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學屆近年來一直在關注公益訴訟制度。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自確立以來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相關法律以及司法解釋不斷出臺,以此來規范公益訴訟的開展。但是法律規定并非都是詳盡的、完備的,學界對哪些主體可以作為公益訴訟原告仍爭論不休。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學界一直在爭議得熱點問題就是社會組織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能作為原告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根據目前已經判決的大多數案件不難發現,目前公益訴訟的問題依舊是原告范圍過窄,對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規定的條件太過嚴苛,現行制度無法使公益訴訟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關鍵詞:環境污染;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社會組織
分類號:D925.1;D922.68
引言
從目前司法實踐中已有的由社會組織作為公益訴訟原告這一類案件中,關于社會組織符合什么樣法定條件能被認定為適格原告,各個法院存在不同的見解。司法實踐是復雜、多變的,在司法實踐中,極有可能出現因為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不同,而導致相類似案例出現截然不同判決結果的情況,因此,對這個問題仍需進一步從司法實踐和理論的角度進一步分析論證。
一、案件概述
1.案情介紹
2016年,東興公司(甲方)與銅鑫公司(乙方)簽訂了限期一年的《固廢委托處理合同》。雙方關于該合同內容作出約定,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代為處理甲方在生產運營的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棄物,甲方在本公司進行裝車處理,之后由乙方運輸處置,雙方簽署的合同自 2016年4月起生效,有效期直至2017年4月。2016年3月31日,乙方銅鑫公司與運輸公司保運公司簽訂了《運輸協議》,雙方約定由保運公司來運輸銅鑫公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棄物,由銅鑫公司指定裝車地。2016年6月17日,張家良是與銅鑫公司簽有《業務提成合作協議》的業務員,代表該公司委托董建軍將兩車廢汞觸煤運到銅鑫公司。董建軍聯系了一家貨運部,該貨運部指派毛艷強與范林業二人駕駛車牌號為豫A×××××的貨車將危險廢物從東興公司裝車運出。倆人駕駛該車于兩天后到達洛寧縣時,將所載危險廢物傾倒在裸露的地表上。一部分包裝在傾倒過程中發生破損,散落在地,未在現場發現任何防護措施,已經造成了土地污染。后因污染嚴重遭到群眾舉報,河南省環保廳要求當地環保局和公安局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現場調查。經查發現,毛艷強、范林業駕駛的車并無運輸化學危險廢物資質,且兩人也同樣不具有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從業資格。因此,社會責任中心作為原告向法院提起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2.法院判決
原審法院認為,社會責任中心符合提起本案訴訟的原告條件,可以作為本案的適格原告;原審被告在處置危險廢物時未采取相應防污染措施,該行為構成侵權,造成了污染后果且與已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結果具有直接因果關系,經過庭審調查辯論,法院認定各被告構成環境共同侵權,依據《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各被告應該對污染后果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共同修復生態環境。
原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司法解釋作出判決:一、要求銅鑫公司在一定期限內對污染損害區域恢復原狀并消除影響。如銅鑫公司超期未履行,那么就要支付環境修復費用48.288萬元,作為代履行費用;二、由銅鑫公司承擔專家費用5萬元,立即支付;三、銅鑫公司在判決規定時間內支付止損的必要費用5.7萬元;四、銅鑫公司在判決規定期內支付律師費10萬元;四、東興公司、毛艷強、范林業三方對本判決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承擔連帶責任。二審法院做出了維持原判的判決。
二、爭議焦點
1.社會責任中心是否具備原告主體資格
銅鑫公司和東興公司認為原告社會責任中心在本案中不具備提起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理由為,本案中的原告社會責任中心的宗旨以及業務范圍不滿足法律規定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要求,其章程確定的宗旨以及主要業務范圍的要求是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并不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另外,社會責任中心的成立年限也不符合法律規定,法律規定能夠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要專門從事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五年以上,而社會責任中心于2012年1月5日才成立,在提起本案訴訟時成立尚未滿五年。因此社會責任中心不具備提起本案的原告主體資格。
社會責任中心針對上述理由辯稱自身具備本案的原告主體資格。理由為:社會責任中心在其2010年章程中確立的宗旨和業務范圍都是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此處的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對環境的責任。2014年修訂的章程將社會責任中心的宗旨改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業務范圍中強調企業要注重節能減排,努力減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且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社會環境責任建設。社會責任中心提交的最近5年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的證據顯示,其曾召開“6·5世界環保日環保責任宣講”等宣傳環境保護等內容的活動,與環境保護相關,形式多樣,有利于企業形成環境保護觀念,應認定為屬于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符合相關法律的規定,因此社會責任中心是本案的適格原告。
