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新 任博文
【內容提要】伴隨媒體融合縱深發展,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智能媒體技術逐漸參與到新聞生產的全過程。智能媒體下的媒介偏向重構新聞敘事形態,影響和塑造著新的傳媒生態和社會模式,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表現出其局限性。
【關鍵詞】智能媒體 ?新聞敘事 ?媒體融合
一、媒體向智能化發展
(一)人工智能驅動媒體智能化變革
當今,人工智能技術和社會生活各領域深入融合,賦能社會產業升級變革。根據最新調查,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已進入爆發增長的階段;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核心產業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500億元,未來15年也將持續穩步增長,至2030年核心產業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0000億元。①可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經濟融合發展和智能創新的新引擎。技術變革與媒體發展息息相關,世界各國媒體行業紛紛瞄準媒體智能化創新,推動智能技術運用于媒體研發,深入布局媒體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驅動智媒時代加速到來。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②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重視,極大推動了智能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多樣化落地。人工智能與新聞生產全環節深度結合,重塑信息生產和傳播流程,改變傳媒業態。智能算法、虛擬現實、機器寫作等前沿技術介入媒體生產,智能網絡下的人工智能技術構成未來新聞媒體的生態環境。
(二)智能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
智能媒體依托于不同的智能終端,是以人工智能為特征,由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驅動,衍生出的多種新型媒介形態的總稱。其能夠有效識別并滿足用戶需求,增強用戶使用體驗,打造媒體和用戶互聯互動新模式。當下,人工智能的部分能力已被廣泛運用到我國主流媒體和商業媒體平臺實踐中。2015年9月,騰訊財經發表了一篇由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撰稿的文章,標志自動化新聞寫作第一次在國內得到應用。2017年兩會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推出智能交互機器人參與新聞生產,此后VR/AR沉浸報道、5G/4K/8K傳播技術以及AI合成主播等新興技術手段和傳播形態不斷融入到每年兩會報道中。2019年8月,新華社和阿里巴巴發布自主研發的25款媒體機器人;同年9月,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正式成立,推出系列融媒體、智媒體創新產品;12月,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國主要媒體逐步深入布局媒體智能化轉型,開啟了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智慧革命。
伴隨智能媒體加快落地,媒體融合向縱深邁進、一體化發展,進入到新興全媒體時代。其不僅強調媒體類型多樣,還強調覆蓋范圍廣泛、傳播方式多樣、傳播主體多元和整體媒體生態煥然一新。③媒體從相加到相融,智能技術賦能媒體內容建設與管理創新,并在推動新型主流媒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上發揮著關鍵作用。
(三)智能傳播促動敘事媒介化轉型
在算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有力的技術旋渦下,媒體行業內容創作和傳播均表現出“AI+媒體”的新特征。跨媒介敘事產生全新的敘事語法,如游戲新聞交互性敘事,VR/AR新聞沉浸式敘事,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智能新聞生產的場景化敘事等。單一信息模式的新聞早已轉變成為融合類新聞產品形態,并向全面化、個性化、融合性、服務性方向不斷發展。
