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晴 游浩
[摘要]2019年底在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全球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中國成功控制疫情蔓延態勢的同時,多個國家和地區新冠肺炎感染者數量卻持續攀升,全球疫情蔓延擴散,“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任務艱巨。面對疫情常態化趨勢,高校開展新冠肺炎知信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有關文獻資料了解和分析大學生新冠肺炎知信行研究現狀,為高校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控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知信行研究
分類號:R47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流行范圍最廣、感染人數最多、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截至2021年1月30日10時,全球累計確診超10200萬例,死亡超220萬例,其嚴重程度已遠超H1N1流感和SARS,COVID-19疫情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目前,高校是預防新冠肺炎的重要場所,學生多、人流量大、生源地不同,是新冠肺炎的高發人群。為此,我們開展大學生新冠肺炎知信行研究綜述。
一、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的知信行現狀
1.大學生新冠肺炎的認知現狀
大學生掌握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是形成正確的態度和行為、有效預防新冠肺炎的基礎。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包括病毒定義、感染癥狀、傳播途徑、預防方法等。
新冠肺炎感染癥狀主要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傳播、飛沫傳播及氣溶膠近距離傳播。劉冰等[1]調查顯示,醫學生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得分為(72.89士13.22)分,答題正確率為72.93%。劉明暢等[2]調查顯示,71.5%的大學生知道病毒名稱,97.0%的大學生知道密切接觸者隔離天數,65.5%的大學生知道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 73.9%的大學生知道咳嗽和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胳膊肘遮掩口鼻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李永鑫等[3]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的病毒性質、傳播途徑、潛伏期、主要癥狀和疫情現狀的了解程度均在90%以上。但對于新冠肺炎與普通感冒的癥狀的區別、關于新冠肺炎的研究進展情況的知曉率較低。趙辰茜等[4]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潛伏期這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足。“潛伏期時長”只有33-41%的大學生選了“1-14d,多為3-7d”。潘莉莉等[5]調查顯示,33.4%和37.8%的大學生對疾病的易感人群和病死率等疫情特征認識不足。
2.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的態度現狀
隨著疫情的蔓延,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的關注度也呈上升趨勢。劉明暢等[2]調查顯示,在調查的165名大學生中,經常瀏覽新冠肺炎相關信息占52.7%,總是瀏覽新冠肺炎相關信息的占20.6%。彭兆龍[6]則表示大學生對“官方媒體及其社交賬號”信賴程度高,平均綜合得分最高,而“國外媒體”、“社交媒體名人”等非官方渠道則位居下列。張佳佳等[7]調查顯示,在14034名大學生中,對新冠疫情持積極態度的占3.9%,而持有消極態度的大學生卻占96.1%。王帥等[8]在研究中,97.2%的大學生表示積極地做一些事情,減輕疫情期間的心理壓力;但是也有15.46%的大學生表示如果社區周圍報道有確診或疑似病例,會希望逃離。張迎等[9]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西南醫科大學醫學類專業約有78.87%的同學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醫學志向。另外,也有22.07%的同學表示通過此次疫情,自己的學醫動機變成了對醫學的崇敬和敬仰。
3.大學生新冠肺炎相關行為現狀
胡靜敏等[10]調查表明,疫情期間上網課,大部分學生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調整行為模式適應突變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沒有出現由心理問題導致的生理問題,少部分學生出現體重增加、睡眠等問題。疫情期間,許多人開始重視鍛煉身體。孫湛寧等[11]調查顯示,疫情發生前,未參與過居家健身的人數略高于參加過居家健身的人數;但疫情期間,參加居家健身的人數增加了11.8%。金娜等[12]研究表明,體育鍛煉疫情發生前后的對比,充分說明大學生意識到新冠肺炎的嚴重性,開始增加每周鍛煉頻次,并努力克服在家隔離對運動造成的不良影響。
蘇月楠等[1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外出佩戴口罩占99.1%,去超市、藥店時均佩戴口罩占98.4%,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佩戴口罩占97.1%,說明大學生出行的防護措施做得比較好。劉明暢等[2]調查顯示,在居家預防方面,大部分大學生能做到勤洗手、開窗通風,但僅有70.3%的大學生經常進行室內消毒,這可能與消毒資源缺乏,條件受限有關。大學生能有效落實預防新冠肺炎的行為,一方面是大學生對新冠肺炎有較高認知,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門的嚴格防控要求[14][15]。
二、對策與措施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下,高校應堅持“精準施策”,以校醫院為依托,各部門相互配合,建立起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群防群控的長效管理機制,以應對新冠肺炎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學校師生的生命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秩序[16]。高校在預防和控制新冠肺炎時,應加強低年級、非醫學專業和農村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重視通過官網、新聞APP、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傳播科學的防控知識、態度和行為,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全面提升大學生新冠肺炎的知信行水平,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冰,孫海婭,王文軍.醫學生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研究[J].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2):214-217.
[2]劉明暢,李曈,劉臘梅.大學生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認知、態度和行為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20,18(8):938-940.
[3]李永鑫,陳珅.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知現狀及與身心健康的關系[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0(3):20-25.
[4]趙辰茜,楊森,王塑文,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綜合認知、心理及行為的研究[J]. 預防醫學論壇,2020,26(8):566-570,583.
[5]潘莉莉,伍曉艷,姚文兵.大學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認知和心理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6):64-65.
[6]彭兆龍.大學生互聯網使用與防疫態度和行為關系的調查——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 2020,11(7):119-120.
[7]張佳佳,馬迪,陳露,等.14034名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知信行調查分析及對策建議[J].海南醫學院學報. 2020,26(15):1133-1137.
[8]王帥,秦倪,張馳,等.我校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知及心理行為調查[J].青島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56(6):738-741.
[9]張迎,畢濤,何軍波,等.新冠肺炎疫情對醫學生學醫動力的影響[J].亞洲臨床醫學雜志.2020,3(3):119-121.
[10]胡靜敏,陸云,朱娜.居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生活方式及學習能力影響程度的調查報告[J].心理月刊,2020,15(17):28-30.
[11]孫湛寧,胡博然,程琳琳,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我國民眾居家健身意愿與參與情況調研報告[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20,43(3):46-56.
[12]金娜,郭高遠,馬強.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前后大學生健康意識、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449(8):102-104.
[13]蘇月楠,楊敏,杜莎等.醫學生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認知與行為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21):3944-3947.
[14]張靜,曾靜,駱家輝,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認知、心理和行為:基于大學生-家長的配對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20):3754-3758.
[15]張海茹,鞠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社區居民健康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熱帶醫學,2020,20(10):926-932.
[16]毛文娟,紀巍.返校開學后學校疫情防控的對策研究[J].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0,22(02):25-28.
[作者簡介]陳天晴(2001-),女,籍貫:湖北武漢,民族:漢族,學歷:本科在讀
通訊作者簡介:游浩(1973-),男,籍貫:湖北武漢,民族:漢族,職稱:講師,學歷:博士,研究方向:預防醫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基金項目:江漢大學大學生科研項目(2020zd094)
(江漢大學醫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