2.本案環境污染責任應如何承擔的問題
銅鑫公司認為自己與其他被告不構成共同侵權,侵權責任不應該由自己承擔。理由是:本案中環境污染的產生與自己無關,是董建軍擅自委托毛艷強和范林業將危險廢物倒在了碧水源公司的院內,本公司并不知情。洛寧縣環境保護局現場調查時采取的防污染措施不當,導致本案環境污染后果的產生。因此,銅鑫公司不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體,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東興公司同樣認為自己不存在侵權行為,沒有對環境造成污染,不應承擔侵權責任。東興公司既沒有與他們共同實施造成污染的行為,也沒有主觀的合意,因此東興公司不是侵權主體,不應當承擔任何侵權責任,甚至不能算是本案適格被告。
社會責任中心認為銅鑫公司與東興公司以及毛艷強、范林業構成共同侵權,要共同承擔侵權責任。理由是:張家良是和銅鑫公司簽訂有提成協議的業務員,本案實際無運輸資質的運輸車輛也是接受了銅鑫公司的委托。銅鑫公司作為危險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置單位,在委托車輛運輸時有義務查明其運輸人員及車輛是否符合國家安全技術要求,本案中,銅鑫公司在未核實運輸人員和運輸車輛是否具備資質的情況下,將危險廢物交由毛艷強等人運輸;作為危險廢物的產生單位的東興公司,危險廢物在東興公司裝車,裝車時未查明運輸人員與運輸車輛是否具有危險廢物運輸資質;毛艷強、范林業在明知自己不具備從業資格且所駕駛車輛也不具有危險廢物運輸資質的情況下仍進行運輸,主觀上存在過錯,各侵權人的共同行為疊加進而造成了本案污染事故的發生,故各方當事人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由本案引發的思考
1.完善社會組織原告主體資格
在過去的司法實踐中,不乏成立不滿五年的環保社會團體通過提起公益訴訟參與保護環境并取得很好社會效果的案例。例如,著名的“鎮江市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協會訴優立光學眼鏡有限公司環境污染案”。該案的原告在提起這起公益訴訟時登記設立不滿五年,最終原告鎮江市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協會勝訴了。該案解決了固體廢物污染治理難的問題,促進了企業清潔的生產改造,推動了循環經濟發展,有利于生態保護,在行業內具有標桿作用。若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滿足“連續五年以上”條件的社會組織才能作為原告提起公益訴訟,那么該案件的原告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但事實是,上述案例原告贏得了案件的勝利,獲得了法院的支持,達到了保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社會效果,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因此,考察社會組織是否真正具有參與公益訴訟的水平和能力,考察社會組織是否能真正起到維護公共利益、保護環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一步。
2.完善我國環境共同侵權責任承擔制度
對環境共同侵權而言,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建立,無論是劃分對內責任承擔還是對外責任承擔,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建立有利于環境共同侵權對內責任承擔的劃分。在環境共同侵權案件中,當法院認定各侵權主體需要承擔連帶責任時,各共同侵權加害人可以合意確定對內賠償份額劃分,可以合意選擇環境損害評估機構來進行相關鑒定,并依據鑒定結果確定各自的責任大小,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節省司法資源,促使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建設。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在對社會組織原告資格進行審查時,應根據現有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適當運用法律解釋方法來認定其是否具有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在司法實踐中應審慎地認定環境共同侵權,在侵權事實發生后,要能夠及時彌補損害,盡最大可能降低環境損害,恢復生態在發生環境侵權后,能夠及時、有效的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從而減輕司法負擔,節約司法資源。
參考文獻:
[1]王利民,李昱.環境侵權責任的構成:解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64條[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2]高琪.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適格限制--以德國利他團體訴訟制度為借鑒[J].法學評論,2015(3).
[3]陳建華.環境侵權案件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J].人民司法(案例),2017(23).
[4]李天相.環境公益訴訟原告利益的維度--以環保民間組織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6(8).
[5]黃娜,杜家明.社會組織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優化路徑[J].河北法學,2018(9).
作者簡介:王玉婷(1996-),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貴陽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