在新興的智能媒體新聞生產環境中,新聞敘事的研究對象逐漸脫離傳統新聞文本,轉向多媒體融合的新聞產品,敘事方式也發生了從文本敘事向媒介敘事偏移的重要轉變。延伸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思想,智能傳播形成新的敘事尺度。多種媒介加持的新聞形態下,媒介自身固有效果以及媒介框架對新聞內容轉化的雙重作用更加凸顯,并在日常媒體接觸中對我們的感知比率產生影響。因此,新聞敘事的研究范圍和重心擴展到媒介敘事的多元層面。
二、智能媒體背景下新聞敘事特征
在“重新理解媒介的基礎上”,本文從敘事主體、敘事結構、敘事話語、敘事邏輯、敘事接受五個方面闡述智能媒體背景下新聞敘事特征的變化。
(一)敘事主體:數據發聲,人機主體間性升級
智能媒體時代數據是一切技術媒介的底層邏輯,數據信息驅動新聞生產,數據可視呈現新聞內容,數據預測拓展新聞邊界。相關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僅2020年2月2~20日這個時間段,來自31個省區市的992家媒體機構共在媒體大腦MAGIC平臺上合成疫情相關視頻內容達20萬條。④數據驅動的機器自動化編輯已經成為新聞生產的重要力量。
智能化生產初期,機器多用以執行規定任務,提高生產效率。伴隨技術深度發展,智能媒體逐漸過渡到萬物皆媒、人機合一的新階段,擺脫輔助的工具性角色進化成為動態參與的傳播主體。其中,人機關系從早期機器承擔中介作用的人機互動(HCI)、機器輔助,轉向機器作為獨立敘事主體的人機協作、人機對話等新的融合形態,人機傳播(HMC)成為定義傳播主體的新范式。轉型之下,傳播主體和媒介技術主體超越二維的主客體關系,表現為“共同主體”形態。⑤人機不僅在主體間發生互動交際,還作為新聞敘事的共同主體對外界傳播。人機主體間性從交互主體性,升級成為交互主體性和主體性的統一體。 2020年疫情下的兩會采訪,新華社首次采用5G全息投影技術,實現了與人大代表們的異地同屏對話。全國人大代表的影像通過5G信號實時傳輸并投放到北京演播室,記者則可以對“代表”進行采訪,以及握手、互動等。可以看到,機器已經從后臺逐漸走向前臺,人機主體間互動及人機共同體形態,在新聞實踐中已初見雛形。
(二)敘事結構:開放語境,嵌套邏輯與板塊組合
智能技術加速媒體深度融合,新聞敘事從金字塔式的封閉結構解放出來,轉向開放式解讀。一方面讀者能夠以第一視角參與敘事過程,生成個性化感受的新聞報道;另一方面讀者可以自主選擇閱讀路徑,基于個人興趣挑選信息和了解新聞內容。開放語境下互聯網敘事邏輯得到加深和強化,從內容結構看,信息脫離傳統媒介的固定范圍,新聞內容不能再以任何隱含議程的模型進行設置或組織。超文本鏈接允許讀者不斷跨越媒介和文本,形成跳躍性和層層嵌套的閱讀邏輯。在形式結構方面,融合新聞形態呈現板塊化結構特征。延續報網轉型的改革思路,本質上所有新興新聞形態仍可理解為內容和評論兩大區域板塊。區域內部細分為文字、語音、動畫或者互動、留言、轉發等小板塊,這些板塊又由不同媒介元素構成的意義區域組成。新聞生產者運用多種手段,將這些媒介元素承載的原始新聞素材進行重組,加工成為新聞預制件,在后期報道編排時靈活組合。⑥
當下新聞實踐中,超文本語言H5成為智能媒體背景下的敘事典型。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沉浸式橫屏手繪長圖H5《復興大道70號》。整個作品在手機端長約55屏,覆蓋500多個歷史事件和場景等,被網友稱贊“當代版清明上河圖”。作品將音視頻、動畫等元素有機融入每個敘事場景板塊,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成就和百姓生活變化進行細致描繪和梳理。借助多元創意的媒介表達,新聞敘事在時間長度和地理空間上的限制得到解除。讀者被賦予自主敘事權,通過滑動終端屏幕選擇走進不同的新聞事件場景,并采用AI換臉等方式和歷史互動。在看、讀、聽和參與新聞的融合體驗中,深入了解細節內容,理解事件全貌,形成深刻印象。
(三)敘事話語:影像載體,傳播情境的在場化
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的出現推動人類傳播活動開始由語言符號向視覺符號回歸。智能媒體的發展加深了這一趨勢,5G高速網絡催化媒體智變,信息以大容量、大顆粒、高時效的形態傳播。內容豐富,易讀性和包容度更高的影像成為智能技術的理想媒介搭載。智能媒體背景下,影像話語削弱了傳統敘事對文本地位的強調,視頻化、可視化在新聞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智能技術如VR/AR新聞,VR/AR直播等注重沉浸感的臨場化新聞形態,逐漸消除了新聞的情境敏感性。智能媒體演化信息傳播的共時性變成同時性,現場感嵌入同場域,人與媒介以及媒介搭建的環境進行對話,從而形成親歷感受。在媒介和身體高度彌合的具身傳播形態下,人的身體和感官得到全方位延伸,人和新聞環境也將在影像編碼的虛擬空間中實現共同在場。2019年澎湃新聞推出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媒體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上”,其使用360度全景圖片、定點VR視頻、漫游VR視頻等智媒技術,搭配航拍、延時攝影等方式拍攝制作。閱讀中,三江源的立體景觀伴隨手指觸屏發生變化,且與人的視覺規律相一致。細致化呈現與貼近性體驗讓讀者如同置身于三江源自然環境,產生強烈的在場感和共情感。
