健康狀況的預警和分析。
再就是加強校外進出校園人員的信息管理,完善即時報備制度,實現人員信息的互聯互通,提升管理效率;陌生入校人員識別、學生出入校園異常數據提醒、校園、校內區域入侵預警和分析;意外滯留預警和分析等,加強人員的管理,提升疫情防范的針對性、及時性。
最后是重點區域內,進出人員數量、非法滯留等多種情況進行記錄和預警,避免發生校外人員或同學滯留引發的危險,使學校管理者對每個建筑物內的人員情況進行實時掌控。學生上課出勤情況與校園各出入口監測數據匹配,一旦發生學生在校記錄與監測不一致,可以根據預警信息,及時有效地進行快速排查和處置,形成精確和有效管理。
3.3 提升防控防疫信息精準推送能力,加強對師生員工健康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問題及時干預
運用學校官微、校內信、微信群,開發APP應用、小程序等便捷終端信息化應用手段,及時推送疫情防控相關信息給師生員工和家長,開展在線健康教育、舉辦在線健康講座,進行心理健康相關技能培訓等,提高師生員工、家長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意識、應對能力,提升教職員工工作中的安全感,獲得感,推進師生員工健康生活,安心工作,專心學習的良好氛圍。
根據防控統計要求的關鍵字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師生員工疫情期間健康檔案。各防控部門分工協作,做好每日常規健康監測。對學生和教職工中有發熱、咳嗽等癥狀的重點監測,形成預警機制,做好嚴格的篩查工作。區別這些癥狀原因是一般疾病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根據防控要求及時進行相關檢測、隔離等排除風險。信息統計分析中如有心理異常,及時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干預,常規性問題進行朋輩疏導或公開講座等,提升師生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J2018-04-20].http://edu.china.com.cn/2018-04/20/content_50922481.htm.
[2]李士雪,單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究進展述評[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58(3):19-25.
[3]陳貴梅,榮健,何欣然,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安徽省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中華疾病控制雜志[J].2020,24(08):965-970.
[4]楊雯雯.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五位一體”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20,(30):8-9.
基金項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校園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應用(ghxm202002)。
作者簡介:祝世彬(1975-),男,漢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