(四)敘事邏輯:量化思維,內容相關性凸顯
智能媒體偏重大數據思維,其以相關性為基礎,將數學算法運用到海量數據中來闡釋事實或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成為信息來源,媒體通過全樣本數據對事物間的關聯性進行量化,揭示事物的深層聯系和發展規律。反映在具體新聞實踐中,新聞內容并不注重對事件背景或原因、意義的刻畫,而強調以更加快速、準確和盡量減少偏見影響的方式挖掘信息,呈現、解釋或預測事件。在表現形式上主要為量化形態,比如可視化的數據圖表和圖文內容等。
相關關系代替因果關系成為智能媒體敘事的主要邏輯特征。以可視化數據新聞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家媒體聯動科技公司推出大數據預測報道,賦能新聞發揮建設性作用。如第一財經制作《離開武漢的500多萬人都去了哪里?大數據告訴你》,針對沖上熱搜的話題“500萬人離開武漢”進行解讀。其綜合武漢文旅局發布信息和百度地圖慧眼遷移大數據、航班管家大數據等,判斷出武漢流出人口的集中地區、遷徙流量等,起到預測預警的作用。《新京報》制作的《春運返城高峰將至,大數據分析北京人口流入來自哪里》,借助百度遷徙大數據,采用桑基圖、折線圖、矩形樹圖等方式直觀呈現各地回流北京的人口情況,對疫情防控提供參考建議。
(五)敘事接受:用戶中心,共創共享新聞體驗
智能媒體新聞強調用戶主體性,主動創設用戶視角下的解碼框架,在內容、形態、話語等方面不斷貼近大眾閱讀習慣、適配大眾媒介使用需求。在多元主體參與和豐富的傳播形式中,構建共享共創的敘事空間。⑦不斷打破敘事界限,提高用戶的敘事接受度。具體的敘事接受形態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個性化,開放語境下的新聞敘事結構為讀者提供了敘事的自由選擇權。讀者在智能媒體的敘事引導下,自主操作并獲得不同新聞信息,形成個性化的新聞閱讀感受,新聞從大眾敘事向個人敘事轉型。二是參與性,人工智能驅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全媒體形態調動用戶全感官參與,用戶在與內容的交互中,也成為新聞事件的體驗者。三是沉浸性,智能技術打破傳播的時空限制,實現新聞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全景式報道。同時虛擬現實等技術對現實還原和擬真,帶給讀者全息化的媒介感受,也讓讀者對新聞內容生成沉浸認知。四是易讀性,智能媒體豐富了新聞的可視化表達,借助可視化形態,龐大的信息、復雜的關系、抽象的結構以直觀形象、簡潔準確的方式呈現出來,方便讀者快速閱讀和更好理解新聞內容。
三、智能媒體新聞敘事存在的問題
(一)弱智能階段,敘事質量遭忽視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尚處于弱智能階段,技術文化初期,新媒介最重要的內容即技術本身。因此,智能媒體生產下的新聞內容常常被其技術屬性所壓制,淪為技術和產品的附庸。敘事本身則受到技術水平限制或者為迎合技術表達,常常忽視自身的質量水平和傳播效果。當下,AI主播極大提升了播報效率,實現24小時連續新聞播報。但由于技術限制,虛擬主播的能力僅停留在文字的語音再現層面,缺乏對內容的深層理解和情感表達,很容易讓用戶失去觀看興趣并產生審美疲勞。而機器人寫作、視頻自動生成等智能編輯技術,實際適用的稿件類型和新聞范圍也相對有限,并且通常依賴模板填充信息,生成內容相對簡單、粗糙單調的“格式化”報道,缺乏深入分析和對復雜邏輯的解讀。
(二)娛樂化特征,敘事嚴肅性消解
智能媒體技術更新了受眾的新聞使用體驗,個性化的參與視角、沉浸化的使用感受、輕松的信息獲取等都讓受眾的新聞接受發生改變。智能媒體新聞很容易被媒介的玩具屬性所占有,傳播的游戲特征被放大,并主動尋求對受眾玩樂訴求的滿足,新聞事件嚴肅深刻的本質也在互動性的娛樂體驗中弱化和消解。抗疫期間央視頻推出方艙醫院建設的VR直播,在線網友們給工地施工車輛和基礎設施取名 “叉醬”“送灰宗”“紅牛哥哥”等,并依照飯圈文化給它們打榜和刷數據。在傳播中,網友的觀看行為逐漸演變為一場泛娛樂化的網民狂歡,災難的沉重性、疫情的嚴峻性、生命的嚴肅性以及舉國抗疫與時間賽跑的深刻意義都在網絡空間中消解,導致新聞場域和現實生活感知出現巨大反差和明顯割裂。
(三)大數據語言,敘事實現倫理悖論
利用大數據、圖像識別、語義理解等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生產,智能媒體新聞建立在海量數據和信息基礎之上。智能抓取識別和自動化生產的背后,往往意味個人身份信息等隱私的公開或泄露,技術上的可實現和用戶數據安全隱私問題成為智能媒體新聞生產中的一個悖論。另一方面,作為技術的算法并非中立,算法自身的開發場景及其在推薦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偏向都極易引發倫理風險。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黑箱化趨勢,算法生成精準認知與操控信息的權利變得更加難以琢磨。而這些隱含在智能媒體新聞生產和敘事邏輯建構過程中的敘事倫理因素,又常常為數據理性的外衣所遮蓋并被讀者忽視,因此可能引發更深的倫理危害。
(四)專業性流失,敘事價值引領缺位
智能媒體語境下,個性化推薦和算法過濾使得原本復雜的信息傳播活動變得容易和高效,但也一步步弱化了傳統媒體“把關人”的作用。同時,智能技術加深了互聯網環境下文化生產的集體合作行為,媒體專業界限更加寬泛。策展式的新聞業態不斷沖擊著職業新聞人的主體角色,導致他們在信息傳播空間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新聞生產主體更多元,信息更豐富,傳播更便捷的同時,個人意見的強化以及文化、利益和思想觀念之間的碰撞沖突也更加激烈。新聞生產中的專業性流失導致主流價值引領缺位,復雜流動的信息環境并未給受眾帶來真正的自由感和授權感,而是更容易讓讀者的辨別意識下降,在信息瀏覽過程中感到迷失。
四、智能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敘事發展趨勢
(一)人機高度協同,敘事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算法、數據、算力持續優化,人機融合程度將不斷加深,并與新聞敘事各層面深度結合,從內外兩方面驅動敘事能力提升。外在驅動方面,智能技術推動敘事全要素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內在驅動上,智能技術延伸和強化了新聞工作者的“四力”實踐,能力創新為新聞敘事創新開辟了新空間,推動著敘事不斷探索新角度,拓展新維度,達到新高度。人機協同趨勢下,人的智能和機器智能融合深化,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互相補充,形成有創意也有溫度的智能媒體敘事特色。 ?? (二)智能+音視頻傳播,增強敘事體驗
智能媒體環境下,視聽媒介在傳播中獲得強勢發展。5G網絡提高了視頻傳輸效率和聲畫效果,4K/8K技術推動視頻從高清向超高清轉化。人工智能和5G等技術結合,擴大了用戶對視頻、直播內容的閱讀偏好和需求。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實際應用,為用戶帶來更多可視化、交互性、沉浸性、即時性的新聞敘事體驗。同時,智能翻譯、語音互動等音頻技術讓簡潔清晰的人機交互模式得到實現,音頻內容成為“萬物互聯”智媒時代的重要內容形式。人工智能技術擴展音視頻的創新創意空間,“智能+音視頻”敘事形態滲透在智能媒體新聞敘事過程中,不斷增強用戶接收信息的視聽體驗感。
(三)智能技術升級,拓展敘事邊界
智能媒體發展,內容創新是根本。伴隨機器深度學習模型改進,人工智能技術升級進化,自身的信息認知和邏輯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符號學習和深度學習相結合,智能語言越來越貼近人類邏輯方式。未來,智能媒體的敘事邊界將不斷拓展,并應用在因果線性邏輯的新聞敘事中,機器新聞對事物關系的解釋力進一步提升。同時,主流算法將作為媒體生產的要素前提,持續賦能機器價值觀。在群眾路線指引下,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參與敘事的價值共創作用,驅動內容守正創新和品質提升,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注釋:
①艾媒咨詢.2020上半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專題研究報告[EB/OL]. https://www.iimedia.cn/c400/73875.html,2020-8-26.
②中國政府網.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1-25.
③唐緒軍,黃楚新.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22.
④中國記協網.戰“疫”,近千家媒體機構是如何在線化生產的[EB/OL]. http://www.zgjx.cn/2020-02/24/c_138812379.htm,2020-02-24.
⑤喻國明,楊雅.5G時代:未來傳播中“人—機”關系的模式重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3(01):5-10.
⑥劉冰.融合新聞敘事與呈現[J].中國出版,2015(04):33-35
⑦國秋華,余蕾.消失與重構:智能化新聞生產的場景敘事[J].中國編輯,2020(04):47-53
作者簡介: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博文,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徐 ??峰